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环保意识及行为培养解析
摘要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环保意识;行为习惯;培养
正文
现如今,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号召下,环保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也是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的水平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对此,高校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原因及重要性
1.1大学生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行为的形成原因是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并且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首先,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行为受到教育的影响。教育背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不同学生在成长当中所受到的教育不同,他们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及其程度都存在差异,这种个体观念决定了他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及行为。
其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行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与利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环保设施普及、环保概念被大力推广的今天,为大学生提升环保意识带来了便利条件,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环保问题。
1.2大学生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推动我们的环保事业。随着人口增加,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我们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将会导致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匮乏。并且污染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与健康,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保护自然资源。
第二,提升环保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环保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环保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大学生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让他们明确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环保社会风尚。
二、大学生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培养的实际情况
1.1缺少环保意识
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缺少爱护环境的意识,例如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破坏植被等,这些行为在公共场所的频频出现,表明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不足。此外,环保意识不仅要从自身出发,还要对其他破坏者的行为予以制止,然而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敢于出面制止的大学生寥寥无几。
1.2对环保的认知度较低
虽然大学生对于环保问题的思想觉悟较高,但与行为脱节,因此无法对环保有理性的认知。对于大学生而言,水污染、水资源短缺、雾霾等是他们较为熟悉的话题,但对于一次性餐具、废物回收、电子垃圾等,只是了解表面概念,缺少深层次的了解,因此无法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环境保护。
1.3缺乏规范的组织和领导
许多学校在环保意识培养方面没有做到真正有效的落实以及制度保障,使环保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并且在进行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调查问卷、社会实践、讨论等教学形式,从而无法将课堂教育的作用真正发挥,并且有关于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培养的活动较少,使这方面教学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大学生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3.1丰富宣传教育载体,加大宣传力度
实现宣传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在校园中,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进行环保教育,提升学生对环保的深层次认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手机和电脑成为当前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工具,对此,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环保宣传教育,例如组织环保主题网课、公众号文章等,向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升学生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等意识。
此外,还应该强化校园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各高校要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入手,重视环保的舆论宣传及信息公开的意义,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在校园里通过采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宣传栏、广播、展览、讲座等方式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向学生介绍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会对环境污染以及这种行为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通过大量的宣传可以使学生对环保有有感性的理解,让大学生产生共鸣。还可以利用特殊时日开展活动,如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从多方面角度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担任环保志愿者,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绿色环境”创建活动,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变废为宝的概念,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做到既美化了环境,又进行了环保宣传。或组织校外环境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测量附近河流湖水的酸碱度,了解周围工厂的排污情况,让他们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3.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实践的作用
学校是环保教育的主阵地。在校园生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而言是有益的,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好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可以以学校环境保护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课题,在课堂中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对环保的科学化认知和理性认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将校园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场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之下真正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及行为。其次,还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对此,可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感受到劳动成功的可贵,从而树立良好的节约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及行为习惯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意识的双重作用下提高的,因此,各高校不仅要开展有意义的环保教学工作,更要加大宣传力度,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真正理解环保的含义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耿炎,雅茹,李杰等.“明知却微行”——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知行差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23,52(01):1-6+117.
[2]郝慧敏.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策略研究——以大连民族大学(金石滩校区)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21):4-6.
[3]王周福,刘浩,韩兵强等.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路径探讨——以材料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25):152-155.
[4]江筱曦.环保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应用[J].绿色包装,2022(04):19-22.DOI:10.19362/j.cnki.cn10-1400/tb.2022.04.001.
[5]孙曜.低碳经济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7):50-51+54.
作者简介: 何莉(1981,03),女,汉,湖南岳阳,硕士研究生,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