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中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陈小琴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16000

摘要

教学过程是作为能动主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厘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生成逻辑,把握两者的不同作用及其关系。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失衡”的现象,通过明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作用、提升教师“导”的艺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探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高效统一。


关键词

思政课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一论断指明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及各自地位,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生成逻辑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其角色作用及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所决定的。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思政课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活动。其一,学生由于思维水平和知识范围受限,不可能自己就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明确把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是党的重要任务。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的理论。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可见,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再者,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自发学习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国家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启动、引导、调节、激发、定向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借助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中介指导作用来完成[]这表明教师的引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

(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不是作为完全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参与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其学生自觉能动地以主体的视角体察教师的教育活动以及所表达的意义,并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以自己的认知结构诠释、鉴别、选择、认定、内化教师传递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培养教育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成效、教学的最终结果都体现在学生身上。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就无法正常有效开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法发挥。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失衡问题

对于师生关系,学术界中存在双主体、主体间性、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不同看法。主导主体论从作用和功能的角度定位师生角色,认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同等重要,只是角色扮演和作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将两者高质有效结合,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天秤失衡”的现象。

(一)过分强调教师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与学生提点、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去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一言堂,纯粹为了讲知识而讲知识。教师“主导”过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教育观念上强调教师对课堂的绝对主导。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对课堂的绝对把控,才能讲好课,学生才会听讲,从而一味在课堂上满堂灌地传授教材内容,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欲望,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忽略学生的参与。其次,教材语言没有转化为教学语言,缺乏个性化语言特色。思政课学理性强,教师为了保持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往往直接照本宣科,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语言加工,话语表达存在空洞化、概念化等问题,弱化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导致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不理解。再者,教学方法上以教师授—学生受的单向式传输为主,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建构者,习惯将学生看成待填充的容器,一味填鸭式教学,师生缺乏对话交流。

(二)强调学生主体性忽视教师主导性的现象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入,有人认为教师主导会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遭受一定的质疑和摈弃。首先,忽视教师了价值引领的作用,仅仅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输工。思政课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教书还要育人。学生由于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受限,在三观的塑造和品德涵养上还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其次,

忽视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引导着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角色迷茫并形成自我“减负”倾向,把简单的迎合等同重视学生主体,以“形式主体”代替真正意义的学生主体[]。比如,在活动设计和情境探究中常常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讨论而讨论,缺乏对学生思维激荡,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注重学生主体,实际成效甚微。学生主体不意味教师责任减轻,而是对教师教书育人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推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高效统一的实践对策

思政课中推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良好互动,共同成长。因此不仅要在理论上厘清认识,更要在实践中探索推进两者统一的方法对策。

(一)明确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教师及学生要摆正自己的角色、站好自己的“舞台”,做到教师主导性不遮蔽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不忽视教师主导性。

1.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在教学设计、知识讲授、思想引导等过程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强化职业认同,充分认识到身上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上强化政治使命;对从自身教学活动对学生、社会及国家所产生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的深刻认识中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激发教学的热情和内生动力。其次是做好教学活动中组织者和引导者。良好的组织纪律,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组织管理意识,把控好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内外转化。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不是课堂流于形式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而是积极主动地学思践悟、价值建构及涵养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一,教师要创设学生自主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思政课是一门明理导行的课,学生情感丰富,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激趣、激情、激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然后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其二,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活学习动力,“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此,教学要贴合学生实际,结合社会事件、案例,增强内容的生活性和价值性。其三,要引导学生带着社会责任感自觉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性会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有了内在求知动机就会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深刻认识思政课与个人理想前途的关系,将个人与祖国相结合,强化责任担当。

(二)提升教师“导”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高效统一,当以教师的“导”为前提,而高质量的“导”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本领和精湛的专业能力。

1.提高政治素质,强化导的高度

“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素养,彰显了鲜明的政治本色。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信仰。“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是否坚定,取决于它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态度。越是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个人信仰越是坚定”[]。所以思政课教师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政治信仰,从理论上的清醒达到理想信念上的坚定。其二,提升政治站位。思政课教师要从政治上看待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从而引导学生强化政治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2.提高业务能力,强化导的深度

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是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导之深刻的前提。一是强化基本功。专业素养和专业理论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425。可见,只有打牢基本功,提升组织教学、引导、启发、提问等方面的技能才能有效引导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二是掌握教学艺术。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教学中只有结合教学实际采用有效的方法,才能把道理讲得有温度有深度,达到明理、启智、润心的作用。

3.锤炼育人能力,强化导的效度

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需要教师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要成为有大爱大情怀好师德的“人师”[13]。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明了教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重要性,教师应该树立榜样作用,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二是提升师德师风素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和品行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要以端正的人格魅力点燃思政课的感召力,良善的师德师风主动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肩负起育人育心的教育使命。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民主是师生交流对话的保障,构建良性有序的师生互动关系,必须在氛围营造和空间互动上下功夫。

1.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都希望得到尊重。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师生交流提供了环境保障。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和互动意识,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感受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出思想困惑轻松的教学氛围;树立平等对话的理念,要促进师生和谐对话,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进一步提高课堂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育人质量。

2.延伸师生互动的空间

思政课是一门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要把思政课放在生活里、课堂上、实践中去讲,构建课堂内外相衔接、线上线下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空间,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做好学理交流,答疑释惑;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在“屏对屏”的全媒体互动中共享更多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其次,思政课作为一门明理导行的课程,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打造“行走的课堂”,在“心连心”的情感互动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在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形成教与学的同质合力,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