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地方式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落地;核心素养
正文
一、引言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决定了整本书阅读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名著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结晶,其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构建知识体系,更能培育系统思维与审美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名著整本书阅读常陷入"形式化开展、浅表化推进"的困境:学生受碎片化阅读冲击缺乏持续阅读动力,教师因指导方法欠缺难以实现有效引领,评价方式的终结性导向进一步削弱了阅读实效。因此,探索科学可行的落地方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落地困境
(一)阅读实施的三重矛盾凸显
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其一,时间有限性与内容丰富性的冲突,随着年级升高,学业压力导致学生阅读时间缩减,而九年级推荐的《水浒传》等长篇名著体量庞大,易造成浅表化阅读;其二,自主阅读过程性与评价终结性的失衡,整本书阅读需长期持续推进,但传统评价多集中于阅读结束后的书面检测,难以实现过程调控;其三,课外自读开放性与课内导读规定性的割裂,学生阅读背景差异显著,而预设的导读内容无法兼顾个性化需求,导致知识碎片化。
(二)教学指导体系存在短板
部分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存在两极化问题:要么过度放手,将阅读简化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交读后感"的被动模式,缺乏方法引领;要么陷入"满堂灌"的解读误区,以教师的深度分析替代学生的自主思考。在阅读方法传授上,未能形成从精读、略读到批注阅读的系统训练,导致学生面对不同体裁名著时无从下手。同时,阅读计划制定忽视年级差异,未能构建阶梯式任务链,难以实现能力的循序渐进提升。
(三)评价与保障机制不完善
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严重制约阅读质量提升,当前多以书面考试、读后感写作等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阅读过程中态度表现、方法运用、思维发展的动态监测。在保障层面,存在两大缺失:一是书目选择缺乏科学性,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部分名著脱离学生生活体验;二是资源整合不足,未能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与生活实践场景,难以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
三、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系统化落地策略
(一)精准遴选阅读书目,构建阶梯式内容体系
书目选择需兼顾课标要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形成分层分类的阅读矩阵。七年级应侧重趣味性与启蒙性,推荐《朝花夕拾》《西游记》等兼具文学性与故事性的作品,培养基础阅读能力;八年级可引入《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等现实题材著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九年级则选择《水浒传》《儒林外史》等思想深刻的典籍,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需补充科普读物、人物传记等多元类型,如《昆虫记》《名人传》,满足多样化阅读需求。
书目实施应建立"基础必读+拓展选读"的弹性机制,基础书目确保课标要求落地,拓展书目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例如在《昆虫记》阅读中,基础要求为掌握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拓展任务可设计为"昆虫观察实践报告",实现阅读与生活的联结。
(二)构建"读・思・达"一体化指导体系
3.2.1阅读方法的分层指导
针对不同阅读阶段实施差异化指导:初读阶段侧重"概览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梳理目录、绘制思维导图建立文本框架,如阅读《城南旧事》时,可引导学生按"英子的成长历程"梳理故事情节脉络;精读阶段聚焦"深度理解",教授批注阅读法,指导学生标注关键语句、写下思考感悟,以《草房子》为例,可重点批注桑桑成长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变化;赏读阶段注重"审美鉴赏",通过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提升文学素养。
3.2.2分阶段教学实施
课前导读环节需激发阅读兴趣,可采用"问题导入+情境创设"模式,如《西游记》导读课可设计"如果你是唐僧,会如何应对取经路上的磨难"的开放性问题,引发探究欲望。课中推进环节应组织多元化活动,如小组讨论"小英子是怎样的人"这类议题,促进思维碰撞;或开展角色扮演,重现名著经典场景,加深情感体验。课后拓展环节需实现读写结合,可布置"名著改编剧本""人物评论"等输出任务,将阅读收获转化为表达能力。
3.2.3强化年级衔接与方法迁移
构建跨年级任务链,七年级训练"情节梳理能力",八年级提升"人物分析能力",九年级培养"主题探究能力",形成能力进阶体系。在方法迁移上,可设计"同体裁比较阅读"任务,如将《骆驼祥子》与《简・爱》对比,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命运,帮助学生掌握小说类名著的阅读规律。
(三)创新"教-学-评一致性"评价机制
3.3.1构建多元化评价内容
评价应涵盖"过程+成果+素养"三个维度:过程维度关注阅读计划完成度、批注质量、小组讨论参与度;成果维度包括读后感、思维导图、展示汇报等显性产出;素养维度侧重思维发展、审美提升、文化传承等隐性成长。以《昆虫记》阅读为例,过程评价可检查观察笔记,成果评价关注科学小品文仿写,素养评价则侧重科学精神的培育。
3.3.2实施多主体动态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的三维评价模式:教师侧重专业指导,如点评批注的深度与准确性;学生自评聚焦阅读反思,填写"阅读成长记录表",总结方法得失;互评强调经验分享,在读书会上开展"最佳批注展示"活动。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系统记录阅读轨迹,内容包括计划、笔记、成果、反思等,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3.3.3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实施"阶段性反馈+个性化指导"策略,每完成一个阅读阶段,通过课堂交流、书面评语等方式反馈问题,如针对"人物分析片面"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补充分析。对阅读困难学生建立"一对一"指导机制,通过调整阅读进度、简化任务难度等方式,帮助其达成目标。
(四)健全教学支持保障机制
3.4.1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工作坊",聚焦书目解读、活动设计等核心问题;建立"名师示范课堂"制度,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如"大概念统领下的《水浒传》阅读教学",帮助教师掌握系统指导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将阅读指导与课题研究结合,如探索"教-学-评一致性"在名著阅读中的实践路径。
3.4.2整合多元教学资源
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沉浸式氛围,如播放名著改编影视片段,组织"文本与影像对比"讨论;利用音频资源开展"名著诵读会",增强语言感知力。链接生活实践资源,开展"名著中的传统文化"探究活动,如从《儒林外史》中探寻科举制度演变,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实地考察。
3.4.3营造良好阅读生态
学校层面定期举办读书节、名著话剧展演等活动,班级建立"图书角"并实行"好书漂流"制度,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形成家校协同的阅读氛围。针对阅读时间不足问题,可采用"碎片化整合+整段集中"的方式:利用课间开展"名著微分享",每周设置2课时"整本书阅读专项课",保障阅读的持续性与深入性。
四、结语
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破解"选书、指导、评价、保障"四大关键环节的难题。通过构建阶梯式书目体系、"读・思・达"一体化指导模式、多元评价机制与协同支持网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与思维品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精准把握"引导者"定位,在自主阅读与有效指导之间寻求平衡,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涵养品格,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黄锋.初中语文名著分享式阅读教学思考[J].读写算,2025,(29):55-57.
[2]赵碧霞.初中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略议[J].中学语文,2025,(26):102-103.
[3]潘文婧.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师生共读策略[J].教育,2025,(24):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