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研究背景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国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研究背景体现了对当前教育改革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响应。
(一)初中国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初中国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它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融入文化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提高国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国画的本真含义
“国画”这一词语起源于汉代,它是使用毛笔蘸水、蘸墨或国画颜料在宣纸或绢或帛等材料上作画,之后加以装裱,形成的中国独特、传统的绘画形式。在古代,没有国画这一名称,一般称其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哲学、宗教、道德与文艺等多方面的认知。
国画的题材十分广泛,包含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别,在技法上,又分工笔和写意两类。工笔具象,追求细腻工整,注重线条和细节的描绘,写意画强调用笔用墨,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追求神似,胜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
除此之外,国画还有白描、没骨、泼墨等多种技法,这些技法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国画的艺术特征也十分独特:自由的构图、布局,内容概括、主体突出、以线造型、计白当黑等。多数国画作品突破时空的限制,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象巧妙地融合在同一画面之中;强调对物象的神韵和意境的表达,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国画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国画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也不同。比如以其雄浑壮丽的画风著称于世的宋代山水画家范宽;明代以泼墨大写意花鸟画画家徐渭;清代创立独特的山水画风画论思想的画家石涛。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后,形成了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艺术体系。国画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规律、鲜明的绘画风格和民族特点。
2.何为国画“生活化”教学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生活既是有效的美术教材,又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化”字作为动词,表示事物转变成某种性质或形态的意思。因此,“生活化”从字面意思角度可理解为将事物转变成为富有生活气息的形式,强调一种转变。
国画“生活化”,顾名思义从生活中获得灵感与动力,在创作过程中,选择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细小物件等非传统的画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不同的生活感受,使作品流露出一种源于生活的自在感。面对生活自我抒发,在习以为常的场景中寻得“入画”的价值,虽然碎片化,但充满“生活化”气息,符合当今新时代观念领域。
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与物创造“生活化”的国画课堂,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通过生活情境中生动、形象的素材,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基于生活的美术学习中深刻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在美术中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学习的乐趣。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有教育观念,使其与生活内容、经验相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国画与生活的巨大魅力。
国画“生活化”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强调的是“做中学”。让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学习和掌握国画技法,进一步体验拥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国画。同时,在国画“生活化”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初中国画“生活化”教学更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AI软件等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国画的魅力;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促进交流与学习;开发、利用国画教学APP或小程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等。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时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变革
新时代艺术教育理念强调文化理解、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国画“生活化”教学正是顺应这一需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倡导文化自信,中国书画模块单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国书画的独立性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涵盖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这些文化有机融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文化自信不仅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是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不断坚定的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人们对国画的关注越来越多,国画的价值和意义也再次审视和认识,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现阶段,国画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必学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其在不断学习和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鼓励新一代的学子们像艺术家一样去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题材内容,使中国书画更加贴近时代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使国画加强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让国画走向世界舞台。
总之,倡导文化自信与中国书画模块单列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推动中国书画的独立发展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教学与生活接轨,国画“生活化”
教学与生活接轨,尤其是将国画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富有创意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更多人欣赏和了解国画,还能激发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客厅、书房或者办公室的墙面装饰,各式各样的国风服装、造型,还以此为主题,开发旅游体验,国画衍生品等,还有我们常用的茶具、文具、手机壳,吃的点心等随处可见国画元素,甚至还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能传播国画文化。通过国画元素的点缀,这些用品也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气息。
将国画“生活化”,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国画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画的魅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创新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总之,教学与生活接轨、国画“生活化”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