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与革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发展
摘要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写作;教学;思政教育
正文
语文写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语文写作教学必须致力于将文字作品中的思想教育意义展现出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类型繁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融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这不仅丰富了语文写作教学的素材,还不断革新着语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更不断开拓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这也促成了其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发展。
一、改良语文写作的数字教学资源
“互联网+教育”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具有多样化的应用,比如语文写作慕课、VR互动红色教育基地等,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写作和思政教育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内容选择。写作教学资源通常包括作文选题、作文素材、作文模版、范文等内容,大部分是书面形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授课,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只能是从教师那里获取。在以往的语文写作教学中,课堂教学都是教师通过纸质书籍、网络资源去讲解知识。因此,伴随着数字教学资源的推广和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名师的教学视频对学生进行授课,可以利用资源平台上的新闻时事等设置一些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文主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让学生们了解彼此的作品。教师可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库,采用资源共享和互相评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和集体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整合学习资源的能力,进而积累写作素材,充实写作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革命文物的写作课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革命文物推荐打卡地图”,进行实地打卡拍摄,引导学生选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或者馆藏文物进行视频创作,鼓励学生通过对话老红军、老党员、革命文物解说员等形式,深入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借助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红色教育资源成为写作的重要素材,同时也强化了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这既贴合了既定的写作主题,也展示了学生的独特审美视角,更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融合红色教育资源的优秀写作作品,其思政育人功能得到了二次拓展,进一步挖掘、整理、宣传、推广了红色教育资源。
二、革新了语文写作的教学方式
语文写作教学本质上就是向学生传递“美”的内容,其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实践。为增强网络育人平台铸魂育人的实效,相关教育部门已经逐步完善了主题教育网站、学生互动社区、专业学术网站和“三微一端”的建设,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写作教学,让语文写作的教和学都可以放在网络上进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集成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分享和交流,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了解学生的写作内容,进一步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在红军长征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红岩精神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大思政课”体验中心,教师带领学生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深度体验历史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式”和“沉浸式”课堂的乐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的写作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按照思政教育元素调整语文写作的教学顺序,构成不同思政主题的写作教学模块,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文明社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等。教师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集成平台,与学生一起搜集融艺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写作素材和优质教学资源,如名人讲座、励志影视、优质微课、知名绘画等,并逐步构建写作教学共享资源库,不断充实线上线下的写作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利用雨课堂、云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在课前推送教学PPT、教学设计、资料素材等,其中就包含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增强了语文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
语文写作教学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和实践性,其本身蕴含着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这也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开拓了空间。两者的融合发展,能够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强化学生的道德文明行为,增强语文写作教学的育人实效,发挥语文写作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由此可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促进语文写作教学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发展,既是创新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比如,为增强学生作文的文学底蕴,激活学生对诗意的审美想象,教师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VR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展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妙场景,引导学生在《周南·关雎》中体会作者对美好感情的向往与憧憬;为引导学生体悟珍重、感激、理解对方的深情厚谊,则展示《国风·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场景;为引导学生由春天盛开的桃花想象出美丽如花的新娘,把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融入到作文中,通过影视作品展示《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妙景象;为增强学生的共情意识,则通过AI课程、AI教学助手等展示《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些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让语文写作散发着无穷的科技魅力,以科技孕育美学,蕴含着丰盈的人性美学和文学底蕴,启迪着学生的思想,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彰显了语文写作教学的德育力量。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总要求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集成平台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既增强了语文写作教学的思政育人效果,也促进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更推动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语文写作教学同向同行。网络教学资源集成平台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让语文写作教学充盈着思政育人的力量。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不断挖掘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美的眼光审视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文字、美的语言、美的品质,同时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优势,通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陈全堂.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2020,(08):16.
[2] 陈淑芬.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92):108-110.
[3] 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5-6.
作者信息:
宋翠微(1983年1月生),女,汉族,吉林磐石人,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云南大学英语专业 ,研究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现为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高中英语教师,临沧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曾担任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在汤加王国任教,任教时间长达四年半,2014年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授予“最美公派汉语教师”荣誉称号。
时红帅(1991年3月生),男,汉族,山东滨州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现为浙江省舟山技师学院语文教师,连读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