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活动的路径探索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慧杰

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幼儿园,西藏喀则 857000

摘要

当前方言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活动存在实践困境,如内容选择碎片化、活动设计形式化、教师文化引导不足等问题,导致幼儿仅能机械模仿方言词汇,难以理解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无法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的协同发展。本研究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喜欢听方言童谣、故事”的要求,结合文化传承理论与幼儿语言学习规律,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与行动研究,系统剖析方言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核心障碍与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内容分层设计、情境化活动创设、评价体系重构”的实施策略,旨在以语言活动为载体,深化幼儿对方言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为幼儿园方言文化传承与语言教育融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

幼儿园语言活动;方言文化;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文化传承

正文


一、引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地方民俗、历史故事与生活智慧,也是幼儿早期母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语言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而方言童谣、方言故事正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分支——苏州话的软糯童谣、四川话的诙谐故事,既能丰富幼儿的语言体验,又能帮助其建立对本土文化的初步认同。

然而,当前幼儿园方言文化融入语言活动的实践中,其育人价值未被充分激活:部分教师将方言融入简化为机械教读,仅让幼儿跟读几句方言词汇,不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活动设计多为孤立环节,如每周一次的方言小课堂,缺乏与日常语言活动如故事、儿歌、谈话的结合;评价环节仅关注幼儿是否会说方言,未关注其是否理解方言的文化意义。如何突破形式化融入的困境,让方言文化真正与幼儿园语言活动深度结合,实现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认同培育的双重目标,成为学前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方言文化融入语言活动的现状

实践层面的问题表现

当前方言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活动存在三重脱节,导致文化传承与语言培养效果不佳:

内容选择与文化内涵脱节:活动多聚焦表层方言符号,如教幼儿说方言版的你好再见,或跟读简短童谣,却不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例如教粤语月光光,照地堂时,不讲解地堂对应的农家晒谷场场景,也不关联广东地区中秋赏月的民俗,使方言沦为单纯的语言工具,失去文化载体价值。

活动设计与幼儿认知脱节:活动形式多为机械跟读加集体背诵,缺乏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特点的互动设计。例如某幼儿园的方言活动中,教师仅反复领读方言故事《小老鼠上灯台》,未设计角色扮演、道具操作等环节,幼儿只能被动模仿,无法通过情境理解方言表达的趣味性,也难以主动运用方言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与文化传递脱节: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多为方言教读者,而非文化引导者——仅负责纠正幼儿的方言发音,不主动讲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如方言中的独特语气词、节奏,也不引导幼儿对比方言故事与普通话故事的不同感受。当幼儿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说时,教师无法解答背后的文化原因,错失文化传递的契机。

典型场景案例

以某幼儿园中班方言童谣学唱活动为例:教师选取本地方言童谣《数鸭子》,先播放音频让幼儿倾听,再逐句领读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方言发音;活动中,教师重点纠正幼儿鸭的方言发音,要求幼儿整齐跟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集体表演童谣,仅表扬发音最标准最整齐的小组。整个活动中,教师未提及这首童谣在本地过年时会用来哄孩子的民俗背景,也未设计用方言模仿鸭子叫的互动游戏;幼儿虽能跟读童谣,却不知道童谣的文化意义,活动后也未主动用方言交流,方言融入沦为一次性表演。

(二)核心问题的深度归因

1.教师方言文化素养不足

多数幼儿园教师缺乏系统的方言文化知识: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并非本地户籍,对方言的发音、词汇及背后的民俗文化不熟悉;另一方面,幼儿园极少开展方言文化与语言教学的专项培训,教师既不清楚如何筛选适合幼儿的方言内容,如避免生僻方言词汇,也不掌握将方言文化与语言活动结合的方法,如如何用方言故事引导幼儿表达,只能采取机械教读的简单方式。

2.活动设计未贴合幼儿语言学习规律

幼儿语言学习需情境化、互动性、生活化的支撑,但当前方言融入活动违背这一规律:一是缺乏生活化情境,如教方言词汇时不结合幼儿的日常场景,如吃饭时教方言吃饭,而非单纯背诵;二是缺乏互动性设计,多为教师讲幼儿听,未给幼儿提供用方言交流的机会,如方言对话游戏、方言角色扮演;三是内容难度不匹配,如给小班幼儿教复杂的方言故事,超出其语言理解能力,导致幼儿失去兴趣。

三、方言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实施策略

基于方言文化传承的需求与幼儿语言学习规律,从内容设计、情境创设、评价重构三个维度构建实施策略,确保方言文化与语言活动深度融合,同时实现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认同培育的目标。

(一)内容分层设计与活动类型开发

结合幼儿感知—理解—运用的语言发展规律,按小、中、大班分层设计方言文化内容,并开发对应的语言活动类型,实现循序渐进的融入:

小班(感知层):聚焦方言韵律与简单词汇,激发兴趣目标:让幼儿感受方言的韵律美,认识简单的方言词汇,建立方言好听的初步认知。活动类型:方言童谣手指谣,如本地方言版《拍手歌》,配合拍手、拍腿的动作,让幼儿在节奏中感知方言发音;方言日常词汇游戏,结合入园、吃饭、游戏等场景,教方言早上好、吃饭、玩玩具,并让幼儿用方言与同伴打招呼;方言儿歌欣赏,播放家长录制的方言儿歌音频,如奶奶唱的方言摇篮曲,让幼儿感受方言的亲切感。

中班(理解层):聚焦方言文化内涵与语言表达,深化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方言词汇、童谣背后的文化意义,能用方言进行简单表达。活动类型:方言故事加民俗体验,如讲方言故事《过年的由来》时,展示本地过年的民俗道具灯笼、春联,让幼儿用方言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理解方言与民俗的关联;方言对比谈话,如对比普通话月亮与方言月光,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方言叫月光,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汇差异;方言绘本阅读,阅读方言版绘本《小刺猬运果子》,让幼儿用方言复述简单情节,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运用层):聚焦方言创造性运用与文化表达,促进迁移目标:让幼儿能创造性运用方言进行交流、创作,主动传递方言文化。活动类型:方言情景剧表演,如围绕逛菜市场的主题,让幼儿用方言扮演摊主、顾客,进行对话交流,如这个菜多少钱、便宜点呗;方言童谣创编,在学会传统方言童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场景创编新内容,如把数鸭子改成数玩具;方言文化分享会,让幼儿带来家里的方言故事、老物件,用方言向同伴介绍,如这是奶奶织的毛衣,方言叫毛衫。

(二)情境化方言语言活动创设

通过日常渗透、民俗联动、家园协同三种情境,让方言文化自然融入语言活动,避免形式化:

日常渗透情境:让方言走进生活环节在入园、进餐、过渡等日常环节融入方言,如入园时教师用方言说宝宝来啦,今天开心吗;吃饭时教方言吃饭要慢慢嚼;排队时用方言说排好队,不推挤。通过高频次的生活化互动,让幼儿在自然场景中运用方言,感受方言的实用性。

民俗联动情境:结合传统节日激活文化内涵围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设计方言语言活动:如春节时开展方言祝福活动,让幼儿用方言说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并制作方言祝福卡片送给家人;中秋时开展方言故事分享会,讲本地中秋赏月的方言故事,让幼儿用方言描述家里怎么过中秋,将方言与民俗文化深度绑定。

家园协同情境:借助家长资源丰富活动内容邀请家长参与方言活动设计与实施:一是录制家长方言资源,如让爷爷奶奶录制方言童谣、故事音频,在语言活动中播放;二是开展家长进课堂,如请会说方言的家长来园,带幼儿玩方言游戏如方言猜谜、方言绕口令;三是布置家庭方言任务,如让幼儿回家用方言给家长讲幼儿园的故事,家长记录并反馈给教师,形成家园共育的方言文化氛围。

(三)文化融入导向的评价体系重构

建立多维度、过程性、家园结合的评价体系,全面捕捉幼儿方言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的发展变化,为活动优化提供依据:

1.评价维度与具体指标

评价领域

核心维度

具体观察指标

方言语言能力

语言感知

1.能主动倾听方言童谣、故事;2.能辨别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发音


语言表达

1.能用方言说简单词汇、句子;2.能用方言复述简短故事、童谣

方言文化认知

文化理解

1.能说出方言词汇、童谣对应的生活场景;2.能关联方言与传统节日


文化认同

1.愿意参与方言活动;2.主动向同伴、家人分享方言内容

2.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师观察评价:使用方言语言活动观察记录表,实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每周形成简短的发展小结,针对性调整后续活动。

幼儿自评与互评:设计简单的幼儿评价方式,如用笑脸贴纸评价自己今天在方言活动中开心吗会说方言词汇吗;用星星贴纸评价同伴有没有用方言和我说话,让幼儿在评价中反思自身表现,增强参与感。

家园协同评价:发放家庭方言观察表,让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方言表现,每周反馈给教师,形成家园一致的评价视角,全面了解幼儿的方言学习情况。

四、结语

方言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活动,不是要替代普通话,而是要通过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载体,丰富幼儿的语言体验,培育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同时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教师转变形式化融入的观念,从内容分层、情境创设、评价重构三方面发力——设计贴合幼儿认知的方言活动,在自然场景中激活方言的文化内涵,用多元评价捕捉发展变化。

同时,也需教育管理者提供支持:一是开发幼儿园方言文化资源库,收录适合幼儿的方言童谣、故事、民俗资料;二是开展教师方言文化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方言知识与教学能力;三是搭建家园协同平台,鼓励家长参与方言文化传承。唯有如此,才能让方言文化真正活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在语言学习中触摸文化的温度,成长为兼具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敏.方言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3,(06):38-41.

[3]王芳.本土方言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幼儿教育,2024,(11):25-27.

[4]张莉.家园协同视角下幼儿园方言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学前教育导刊,2025,(02):51-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