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小说教学中比较阅读法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比较阅读;教学;高中小说
正文
正文:
当今社会,小说可以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因它既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又能反映深广的社会意义。对于阅读的主体高中生而言,小说也是高中生精神世界的一颗璀璨明珠。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家庭生活逐步迈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过渡期,也是学生认真思考和选择未来生活方向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小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小说无疑都是名家经典,小说内容蕴含的意义价值非凡。因此,高中小说教学,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够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升华人生境界,而且对国家、民族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除了语文教材外,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也是小说飞速成长的助推剂。各种助力小说编写的网站、APP,数不胜数。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小说的发展以其为基点,类型更加多样繁杂,阅读方式也应有尽有。或电子书或广播剧,或有声或默读。在网络电子产品的推动下,各种休闲场所中,小说阅读已成为常态。而原本就是主力军的高中生,他们意欲从书海里寻求不同于平淡生活的别样刺激,而同样步入课外小说阅读这一大军中。
但不置可否的是,高中学生阅历尚浅,不足以真正理解其价值内涵。因此,更适合高中生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比较阅读势在必行。
比较阅读的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论语·为政篇》中“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主张学习需要时常复习旧知,通过前后知识比较,可以产生新的阅读体验。这一主张展现了比较阅读的效果和现实意义。除此之外,西汉时期的刘向也在《说苑·善说》中提出了比较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在近代,梁启超是第一位提出比较阅读的人。他曾提出采用“分组比较”的阅读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代特级教师于漪在《我和语文教学》中也提出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比较,这很为重要,认为学生通过比较能洞悉文章的特点,认识这类文本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或多篇以上的文章的异同点来把握文章特点,使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阅读的本质特点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篇文本都有着各自的叙述对象、方法、顺序和语言,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这些个性上,而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个性中找出共同之处,以此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深化,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文本内容[1]。
1、作者不同,主题相同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劳伦斯的《鸟啼》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从表面上看,这两篇由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所写的文章并没有什么联系,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点中有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是散文,创作方式上各有特点,但表现的主题是有共同之处的。劳伦斯的《鸟啼》语言优美而有深度,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文中象征新生命的“鸟啼”更是引人深思,使文章极具哲理性。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至情至理的篇章,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他在描写人与外在的环境的关联方面,与其他作家相比显得更为细致,更为密切,更为深刻。两篇文章主题的共同之处则在于都是对生命的感悟。劳伦斯的《鸟啼》通过对寒冬鸟尸沉荒野与暖春鸟啼的描写,将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是向前的,是不可阻挡的。借此启示人们应当像鸟儿一样勇敢的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也就是向死而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是通过对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描写,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不管怎样纤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存在着它独有的悲欢及情趣,这是其他生命不可替代的。
在比较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牢牢把握事物的本质,更要明确事物之间相似点与差异性,同时通过对事物表面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似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比较的实质,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2、作品体裁不同,思想情感相同
通过浅显的整体比较,可以知晓苏洵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二者属于不同体裁。《六国论》的体裁是论,是以事实为依据,注重文本的逻辑和说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由此及彼所表达出来的。文章开头紧扣标题,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善,战不利,弊在赂秦”的观点,由此衍生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分论点。接着以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作为论据,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通过对齐、燕、楚三国不贿赂秦而惨遭破灭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再次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最终得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赂秦”,却不注重加强自身的国力的建设。同时,这也与当时的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作者借助作品论述的史实及观点,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委婉劝诫当权者要敢于正视北方的威胁,放弃带有屈辱性质的妥协政策,不要蹈其覆辙,步六国之后尘。
而《阿房宫赋》的体裁是赋。“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具有一定的诗意美,也有较短的篇幅用来抒情说理的[2]。文章第一部分通过由外到内、由物及人的描写顺序,用夸张、绮丽的语言极尽描写阿房宫的规模之大,美人之多、珍宝之盛。当然,这些都不是作者作赋的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宫室美人、粉脂金玉的描写,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奢侈腐朽体现出来。第二部分则由描写转向议论,概括秦始皇的暴虐,导致农民起义,最终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这也是对第一部分的承接,由于统治者的奢靡荒唐,导致了暴政,成为百姓水深火热的罪魁祸首,也成为后来农民起义的根由。这就给当朝统治阶级敲响了警钟。
通过结合作品及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知,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秦朝灭亡这一历史题材,揭示其灭亡的真实原因,从而思想情感都警示当权者要引以为戒,不要覆车继轨。
二、同中求异
比较阅读教学法中的同中求异指的是任何文本都有自己的特征,包括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这些特征是文本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文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加以归纳总结,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内容,学以致用[3]。
1、作品体裁相同,思想情感不同。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分别编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两词同属于豪放派词作中的重要代表作,其内容都主要归结为咏史怀古。二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同样隶属于豪放一派,其作品至今都广为流传。先来看第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取得巨大成就的孙权以及率军北伐、志俘胡虏的刘裕,通过对他们丰功伟绩的赞扬,表达词人辛弃疾希望如同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志向。下片则通过讽刺来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但是反对不经过深思熟虑而莽撞误国。全词豪壮悲凉,情深意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怀古抒情,词的上阕主要描写赤壁风起云涌的景象,下片主要感怀周瑜,并怀古伤己,抒发人生的感慨。上片写景,不单单是为写景而来,而是运用“乱”“穿”“惊”“拍”“卷”等词语,对古战场险情进行细致而独特的描绘,与下片追怀英雄人物相照应,仿佛将英雄人物置于这样雄奇的景象,更彰显其英雄气概。下片写人,借周瑜的战功显赫与诗人自身年老无为作比,抒发自己功业无为的概叹。但在诗的最后,诗人情感不在悲观沉沦,而是积极进取、豪迈慷慨。
这两首词无论是创作风格还是内容都大为相似,但在情感表达上仍有不同。
2、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比较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代表,各种角色,各有千秋。林黛玉是一个有才华、美丽、纯真,但言语刻薄,爱生气,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的人物。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瑞家的送宫花,先送到别处,最后才送到黛玉这儿,黛玉便当着周瑞家的面儿冷笑着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黛玉明知道这话会得罪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回去也会告诉老夫人,但她还是要表现自己的不满。与之不同的是薛宝钗,“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蜜之情,形诸声色。”[5]则为人狡猾、不轻易得罪人,正如王熙凤评价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宝钗的哥哥薛蟠从南方带来了很多的土特产,分发送人的时候,宝钗也给人见人烦的赵姨娘准备了。赵姨娘便在心里念叨:“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咱们。”
两两对比,可以看出黛玉口齿伶俐,言语刻薄,心直口快,不吐不快;而宝钗稳重平和,圆滑隐忍,举止雍容,豁达大度的形象脱颖而出。
三、求同求异
比较阅读教学中的求同求异指的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归纳其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及内容,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
1、具有相同特征的作品,它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分析
比如陆游的《书愤》和李商隐的《锦瑟》,二者皆属于七言诗,体裁一致,在表现手法上都有用典,在内容上都有追忆流年过往的抒情性。就两首诗的差异性而言:首先在语言上,《书愤》雄放豪迈,悲壮慷慨。诗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雄迈豪放,回顾早年洒脱自如的征战岁月,展露出作者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语言悲愤慷慨,流露出壮志难酬但年岁已老的悲愤。而《锦瑟》则不然,这首诗语言华丽,造句精美,在用典选词上,整体给人珠圆玉润的感受。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这些字词的选用无不体现其精美华丽,精致绮丽。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书愤》除了用典以外,最主要的是对比的手法。例如,诗中的“愤”主要是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的。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从小饱受战乱之苦,使得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6]。在诗的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记叙了两次战斗,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明诗人希望投身于这样的战斗中去恢复失地。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诗人被排斥在外,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二是诗人青壮年时期与皓首苍颜时期的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遭排挤和打击的悲愤。而《锦瑟》则在大量借用典故的基础上,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婉深曲的深思[7]。
最后,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二者也相异。《书愤》这首诗紧扣一个“愤”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诗人早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征战斗沙场的情景。后四句则抒发壮志难酬,光阴虚掷,功业未成的悲慨。诗中有对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留不满,包含着人生秋意,但诗人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老泪阑干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展露。但《锦瑟》则不然,对年华易逝有着无限的惆怅与感慨,也感伤自己的不幸遭遇,于诗中寄托愤懑之情。
2、具有不同特征的作品,它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分析
例如,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体裁不同,《卖炭翁》属于七言古诗,而《包身工》则属于报告文学。从整体上分析了两部作品的体裁差异性,然后系统深入地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同一性。就两部作品的同一性而言:(1)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线索作为行文脉络的。《卖炭翁》中,作者以卖炭翁烧炭——送炭进城——炭车被抢为线展开描写。《包身工》则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为线索铺叙而来。(2)就作品内容而言,都是以叙述为主的抒情作品,看似都以第三视角去叙述事件,但叙述中夹杂着作者对作品主人公的无限同情。(3)就作品手法而言,都运用了对比和描写的手法。《卖炭翁》中官吏的蛮横掠夺与卖炭翁的困苦艰辛形成对比,对卖炭翁衣着和运炭的过程进行描写;《包身工》中冷漠无情的带工老板和生存困苦艰难的包身工之间形成对比,对包身工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行描写。(4)两篇作品的抒情都较为含蓄。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并未直接痛斥官吏的仗势欺人,也没有直接表达对卖炭翁的同情,但在对比描写中,可以直接推出作者对那个社会政治的不满,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夏衍的《包身工》也同样没有直接情绪化的语言表达,但通过其字里行间对包身工生活工作状态,包身工的来历,包身工的必须遵守的不人道的制度的描写,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无限的同情,以及对这种罪恶制度的严厉谴责。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的本质特点在高中小说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较阅读的模式也应如火如荼地开展。因为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扩充其知识面;而且能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真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与此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较阅读总的来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切合人本教育的理念,最终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潘燕.比较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卢志娟.论赋对何其芳早期诗文创作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0.
[3]彭娟芳.比较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江西:江西大学出版社,2020
[4]于漪.我和语文教学[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枕边书.《红楼梦》章节读后感长篇(精选篇1),2003.
[6]田月丽.赏析陆游《书愤》[J].北方文学,2013.
[7]肖潇.李商隐诗中的休闲旨趣[J].牡丹,2017.
作者简介:杜江飞(1978—),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本科学历,中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