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律动活动对幼儿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发展的影响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郭姣

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幼儿园,西藏喀则 857000

摘要

当前幼儿音乐律动活动存在实践偏差,如活动设计碎片化、目标聚焦模糊、教师引导缺位等问题,导致幼儿身体协调性训练缺乏系统性、节奏感感知流于表面。本研究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与艺术领域要求,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与游戏化教学理念,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与案例分析,系统剖析音乐律动活动对幼儿“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分层设计、多模态活动开发、精准化引导、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旨在以音乐律动为载体,深化幼儿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发展效果,为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动作与艺术素养协同培育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幼儿;音乐律动活动;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学前艺术教育;动作发展

正文


一、引言

音乐律动是“音乐感知”与“身体动作”的有机融合,其“听觉引导动作、动作诠释音乐”的特点,与幼儿(4-5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在动态体验中学习”的发展规律高度契合——既能通过肢体伸展、配合训练提升身体协调性,又能通过跟随节拍、捕捉韵律发展节奏感,是促进幼儿动作发展与艺术感知协同进阶的核心活动形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应“能随着音乐节奏做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然而,当前音乐律动活动的实践中,其育人价值未被充分激活:部分教师将律动简化为“音乐伴随的集体模仿”,仅关注动作是否整齐,忽略幼儿肢体控制的精准性与节拍感知的深度;活动类型多为“固定动作复刻”,缺乏需要肢体协作、节奏变化的创造性活动;评价环节仅以“参与度”为标准,未建立针对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具体观察指标。如何通过科学设计音乐律动活动,实现“动作发展”与“艺术感知”的双重育人目标,成为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音乐律动活动与幼儿发展的现状

实践层面的问题表现

当前音乐律动活动的实施存在“三重脱节”,导致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培养效果不佳:

活动设计与发展目标脱节:律动活动多为“单一动作重复”(如《健康歌》中“伸伸手、弯弯腰”的机械模仿),缺乏对“身体协调性”的分层训练——既无“肢体局部控制”的基础练习,也无“上下肢协同”的进阶任务;对“节奏感”的培养仅停留在“跟随节拍做动作”,未涉及“感知节拍强弱”、“捕捉旋律变化”的深度体验,难以覆盖发展目标的多维度需求。

教师引导与动作/节奏感知脱节:教师在律动活动中的角色多为“动作示范者”,而非“发展引导者”——仅在活动前演示固定动作、活动中提醒“跟上节奏”,较少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指导:如当幼儿出现“手脚动作不同步”(身体协调性不足)时,教师未拆解动作步骤(先练脚步、再练手部);当幼儿“跟不上音乐节拍”(节奏感薄弱)时,教师未用辅助工具(如铃鼓打拍)强化感知,错失针对性培养契机。

评价标准与发展表现脱节:律动活动评价多聚焦“外在表现”(如动作是否整齐、是否积极参与),未建立针对“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过程性指标:既无“肢体控制”、“节拍感知”的具体观察要点,也无幼儿自主体验的反馈环节,导致教师无法精准把握幼儿的发展短板,难以调整活动设计。

典型场景案例

以幼儿园“《小星星》音乐律动”为例:教师播放《小星星》乐曲,示范“双手举高画圈、双脚小碎步移动”的固定动作,要求幼儿跟随模仿;活动中,部分幼儿出现“双手画圈时脚步停滞”、“动作速度与音乐节奏不符”的问题,教师仅口头提醒“跟上大家”;活动结束后,教师仅表扬“动作最整齐的小组”,未提及任何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或节奏感表现。此类场景中,音乐律动沦为“集体动作表演”,未发挥对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培育作用。

三、音乐律动活动的实施策略

基于幼儿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发展需求及音乐律动活动的实践困境,从“目标、设计、引导、评价”四个维度构建实施策略,确保活动对两大能力的培育效果。

(一)目标分层与活动类型设计

结合幼儿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基础水平、发展水平、提升水平”,设计分层目标与对应活动类型,实现“循序渐进发展”:

基础层(聚焦基础能力奠基)目标:提升单一肢体控制能力(如手部、脚部独立动作),建立初步节拍感知(如识别稳定节拍)。活动类型:“单一肢体律动+固定节拍”,如“手部节奏游戏”(播放匀速音乐,引导幼儿用“拍手、拍腿、拍肩”交替完成,训练手部控制与节拍跟随)、“脚部律动游戏”(用鼓点打出稳定节拍,幼儿跟随节拍做“踮脚、踏步”动作,训练脚部控制与节拍感知),通过单一肢体练习降低难度,帮助幼儿建立动作与节奏的关联。

发展层(聚焦协同能力提升)目标:提升上下肢协同能力(如双手与双脚同步动作),发展节奏变化感知(如区分快慢、强弱节拍)。活动类型:“多肢体协同律动+节奏变化”,如“情境化动物律动”(播放《动物狂欢节》片段,模仿“小兔跳”(快速轻拍节拍,双手做兔耳、双脚跳跃)、“大象走”(慢速重拍节拍,双手垂放、双脚沉重踏步),通过动物情境激发兴趣,训练上下肢协同与节奏变化感知;“器械辅助律动”(使用沙锤,引导幼儿在音乐强拍时用力摇沙锤、轻拍时轻轻摇,同时配合脚步轻重变化,强化节奏强弱与肢体动作的关联)。

提升层(聚焦创造能力发展)目标:提升身体动作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自主设计动作),发展韵律表现力(如用动作诠释音乐情绪)。活动类型:“创造性律动+韵律表达”,如“音乐情绪律动”(播放欢快的《欢乐颂》与舒缓的《摇篮曲》,引导幼儿自主设计动作——欢快时用“跳跃、拍手”,舒缓时用“缓慢转圈、轻柔摆手”,鼓励幼儿用动作表达对音乐韵律的理解);“小组合作律动”(小组讨论“如何用动作表现‘雨滴落下’”,分工设计“手部下雨(手指滴落)、脚部踩水(小碎步)”的协同动作,在音乐中展示,训练动作创造性与小组协同)。

(二)教师精准引导策略

教师需从“动作示范者”转变为“发展引导者”,通过“拆解、辅助、反馈”三步骤,强化律动活动对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培育效果:

活动前:动作拆解与节奏铺垫针对复杂律动动作,采用“单一肢体先练、多肢体再合”的拆解策略:如教学“双手拍球+双脚跳跃”的动作时,先让幼儿单独练习“双手拍球(跟随节拍)”,再练习“双脚跳跃(跟随节拍)”,最后合并练习;针对节奏感知,使用“视觉图谱+听觉提示”铺垫:如用“红色圆圈”标记重拍、“蓝色圆圈”标记轻拍,配合铃鼓打拍,帮助幼儿建立节奏的具象认知。

活动中:个性化辅助与引导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精准支持:对“身体协调性不足”的幼儿,采用“触觉提示”(如教师轻扶幼儿的手/脚,辅助完成协同动作)、“语言指令拆解”(如“先抬左手,再迈右脚”);对“节奏感薄弱”的幼儿,采用“器械辅助”(如让幼儿手握沙锤,通过触觉震动感知节拍)、“同伴互助”(安排节奏感强的幼儿与之一组,通过模仿强化感知)。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如“你觉得这段音乐是快还是慢?应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配合?”,激发幼儿对动作与节奏关联的自主探索。

活动后:复盘与体验反馈组织“律动分享会”,通过“动作回放”(播放活动视频片段)引导幼儿观察自身与同伴的表现:如“你看自己刚才的动作,双手和双脚有没有一起动呀?”“他的动作和音乐的重拍有没有对上?”;同时,设计简单的反馈问题(如“你觉得今天哪个动作最难做?为什么?”“你喜欢和音乐配合做动作吗?”),让幼儿表达自主体验,帮助教师把握发展痛点。

(三)发展导向的评价体系重构

建立“多维度、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全面捕捉幼儿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发展变化,为活动优化提供依据:

1.评价维度与具体指标

发展领域 核心维度 具体观察指标

身体协调性 肢体控制 1.单一肢体动作是否流畅(如拍手是否均匀、踏步是否稳定);2.动作是否精准(如是否按要求完成指定动作)

肢体协同 1.上下肢动作是否同步(如双手画圈时脚步是否配合移动);2.肢体动作是否连贯(如从“拍手”到“拍腿”的转换是否自然)

节奏感 节拍感知 1.是否准确跟随稳定节拍(如动作频率与音乐节拍一致);2.是否能区分节奏快慢/强弱(如快速音乐时动作加快、重拍时动作加重)

韵律表现 1.是否能根据音乐情绪调整动作(如欢快音乐用跳跃动作、舒缓音乐用缓慢动作);2.是否能自主用动作诠释简单韵律

2.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师观察评价:使用“幼儿律动发展记录表”,实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肢体协同度:能完成上下肢同步动作,但偶有卡顿”),每两周形成一次发展小结;

幼儿自评:设计“表情贴纸评价”(如“觉得自己动作和音乐配合得好贴笑脸,还需要努力贴加油脸”),结合简单表达(如“我觉得自己跳得和音乐一样快”),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

同伴互评:开展“小小律动观察员”活动,让幼儿用“拇指朝上(配合得好)、拇指平举(还可以)”评价同伴的动作与节奏配合,通过互评强化对“协调性”与“节奏感”的理解。

四、结语

音乐律动活动是幼儿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发展的“优质桥梁”,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动作的整齐美观”,而在于“在音乐与动作的互动中,提升肢体控制能力、深化节奏感知体验”。要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需教师转变“重形式、轻发展”的教学观念,从“活动设计、精准引导、多元评价”三方面发力——设计贴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分层律动,用科学策略激活动作与节奏的关联,用全面评价捕捉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王昕.“三教”改革视域下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才智,2025,(30):137-140.

[2]陈春兰.奥尔夫音乐融入乡村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以粤西地区乡村幼儿园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27):141-145.D

[3]朱屹.幼儿园音乐戏剧活动的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5,(17):98-10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