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预警与干预机制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胡帅,金妮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锦州 121007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化,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力量,亟需借助数据化手段提升心理预警与干预能力。本文基于大数据技术,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预警系统构建、数据分析应用及干预机制创新中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大数据可实现学生心理风险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识别,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文章最后提出完善心理数据平台、强化信息协同与提升辅导员数据素养等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干预体系

正文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在教育管理、学生行为分析及心理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愈加广泛。高校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与隐蔽化趋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已难以满足精准化管理的需求。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哨兵”,既承担教育者的职责,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响应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普遍面临学生数量多、心理问题隐蔽、信息反馈滞后等困境。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工具。通过整合学生行为数据、学业成绩、网络使用、考勤记录等信息,辅导员能够实现心理风险的动态识别与科学干预。本文旨在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心理预警与干预机制的构建路径与策略,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行的实践依据。

、大数据驱动下高校心理预警与干预机制的构建

(一)数据采集与心理风险识别体系建设

处于大数据时代,心理预警的核心是达成多维度数据的系统性采集和科学性识别,高校需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考勤、宿舍作息、网络活动、消费情况等信息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数据画像,这些数据可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作息规律状况以及情绪波动情况,进而为心理健康评估提供客观支撑。搭建统一数据平台,让教务系统、心理咨询中心与学工部门的数据相互连通,能及时察觉潜在心理异常迹象,辅导员可运用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工具,对学生群体的心理风险实施动态监控与趋势剖析,以便达成“早识别、早干预、早引导”,提升心理危机防控的精确性与时效性。

(二)心理预警模型的智能化构建

大数据在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核心是心理预警模型,高校可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创建基于行为数据和心理特征的多维度智能识别模型,模型借助聚类分析、情感计算和机器学习,自动对学生在学习行为、社交互动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数据展开分析,评定其心理风险等级。系统可凭借对历史案例的训练和反馈来不断完善算法,增强风险预测的精准度,高校借助搭建动态更新的模型数据库,高校可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预测趋势,为辅导员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智能化预警既增强了心理风险识别的效率,还为干预策略的精准与个性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辅导员在预警体系中的作用与操作路径

在大数据驱动的心理预警体系中,辅导员是连接数据分析与实际干预的关键节点。尽管系统能识别潜在风险,但最终的判断与干预仍需辅导员的人文关怀与专业判断。辅导员应具备数据解读能力,能够分析系统生成的心理风险报告,并结合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当发现异常信号时,辅导员应及时通过谈话、家访或班级观察等方式介入,掌握学生真实心理状态。同时,要与心理咨询中心、任课教师及家长保持沟通,形成多层次的协同干预机制。辅导员的角色不仅是风险干预者,更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数据平台

处于大数据时代,搭建统一且科学的心理健康数据管理平台是高校达成心理预警与干预信息化的前提,该平台需融合学生学业成绩、网络行为、生活作息、问卷测评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多维度数据,达成跨部门信息的共享与动态更新,平台功能需涵盖数据采集、风险剖析、预警传达、干预反馈及效果评定等模块,构建“采集—分析—干预—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高校需着重推进数据标准化与可视化工作,让辅导员能直观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趋向,及时实施干预手段,在该过程里,需切实强化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工作,保障学生信息能安全存储且合法使用,以此保障心理健康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智能化。

平台构建还需重视人性化设计以及功能拓展,能够借助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情绪识别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达成心理状态的自动化辨认与趋势预估,平台需具备多终端访问功能,便于辅导员、心理教师和管理者及时掌握学生情况,需构建反馈机制,对干预成效展开评估与跟踪,进而实现数据的二次利用与持续改进,高校可与教育行政部门、心理研究机构携手,搭建区域性心理健康数据库,达成资源的共享与治理协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智能化迈进。

(二)提升辅导员数据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辅导员在心理预警与干预体系里起着连接与落实的关键作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会被其数据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左右,高校需把数据能力培训融入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定时开展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心理测评软件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增强辅导员对心理数据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需倡导辅导员参与跨学科协同,和信息科学、统计学、心理学专家一同探究学生心理数据的内在规律,构建数据分析与心理判断相融合的工作机制,辅导员需从以往凭借经验管理转变为依靠数据进行决策,拥有发现问题、剖析趋势、制定干预方案的综合素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精准化与科学化。

提高辅导员的数据素养不只是技术培训的要求,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高校需构建一套系统的“数据赋能计划”,借助案例研讨、实操演练、专家指导等途径,让辅导员具备数据筛选、指标解读、风险模型应用等关键本领,学校可构建“数据驱动学生工作创新奖”或研究项目激励办法,调动辅导员主动开展数据应用探索的积极性。辅导员应着重推动心理学与技术的整合,在开展数据分析时兼顾人文关怀,基于对数据背后个体差异的洞察,达成“以数识心、以心育人”的教育目标,促使高校心理健康管理迈向科学化与个性化。

(三)完善信息安全与伦理保障机制

心理健康数据的敏感性和隐私性程度极高,对其实施安全管理直接关联着学生权益和高校信誉,高校构建心理预警系统时,需制定严谨的信息安全管理规章,明晰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共享及销毁的流程,保证各环节可追溯、能监管,应当实施分级访问体系,限制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管理人员的权限,杜绝数据的滥用与泄露,要组建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数据的采集方式、分析手段和干预举措进行评估与监督,保证技术应用契合教育伦理和法律规范,唯有保障安全与伦理,心理预警机制才可取得学生信赖,构建良性运转的教育生态。

从具体操作角度而言,高校要运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日志记录以及动态权限管理,打造多层面的安全防护体系,维护心理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学校应当制订心理数据使用准则和违规责任追查制度,杜绝因操作不当或信息泄露造成舆论风险。从伦理保障的角度出发,要坚守“学生知情、尊重自主、保护隐私”的根本原则,在进行数据采集前征得学生的授权,还要向学生清晰说明数据用途和保密办法,要定期组织数据伦理培训及案例研讨,提升教师及辅导员的职业伦理素养,依靠技术安全和伦理制度的双重限制,高校才能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前提下,达成心理数据的合理运用与教育价值的最大发挥。

结语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力量,需主动适应数据时代的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构建科学的心理预警系统、完善干预机制、提升数据素养与强化协同保障,高校能够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精准管理的跨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中不断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黎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精准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5,(21):115-117.

[2]朱羽佳,孔帅,石茜.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辅导员的跨文化传播与角色转型[J].才智,2025,(19):133-136.

[3]胡玮,孔川.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精准引导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5,(14):73-75.

作者简介:胡帅(1991.11.30--),男,辽宁锦州,汉族,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