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正文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一内涵,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要想使初中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凸显“核心素质”的价值。
一、重视语言教学,引导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品析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1]在文言文学习中,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快速形成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诵读是沉浸书中、身临其境的自我体验,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文本的感悟程度与能力。”[2]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诵读,自主与文本对话,自读自悟,从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使其形成对文言文的语感。还可以采取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借助语言情境,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诵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范读是一种常用的诵读方式。初中语文篇目中有许多文言作品,如《陋室铭》《桃花源记》《木兰诗》等,都极具节奏与韵律。在范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从而提高文言文朗读能力。对于篇幅较短的文章,例如《论语》十二章,齐读的方式更易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对文章产生情感。自由读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这样不仅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重视听说读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基石,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在一节新授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听记课堂教学重点知识和板书要点。学生根据听记来复述文章的关键内容,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范读课文,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中感受课文内容的精彩之处以及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说的训练,首先,要表达清楚,说得明白,它反映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口头表达能力。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对文章中的‘醉’和‘乐’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学生在听到老师所提出问题后,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听说结合起来,教师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写作则是以听说读为基础而进行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梳理、整合文言文材料,并将自己所积累的文言文名句、修辞等写作技巧应用于自己写作中,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中的有许多经典名言被传承了下来。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他们高尚品德和自身修养。这些充满哲学性与激励性的语言,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课内文言经典语录与名言警句,同时在写作中要善于思考和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景物中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烘托、渲染等手法。这样有助于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撑,给文章的语言增添色彩,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设置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文字运用是其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核心素养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培育起来的”。[3]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提问教学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作答,这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训练。比如,在教学《小石潭记》的时候,老师可设问题:第一段用“心乐之”来表述,但是到了第五段,他发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叹。一种是“乐”,一种是“忧”,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两种情感矛盾?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由于知识的欠缺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就应结合多媒体视频以及辅助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当时的所处的环境及被贬的经历,用形象的画面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学生在了解作者被贬的遭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一问题。“乐”是作者与友人看到小石潭美丽的景色按耐不住心中的快乐。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这里除了作者与友人之外再无他人,他感到孤苦寂寞,再由环境的渲染气氛激发了作者被贬的抑郁之情。所以这两种情绪并不矛盾。这样教学问答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文本在多种文本中发生思维的交汇,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思维
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待就会与作者产生不一样的观点。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教师要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中所隐藏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问。如《桃花源记》一文,在现实生活中桃花源是不存在,所谓“桃花源”,其实就是作家一直在追寻的一种理想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的生活?”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擦出思维的火花,教师最后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评价。一方面,桃花源中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战火硝烟,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而另一方面桃花源里面的人们却有一种与世无争、消极避世的态度。对于这一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他人的发言之后,面对自己所答,对这一问题的反复思考,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从而考虑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问题,这对培养学生批判与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语言运用,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品读文本语言,挖掘审美要素
1.语言文字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千百年来,语言和文字在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后,依然光彩夺目,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中华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意蕴。“文艺鉴赏,要从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入手。”[4]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去体味和领悟古人炼字的精湛技艺;比如,在教学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老师就可以从重点字词入手,让学生体会其中语言的妙处。作者以超凡脱俗之笔描写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的妙用,便将天、云、山、水四景融为一体。语言空灵婉转,无需渲染烘托,画面朴素自然;当他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中倒影时,其中量词的使用别出心裁,富于极高的表现力。“一痕”、“一点”、“一芥”、“一粒”四个量词极尽描摹湖堤、亭子、舟、人的微弱与渺茫,以此衬托西湖雪景的广博与浩茫。
2.自然景物美
除此之外,文言文教材中还包含了许多丰富的自然景物,通过作者的墨迹我们一起游历山川河流,欣赏花草、虫鱼、鸟兽,在观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得到美的感受与经验。例如,在教学《三峡》时,要让同学们仔细地去感受作家所描述的那幅波澜壮阔的长江三峡图。作者先对三峡地貌进行总体描述,突出三峡山势雄奇的景象。其次,选择了最能体现三峡特点的“水”,按季节时令分别描绘了:夏季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天“林寒涧肃”的景色。作者巧妙地运用俯仰结合、正侧烘托等艺术手法,使句子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用短短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文章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用发现美的眼睛提高审美创造。
3.人格美
文言文凝聚了古人的思想智慧,通过精炼的语言,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所言的志向与情怀,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在作品的阅读和感悟中,探寻人性美,感悟其中蕴含的正确三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洁其身,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胸怀;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自己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志趣……这些优良的品德,不仅是古代文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角色扮演,促进审美创造
角色扮演法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扮演文本中的某个人物,去表演美、创造美。这时学生就会试图从这个人物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去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中,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这两个主要人物,使用原文中的对话进行模拟,从中感受孙权对吕蒙学生知识的真诚劝导。两名同学完成对话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做人要开卷有益,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勇于正视自身的缺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理。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并不难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根据本篇文章内容制作课本剧,通过多元对话与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这样的表演是学生自己在扮演的过程中探究的,通过舞台表演、角色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角色体验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表演,而是对人物形象的再一次审美鉴赏。在学生扮演剧中人物的过程中,正如他们在表演中所体验到的一样,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技巧来塑造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的。这种体验为他们日后的审美创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知人论世,深入体会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要求师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先对作者生平及其经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习文本内容时能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对作者的创作及文学、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将自己带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在元熙二年,正是南朝刘裕弑君夺权的第二年。这件事激起了陶渊明的思想波澜,他对刘裕的政权产生不满,大大地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却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决心放下一腔报国志向,归隐山林。
(二)学习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文以载道”,古文精炼之处,亦是作者情感流露之处。就像王荣生老师说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古代文化常识中,更重要的是人的所言志、所载道,体现出的是古仁人志士的优秀人格魅力与传统道德修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文言文学习的落脚点。”[5]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味作者所传达出的精神文化,体味古人对世间的深刻感悟。范仲淹被贬,有“先天下忧,后天下乐”之感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认识到学习需要激发兴趣、具有端正的态度;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认识到学习要讲究自觉复习、学思结合的方法。品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认为人只有淡泊名利、排除外来干扰才能实现远大目标。在人格修养方面,刘禹锡说,他虽然出身于贵族世家,但他从不以此为荣。就连在陋室里,也觉得陋室不陋。在《出师表》体味诸葛亮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这些正是古人在面对人生问题时所总结的人生经验,这也是古人在面对人生抉择时所追求的高尚的人生境界。作为教师,我们要将这些精神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有更深的理解与感受,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五、小结
本章主要立足于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力争通过本章的学习,走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把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中,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5.
[2]胡虹丽.百年中小学文言试问教学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376-384.
[3]钟启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4.
[4]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
[5]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课题《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部编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课题编号Y2023197)的成果论文]
作者简介:魏菱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四川南充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