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黄雨晴

江西省永丰县陶唐中心小学,江西吉安 331500

摘要

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小学阶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数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指向思维发展的探究性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接下来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施策略

正文


引言;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育目标由单纯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视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过度注重解题技巧、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和落后,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所谓的“填鸭式、满堂灌”等,呈现出来的教学情境比较的压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接下来本文以此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已成为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数学情境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通过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新知识之前,先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生日聚会上,有一个大蛋糕需要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最初只有4个小朋友参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分之几?”紧接着,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共有6个人,每个人又能分到蛋糕的几分之几呢?”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促使他们回忆起之前学过的与分数有关的知识,为新课题的学习做好铺垫。尤其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和情境对话,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进行思考,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基于此,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可准备纸片模拟蛋糕,让学生亲手将“蛋糕”分成相应的份数,或者在纸上画出分割图形。并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视觉观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几分之几”这一分数概念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不仅记忆更加牢固,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1]

二、引导思维发展,设计探究问题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围绕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意识地设计探究性问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可以促进其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例如,通过以“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也就可以有效的激活他们的思维。[2]比如,教师可先抛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们还记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情况,用这两种图表来表示似乎不太方便?”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也有助于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也就能够进一步的促使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统计图的多样性与适用性。接着,教师可以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统计图实例,例如介绍不同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的图表,或者展示一张关于家庭支出各部分比例的扇形图。借助这些具体的、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师继续提问:“你们观察这些图表,觉得它们和我们之前学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表达什么样的信息?”这样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主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其适用场景[3]

三、多媒体技术,培养空间思维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图形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关键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是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就《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而言,教师可自学生熟知的生活现实层面出发,带领他们查看身边惯见的几何物体,教师抛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所提“生活中像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有哪些?它们共同特征是什么?”这一环节,目的是唤起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主动投入的意识。其次,教师借助事先备好的数字课件以及微课视频,直观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形状、结构的构成情况、棱与面的数量等信息,推动学生形成针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知印象。和传统板书相比,此多媒体的呈现形式显得生动又形象,助力学生精准把握几何图形特性。

四、开展专项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对他们后续学习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在教学活动里,老师可利用专项练习逐步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周长》的知识点为例,当学生初步了解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后,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设计一些需要进行分析和推理的题目,助力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感受逻辑思维的意义。老师抛出问题:“两个周长均为12厘米的正方形,当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后,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解答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开展多阶段的推理,学生得先依据已知条件算出正方形的边长:12除以4的结果是3厘米。接着依据拼接好的图形,理清长方形的长为3与3相加等于6厘米,宽为3厘米,进而求出拼接后长方形周长为(6+3)×2等于18厘米,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发掘另外一种推理的途径:通过比较图形拼接前后的差异,可知拼接后的周长相当于把两个正方形的周长相加,然后再减掉重合部分的边长,即12加上6的和是18厘米,这项训练不光助力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式,更关键的是提升了他们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应用意识;而围绕思维发展的探究性问题设计,则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与创新能力。基于此,作为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而能够有效的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江翠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师,2025,(14):71-73.

[2]王建琼.聚焦小学数学知识本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5,(12):46-47+50.

[3]林莎.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C]//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

课题名称:本文系江西省吉安市2020年度课题“农村小学低段数学趣味性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编号:2020048)的阶段性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