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以《观沧海》一诗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审美鉴赏 美育 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我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家,许多诗人的作品格调迥然不同,内容五色绚烂,意境含蓄而绵长,将诗歌中的生命美、自然美、情感美、文艺美、语句美、意境美和艺术妙笔融为一体,具有了独特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解释“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时更是提及“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语言文字及作用,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材中的古诗作为一个载体,不但承载了语文教育科学知识内涵和道德思想,还有包含着文学艺术审美意趣。所以十分有必要在经典诗词教育中,渗入文学审美教育。在此,笔者以《观沧海》一诗的教学,谈谈如何在进行古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功能。
一、知人论诗,体会诗人人格美和人性美
清代章学诚曾说过:“未知古代之世,不能妄论古代文辞也;知其世矣,未知古代之所处亦不能遽论其文也。”诗人从诗歌中表达他对生命的深人洞察和心灵的独特体验。无论什么诗词作品,都不可能没有时代的烙印。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知人论诗,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感最大程度发挥出诗词的教育功能。
在教授《观沧海》之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曹操,了解他的历史功绩及后人对他的评价。曹操是一位有志向有野心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又生于官宦之家,对天下富有野心,故心怀统一中国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地归心。”其进取之情亦可见出,他的许多诗充分抒发自己的现实主义政治苦难和远大理想抱负,气魄高昂,慷慨悲凉。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弄清诗歌的作者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方能了解诗歌的真意真情,准确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脉络,了解诗人的人格美、人性美,并学习其人格精神。带着审美的目光去感受,才能和作品在情感上形成巨大的共振。
二、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与音乐美
传统的中国诗词教学提倡 “涵泳”,学生通过反复诵背诵、朗读,潜心感悟,最后达到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独到的审美心理感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与音乐美。教学中我们可使用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播放教学录音带。老师要具体指导学生每一句诗词朗诵的语言轻重、缓急,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人生情感,并设情感共鸣的氛围。
曹操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彻底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北方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自己当年人生的第一个伟大奋斗目标,心情自然地更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汹涌的波涛奔向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抱负。所以,要用“激动、豪迈、昂扬”生动的文言语气,读出对大海深切热爱的激情、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另外,可以考虑借助各种多媒体、音画吟唱并举,创造一种诵读诗的氛围,促进古代诗歌诗词诵读。例如播映“瑟瑟秋风、洪波涌起”和“大海似乎吞吐日月星辰”的视频或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此一来,可以做到让学生在这种声画气氛中通过不断的涵泳,较好地感受和体会到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胸襟。在这种浓郁的诗歌文化氛围里,学生的诗词诵读,不仅仅只是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多地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与音乐美。
三、评析字词,领略诗歌的画面美和自然美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作品中,诗人“或情由景生;或移情人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所以,披景入情是抓住诗歌思想情感血脉、挖掘诗歌审美教化意义的重要途径。
在教授《观沧海》时,笔者从诗歌中的物象,即所写的景物或作者寄托的心物入手,并紧扣从“诗眼”挖掘诗人健康积极的感情,用来陶冶学生,诱发学生的情绪。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抓住诗眼“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临碣石山,居高临海,眼界宽广,将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显露无遗。抓住“诗眼”展开教学,激发起学生的诗情,就能迅速地进人的意境,也就能训练学生更敏感的审美画面感知力。
此外,也可通过意象分析感知诗歌的画面美与自然美。从意象分析出发,唤醒学生大脑中贮存的事物形象,然后通过想象,走进诗意构筑的艺术空间,感受诗意营造的艺术气氛,就可以把握诗意的内涵,实现欣赏目的。例如在诗中有下列意象:海洋、山岛、林木、百草等。这些意象结合起来,便成了一个融情于境的画面:在萧瑟秋风的拂动下,海面上涌起阵阵巨浪,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壮观的气象。从字面上句句写景,将美丽的画面和秀美的自然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与雄心,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通过分析文中美的字词和美的意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文中自然美、画面美的整体认识以及理解,使学生不探索开拓新的文化视野,增长新的文化见识,陶冶性情。
四、发挥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由于传统诗歌思想语言的凝炼含蓄,以及诗歌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不尽一致。因此,在教学时,从仔细品味词语、佳句中通过想象和联想,培养每位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鉴赏诗歌意境的好举措。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老师可以这样启迪学生:“观”字领起下文,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由“观”字统摄。这个“观”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他身影高大,顶天立地,意兴豪迈。同时,在教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要求每位学生,闭上眼睛,反复诵读,仔细聆听诗人的句句肺腑之言,想象诗人的形象。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领略和感受到诗人博大宽阔的思想魅力和胸怀,雄伟旷大的抱负和气魄。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人们鉴赏诗的关键词与名言佳句,运用想象和联想,获得对文中形象的具体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从而获得美的体验,进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内涵,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五、训练写作,感受诗歌的形式美与创造美
意大利美术家克罗齐说过:“鉴赏一篇诗,便是再造一篇诗,每每所再造的都是一篇全新的诗。”我们要引导学生试着用已有的生活社会审美经历,充分调动火热的审美情感,用真独到的“审美”法表现创作,如模仿、续写、修改、扩写等。作业布置时,笔者要求把《观沧海》进行再创作,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或者仿写一篇古诗。这种把古文加以再创作的方式,让美由一个情感体验变成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更关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解读,主体和客观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
在古诗学习的课堂中,学生通过朗读、认知、再体验、品味、欣赏、再创造等,必能将诗中的美内化成语文素养,而文化审美的理想也将直接支配着学生自主地对自身的精神世界加以洗涤与梳理,用逐渐获取的理性看待自身的心路历程。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审美进行精神情感素养教育、审美素养教育,以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审美力量,塑造他们美的精神灵魂。
【参考文献】
[1] 杨喆梅.语文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素质拓展,2019(05):109-110.
[2] 顾春雨.例谈核心素养关照下的古诗审美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8,387(10):4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