家校协同,助力预警生成长: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预警生;德育对策;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一、引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像案例中的牟同学,因心理障碍休学后复学,在行为适应、情绪管理和学业方面都面临很大挑战,这类学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困难时期,实现健康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预警生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预警生问题的发现与诊断
2.1日常行为观察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密切留意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观察表,从课堂参与度、考勤情况、课间活动、同学互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例如,关注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有无迟到早退现象;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质量如何;课间是和同学一起活动,还是独自待着;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有没有发生冲突等。通过长期、持续地观察,积累丰富的行为数据,这样就能发现行为模式异常的学生。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活动等机会,观察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综合判断其行为是否存在潜在问题。
对于已出现明显问题的预警生,通过记录其日常表现,对其进行定期反馈。对于有进步的表现,教师应及时进行激励,给予正反馈。对于仍存在缺陷的部分,进行一周一次的总结,并提出下周的要求,手把手引领学生。
观察维度 | 具体观察项目 | 观察要点 | 观察记录(可简要描述行为表现、发生时间、频率等) |
课堂表现 | 出勤情况 | 是否按时到课,有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 记录每次迟到、早退、旷课的时间和时长,如“[具体日期],迟到10分钟”“[具体日期-具体日期],连续旷课3天” |
课堂参与度 | 是否主动举手发言,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质量 | 描述主动发言的次数,如“本周主动发言5次,其中3次回答准确且有深度”;记录参与讨论的状态,如“在[具体讨论主题]讨论中,始终保持沉默,未发表观点” | |
注意力集中程度 | 是否专注听讲,有无走神、发呆、做小动作(如玩文具、看课外书、交头接耳等)现象 | 注明走神、做小动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每节课平均走神2-3次,每次约3-5分钟,常玩手中的笔” | |
课间行为 | 活动类型 | 是进行体育活动、与同学聊天交流,还是独自待着 | 描述课间主要的活动内容和参与人数,如“课间常与3-4名同学在教室聊天,偶尔去操场跳绳” |
社交互动 | 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有无冲突、争吵或孤立他人的情况 | 记录冲突发生的时间、原因和经过,如“[具体日期]课间,因争抢篮球与[同学姓名]发生争吵,后被其他同学拉开” | |
文明行为 | 是否爱护公共财物,有无破坏行为;是否保持环境卫生,有无乱扔垃圾的现象 | 记录发现的破坏行为或乱扔垃圾的次数,如“[具体日期]发现其用铅笔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一周内发现3次在教室乱丢纸屑” | |
校园活动参与 | 集体活动参与度 | 是否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主题班会等) | 记录参与活动的名称和次数,如“积极参加运动会,报名参加了跑步和跳远项目”“本学期仅参加1次主题班会,且表现不积极” |
活动中的表现 | 在活动中是主动承担任务、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对待 | 描述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在班级文艺汇演筹备中,主动负责节目编排,组织同学排练,表现出色” | |
日常习惯 | 时间管理 | 能否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是否有拖延现象 | 观察作业完成时间、休息时间的规律性,如“经常拖延作业,数学作业本该1小时完成,却拖到3小时,且边做边玩” |
物品整理 | 书包、书桌是否整洁有序,学习用品能否及时整理 | 记录书桌和书包的整理情况,如“书桌杂乱,书本、文具随意堆放,找东西时常花费较长时间” |
2.2学业表现跟踪
学业成绩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只看成绩。学校建立了学业表现跟踪系统,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波动、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等。分析学生在各个学科上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对于成绩突然下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或者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要深入调查。比如,通过和任课教师沟通、查阅学习资料、与学生面谈等方式,探究成绩背后的原因,判断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压力过大,还是其他因素影响了学业。
2.3心理健康筛查
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必不可少。学校采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自杀倾向量表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筛查内容包括情绪状态、焦虑抑郁程度、人际关系困扰、自我认知等方面。根据测评结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得分异常的学生重点关注。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途径,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2.4家校沟通协作
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加强家校沟通是发现预警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家庭环境等信息。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方便教师和家长随时交流。家长发现学生在家中出现情绪异常、行为改变等情况时,及时告知教师;教师也将学生在学校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共同商量解决方案。此外,通过家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为全面评估学生状况提供依据。
三、学校的干预策略与实施
3.1三级干预体系构建
初级干预主要是行为矫正,学校实施弹性管理制度。在考勤方面,允许学生合理请假自习,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制定逐步调整的方案。同时,开展环境适应训练,比如合理安排座位,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组建艺术特长小组,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中级干预侧重于心理支持,运用优势视角,将学生的成功体验转化为自我效能感。例如,让案例中的牟同学负责黑板报设计,成功完成后,他们会对自己更有信心。通过设定小目标,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设置了班主任-心理教师-家长三通道倾诉路径,方便学生及时疏导情绪。
高级干预着眼于发展支持,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支持,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目标。开展家庭赋能计划,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度和支持能力。
3.2家访三阶模型:深度沟通,精准施策
3.2.1探查性家访:开启信任之门
当预警生问题初见端倪时,进行探查性家访。教师带着真诚和关怀走进学生家庭,观察家庭环境,包括居住条件、家庭氛围等,从中找到影响学生成长的潜在因素。和家长、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在家表现等信息。比如,在对牟同学的探查性家访中,教师发现她家里有钢琴和绘画作品,知道她喜欢艺术,还收养流浪猫,很有爱心。这为后续的教育引导找到了切入点。通过这次家访,教师和学生及其家庭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为后续的教育干预打下了基础。
3.2.2诊断性家访:挖掘问题根源
随着对预警生问题的持续关注,开展诊断性家访。这时,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家长一起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牟同学为例,她频繁请假、学习状态不好,教师在家访中发现她不适应学校的大班教学模式,更喜欢一对一教学,还希望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这些重要信息为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策略提供了依据。教师和家长、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3.2.3治疗性家访:凝聚家校合力
当预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重大挑战或者问题出现反复时,治疗性家访就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联合家长,共同商量解决方案,形成教育共识。如牟同学面临家庭学习环境和个人期望的矛盾,教师在治疗性家访中,准备了详细的资料,向家长展示她在学习上的进步,以及冲刺普高或美术班的可能性,激发家长对孩子梦想的支持。家长承诺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主动了解美术班的信息,为孩子备考提供帮助。通过治疗性家访,家校紧密合作,为预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3.3特长转化工程:发挥优势,重塑自信
3.3.1才能可视化:搭建展示舞台
为了让预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实施才能可视化举措。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比如实行黑板报项目负责制,让有绘画特长的预警生负责策划、设计和绘制黑板报。牟同学在负责班级黑板报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和同学一起完成了高质量的作品,还获得了学校金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此外,学校还举办班级艺术活动策划、优秀作品展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特长,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班级融入感。
3.3.2特长学术化:激励全面发展
学校把预警生的特长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认可,鼓励他们在学业和特长发展上都取得好成绩。学校制定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比如,在绘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会得到加分,还能获得荣誉证书。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特长的持续投入,还让他们把在特长发展中培养的专注、坚持等品质运用到学习中,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四、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4.1行政支持
校领导参与家访,体现了学校对特殊学生的重视。教务处、政教处定期举行月度会谈,从学业、行为表现、心理状态等多个维度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为干预工作提供行政保障。
4.2专业支持
学校整合内部资源,班主任接受心理督导,心理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音体美技教师评估特长。同时,拓展外部资源,与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建立转介通道,邀请艺术高中招生办解读政策,为预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
4.3数据支持
![]() |
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成长档案》,绘制行为改变曲线图,比如记录请假频率的月对比。开发《家校协同日志》《心导师手册》,方便家长记录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教师反馈学生在学校的适应情况,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五、实施要点与保障机制
5.1危机预防机制
学校建立情绪预警指标系统,如班级“心理晴雨表”,及时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并进行干预。培训教师识别危机信号,比如自伤划痕等,并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5.2文化适应策略
学校设计班级融合活动,如“情绪支持天使”轮值制,让全体学生参与关怀行动;培育包容性班级文化,设置“情绪树洞”信箱;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如“特别的TA”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匿名分享个性困扰,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
5.3教师支持体系
学校建立班主任心理督导制度,每月举行案例督导会,还会邀请精神科医师参与。组建特殊学生教育研讨组,科任教师分享学生在学业上遇到的障碍,并一起商讨对策。提供个案处理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分享案例并解答疑问,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六、成效与经验总结
6.1实践成效显著
从个体层面来看,牟同学在行为习惯上有了很大改善,请假次数明显减少;学业成绩大幅提升,期末考试年级排名进步很大;心理状态也明显好转,抑郁和焦虑症状缓解,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同学相处融洽。家长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放任变为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积极了解孩子报考美术高中的信息。
从班级层面来看,牟同学的积极转变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她的进步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带动了班级学习氛围的提升。原本一些对学习缺乏动力的同学,受到牟同学努力学习的影响,开始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按时完成作业。同时,她与同学相处更加融洽,促进了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牟同学的艺术才能还带动了班级的美育氛围,她负责的黑板报项目获得了校级金奖。
从学校层面而言,此次成功案例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了标杆,通过教师成功案例分享和经验介绍吸引了更多教师关注预警生问题,大幅提升了教师解决预警生问题的信心,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学习,提升了教师团队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提升,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加认可,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2创新经验可鉴
家访三阶模型能够精准定位问题,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有力支持;特长转化机制将艺术特长与心理干预创新结合,促进学生融入集体;“行政-专业-数据”三维支持系统为预警生的转化提供了全方位保障。这些创新举措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意义。
七、结论
学校在应对预警生问题过程中,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加强了家校之间的合作,还积极拓展外部专业资源,与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艺术高中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性,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的有机结合,为解决预警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学校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据支持平台,实现了对预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分析。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变化趋势、学习进展情况以及心理状态波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教育效果。这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为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培养好习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张桂芬;-《基础教育参考》-2012-02-01
[2]以培养好习惯立校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张桂芬;-《辽宁教育》-2012-04-15
[3]寒假教育项目中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效果(28页)-原创力文档-《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s://max.book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生成长指导”专项2024年重点课题:协同育人机制下重点预警初中学生家校沟通的行动研究(CD24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