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助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闫小林

山西省方山县职业中学,山西吕梁 033100

摘要

在当前教育强调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探寻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有效路径具有现实意义。儒家“修身”理念所蕴含的向内探求智慧,为高中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文章致力于将该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旨在引导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向内在品格塑造的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益视角。


关键词

儒家修身理念;高中思政;人格养成

正文


引言:

儒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一套道德伦理体系[1]。它是具有着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以追求修身为基础,强调个人的自主意识,以通过自我修身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目标,最后达到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的思想文化。因此,探索如何将儒家“修身”理念创造性地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教学体系,能够助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一、儒家“修身”理念概述

(一)核心理念

儒家“修身”理念以“人之道德性”为逻辑起点,将道德视为区分人与禽兽的核心标尺,荀子认为人相较于禽兽独有的“道义自觉”,正是这一本质的核心体现。其核心在于构建“内省—践行—精进”的修养体系:内省以曾子每日从待人忠诚、交友诚信、学业实践等维度反躬自省为典范,孔子提出的“九思”准则则从视听言行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引,形成完整的自我审视框架;践行强调道德认知的内化与外化,反对仅停留在听闻记忆的空泛学习,主张将学识转化为言行举止,正如“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本质是实践落实;精进既需直面过错、勇于修正的担当,也离不开正向环境的滋养,荀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告诫与孟子“一傅众咻”的比喻,共同揭示了环境对修身的深刻作用。

(二)当代价值

在信息繁杂、价值观多元的当下,儒家“修身”理念为高中思政课培育健全人格提供关键支撑。对青少年而言,儒家每日反躬自省的修养传统可帮助梳理心绪、缓解焦虑,通过检视日常言行中是否坚守诚信准则,塑造自我审视的清醒认知;“慎独”修养则针对无人监督场景的道德考验,助力学生在网络言论、考试诚信等场景中坚守底线,与思政课培育自律品格的目标高度契合。其“变化气质”命题对青少年性格养成尤为珍贵,借助“不耻下问”的谦逊锤炼与“见贤思齐”的正向引导,能有效修正浮躁、自负等成长特质。在价值选择上,“见利思义”“公而忘私”的价值准则能引导学生在功利诱惑前确立道德底线,“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则可化解校园人际矛盾,培育包容品格。

二、儒家“修身”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内容重构,融入修身要素

教师需先系统梳理高中思政课各模块教材,挖掘与修身理念的契合点:在《哲学与生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单元,关联儒家“见贤思齐”的向善追求;在《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部分,深化“修身为本”的文化内涵。接着,教师要筛选适配的经典素材与生活案例补充教学,比如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引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并设计“校园志愿服务报名”的讨论场景。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学校下周组织社区助老志愿服务,名额有限,大家报名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时间,还是更在意能为老人做些什么?结合‘修身’中‘仁者爱人’的思想,说说你的选择理由。”有学生回答:“我会调整自己的补习时间去报名,因为帮助老人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在践行对他人的善意。”教师再追问:“如果报名后发现服务过程比想象中辛苦,你会中途放弃吗?”通过这样的互动,将修身要素自然融入教材内容,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价值选择。此外,教师还可编写校本补充材料,收录《论语》《孟子》中与修身相关的精选片段,配上校园生活案例解读,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认知

(二)教学方法创新,激活修身实践

教师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情境模拟+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2]。在培育“诚信”品格时,教师可设计“模拟班级图书角管理”活动:将图书角交由学生自主管理,不设监控,仅要求学生借阅时自行登记、归还时自觉核对。活动开展两周后,教师组织复盘讨论,提问:“有同学发现图书角少了一本《朝花夕拾》,大家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借走后忘记归还,会怎么做?”有学生低头说:“上周我借过那本书,后来不小心带回家了,没及时登记,看到大家讨论才想起,明天我就带来还回去,以后借阅一定记清楚。”教师顺势引导:“诚信不仅是不撒谎,更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位同学主动承认问题,就是‘过则勿惮改’的修身体现。”除情境模拟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开展“家庭修身小任务”,比如要求学生每周帮父母做三次家务,记录父母的反应与自己的感受,并在课堂上分享让修身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动,激活内在修养动力

(三)评价体系优化,彰显修身成效

教师要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的修身评价机制,核心是为每位学生建立“修身成长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日常行为记录,由教师和班干部共同记录学生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践行自己的承诺等;二是学生自我反思日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下至少一次修身相关的反思,比如“今天和同学吵架后,没有及时道歉,违背了‘和而不同’的原则,明天要主动和好”;三是实践活动表现,记录学生在志愿服务、家庭任务中的参与度与收获。教师需每月抽出时间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档案内容,针对性给予指导。某次交流中,教师指着档案里“小组合作时不愿倾听他人意见”的记录说:“你上次小组讨论时,多次打断同学发言,反思里写‘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对’,这两周的小组活动中,老师发现你会耐心听同学说完再发言,能说说你是怎么调整的吗?”学生回答:“我每天睡前会对照‘不耻下问’的要求,回想当天有没有尊重别人的意见,慢慢就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愿意听同学的想法了。”教师及时肯定同时,教师还可引入同学互评与家长评价,让小组同学评价彼此在合作中的包容度,让家长反馈学生在家的孝亲行为,让学生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增强持续修身的主动性

结束语:

儒家“修身”理念的融入,为高中思政课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底蕴与深沉的道德关怀它启示我们,教育不仅是授业解惑,更是成人之美的历程。未来,持续深化这一融合路径,将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走向更为丰盈、健全的人生境界,最终凝聚成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江,康斋文,戴江红.古代儒家修身方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05):99-104.

[2]陈紫燕.高中思政课内外联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35):10-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