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角色定位
正文
引言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引领,高校德育教育步入全面深化阶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担负着价值引导、心理疏导以及行为管理等多重任务,考虑到学生思想多元、学习自主且社会环境复杂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角色要从单纯的事务管理转变为发展指导,探究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既关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优化,还会波及高校育人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逻辑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决定着德育教育体系能否有效运转,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促使辅导员的角色从“管理者”朝着“引导者”“服务者”“导师”实现多元化转变,德育教育不再只依靠纪律约束和思想灌输,更突出价值共鸣与心理成长的融合,辅导员的角色在这一系统变革里处于关键位置。
从教育的逻辑角度而言,辅导员肩负着三重角色:第一个角色是价值引领者,在学生思想形成时期提供正确的政治指引和价值评判依据,推动德育教育从理念传播转变为内心认同;扮演心理关怀者角色,面对学生压力增大、情绪复杂的状况,运用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协助学生实现人格的均衡发展;其三是设置发展导师,通过开展生涯方面的指导、学习规划工作以及引导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的能力[1]。
多元角色的这种形成,是出于德育目标的整体要求,新时代德育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辅导员在这一体系里既是组织者,也是执行者,还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特质,辅导员育人的逻辑需从“任务驱动”过渡到“关系驱动”,借助师生共情与情境化指导,构建互动的德育关系网络,只有角色定位清晰且功能协同配合,辅导员才可实现德育教育精准化与育人体系整体优化。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价值引领与思想认同的教育路径
价值塑造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辅导员要承担起价值引领与思想认同方面的关键任务,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也出现分化现象,辅导员需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共鸣—行为引导”为主线的德育机制,促使学生在情感认同、理性认知与行为落实中形成内在统一,把课程教学与日常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把政治理论教育转变为兼具生活性与体验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体会德育的现实意义,由此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化展现。
教学实践中,辅导员可以采用情境化与体验式相互结合的形式,让抽象理念变为可感知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校园治理等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责任、担当与价值,助力理想信念由外在约束变为内在驱动,采用叙事加讨论的办法,把历史人物、时代榜样或身边典型案例穿插到谈话、讲座和主题班会里,让学生在情感共鸣里领悟信仰的精神力量,增强价值信念的持久感染力与行为引导性。
辅导员需构建起协作共建的育人模式,带动学生积极投身德育活动的策划、执行与评估,使学生在共同创造中树立主体意识与价值认同,运用“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群体共建”的模式,搭建互动开放的德育场域,推动德育教育从“灌输式”转变为“生成式”,需着重应用信息化手段,比如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以及在线思政社区,达成德育活动的拓展和反馈,让思想认同教育更具持续性和渗透力,让价值引领真正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全过程[2]。
(二)心理关怀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机制
高校德育体系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小觑的关键部分,辅导员在学生心理支持与情绪调节过程中充当着桥梁角色,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应当把“心理关怀”当作价值教育的底层逻辑,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温度与人文内涵。
辅导员可凭借团体辅导法与积极心理干预法,协助学生认清自我、认同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评判,团体辅导法着重于互动体验,经由角色扮演、讨论与反馈,推动学生在沟通时表达情感、释放压力,举办“压力管理工作坊”,引导学生在模拟场景里反思自身情绪反应,进而学习理性调节情绪的方法。
辅导员也需把心理关怀纳入日常谈心谈话的制度之中,凭借持续性的“人文陪伴”,留意学生情绪、学习状况和人际关系,构建数据化、过程化的心理档案,辅导员可以实施“预警—干预—追踪”闭环机制,做到个性化心理支持。
辅导员要在人文教育里搭建“情感认同—价值共情—行动反思”路径,凭借阅读沙龙、主题班会、文艺活动等途径,让学生在文学艺术体验里体会人文价值,同时借助反思性写作增强自我认知,让德育教育向心理维度的拓展,让辅导员开展的育人活动更具长久性与内在感化力,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我调节、自我成长。
(三)协同育人与创新机制的构建路径
在德育教育里,辅导员不只是执行者,而且兼任协调者与创新者,搭建协同育人体系,是提升德育系统效能的关键途径,辅导员要借助制度协同、资源整合以及平台建设,达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衔接,构建多主体、多环节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借助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德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社会实践相互融合,让育人过程更系统、更持久,进而提高德育整体质量与渗透力[3]。
构建协同体系时,辅导员要搭建起“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架构,在课堂育人工作中,可投身课程思政方案的设计,给出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化与探究式教学建议,让课堂成为思想引导的关键阵地,校园育人工作,要推动学风建设、社团活动和宿舍文化深度融合,借助文化节、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价值体验和群体认同感,从社会育人角度出发,辅导员可以和企业、社区合作,开展实地实践课程,引领学生于真实场景中感受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
为实现机制创新,可以搭建“辅导员+教师+家长+社会导师”的多元联动体系,营造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教育生态,辅导员在工作中负责统筹协调并进行数据反馈,借助信息化平台跟踪学生成长路径,实时调整教育策略与资源安排,需开展“项目化育人”改革,把德育目标融入可操作的学习任务中,像“校园文明倡议”“社会公益计划”“青年红色调研”这类,学生在设定目标、记录过程和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让德育教育切实从外部约束转为内在自觉,给高校育人体系持续增添创新动力与教育活力。
结论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于德育教育方面担当起从“管理者”转变为“育人导师”的历史性重任,科学定位角色并重塑其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辅导员需围绕价值引领、心理关怀与协同创新这一核心,运用情境化、叙事化及数字化教学方式推动德育教育的时代革新,未来应不断推动辅导员朝着专业化和研究型方向发展,进而打造系统化、精准化、充满温度的高校德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海洋.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J].船舶职业教育,2023,11(05):72-74.
[2]王赫煊.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与定位研究[J].作家天地,2022,(30):166-169.
[3]李祺.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作用研究[J].智库时代,2020,(12):52-53.
作者简介:黄冬雪(1987--),女,河北唐山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助教,科学技术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