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计镇华

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

陶瓷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机统一的人文精神,积极主动改造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坚持不懈的卓越艺术的创造精神。从实现关照的角度而言,对陶瓷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加速陶瓷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的软实力。


关键词

陶瓷文化;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当代价值

正文


基金信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陶瓷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研究研究成果(SZZX20111)

20181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这是国家首个文化旅游类试验区,具有意义重大。2019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指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强陶瓷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陶瓷文化进教材、进校园,推进人文、科技、时尚等元素融入陶瓷。

一、陶瓷文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的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陶瓷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思想,是其思想的物质形态,是劳动人民的象征和文化的载体。然而,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而凝聚在陶瓷身上的文化元素就称之为“陶瓷文化”。而陶瓷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加以研究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因而当前学术界并没有对“陶瓷文化”的科学内涵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陈雨前认为,“所谓的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在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面貌。” []练崇潮认为, “陶瓷文化是指以陶瓷生产、贸易往来和对外交流为核心形成的文化集合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练崇潮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陶瓷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界定,指出“广义的陶瓷文化是指以器物审美为核心,以瓷器生产时代背景为基础,以陶瓷器物承载民族文化为主体构筑的文化体系。具体而言,狭义的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材料开采、运输、加工过程中,以工匠为主体形成的瓷业生产体系。”[]

(一)陶瓷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陶瓷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陶瓷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元素。具体而言:其一,陶瓷文化蕴含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可以说,陶瓷艺术集形式、材质、造型等审美元素之大成,它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对生活艺术化的描绘、注重意境的表达、特殊的制作过程和工艺等。[]其二,陶瓷艺术符合中国传统艺术风格。近现代以来陶瓷在创作过程中虽融入了西洋艺术风格,但主流艺术风格还是来自中国传统。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选取,还是陶瓷器型,抑或是陶瓷釉色,都符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同时也符合中国一贯的审美情趣。其三,陶瓷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学者指出,陶瓷文化深刻体现了“和同”思想,在“和同”思想的影响下,陶瓷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域外文化以及“官民竞市”的政治文化交互融合,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统一。[]鉴于以上认识,可以肯定说陶瓷是集中国文化于一身的国粹,而陶瓷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和生动体现。

(二)陶瓷文化是以器物审美为核心的文化形态

有学者提出,陶瓷文化是“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陶瓷物质文化遗产的统一体”[]。但不可忍否的是,陶瓷文化虽不局限于器物审美,但却是以器物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形态。然而,陶瓷本质上是载体,但通过人们智慧和双手,陶瓷就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有机把物质和精神融为一体的审美器物。也正是因为人们的智慧和双手重新赋予和定义了陶瓷,从而使得陶瓷与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焕发出新的色彩和生命力。概括来说,陶瓷文化是以器物审美为核心的文化形态,主要体现在:其一,陶瓷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载体。上文所提到的中国传统美学、艺术风格和文化元素都是观念形态,她们可以和多种载体相结合,但陶瓷凭借独特的器型、釉色窑变、各种工艺等,从而使得陶瓷在表现传统美学、艺术风格和文化元素时具备其他载体不具备的表现手法,进而使得陶瓷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二,作为载体的陶瓷本身就是艺术。纵观现有艺术载体),如绘画的宣纸、雕塑的泥巴和篆刻的石头,虽有一定的艺术内涵,但够不上本身是艺术或者文化,而只有陶瓷才能称之为艺术品。简单地说,陶瓷不用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就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一点是其他作为艺术载体所不能做到的。换句话说,陶瓷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陶瓷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其三,陶瓷文化是以器物审美为核心的文化体系。陶瓷从高岭土到陶瓷艺术品,其整个过程非常复杂,而艺术呈现只是一道工序,因而不能以完成形态的陶瓷艺术品来概括整个陶瓷创造全过程,这样毫无疑问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事实上,除了看得见的艺术呈现,还有看不见的制作过程。因此,陶瓷文化既包括陶瓷艺术文化,更加包括陶瓷制作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也包括关于陶瓷的传说、神话、民俗等文化。

二、陶瓷文化的精神实质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于陶瓷来说,其是我国陶瓷装饰的重要形式,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在发展过程中,还日益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而陶瓷本身的艺术创造,也具有极强的匠心精神和钻研精神,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一)工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育,在多个场合、以多种方式对工匠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深刻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这一重要论述,可把“工匠精神”高度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四个方面。可以说,中国陶瓷之所以名扬海外并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其中离不开陶瓷制作工人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因此,陶瓷文化的第一层精神实质就是工匠精神。具体而言:其一,执着专注。所谓的专注,就是指围绕某一产业、某一行业、某一产品、某一部件,做专做精、做深做透、做遍做广、做强做大、做久做远。每件陶瓷都是陶瓷工人专注的产物,而每个陶瓷工人围绕特定的工序不断做专做精、做深做透,进而才能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从陶瓷文化的角度来讲,陶瓷之所以成为独特的文化体系,就是因为经过日经月累的积淀,而这种积淀很大程度上就是做遍做广、做强做大、做久做远。所以说,陶瓷文化产生是每个陶瓷工人或者陶瓷制作工厂执着专注的必然结果。其二,精益求精。景德镇陶瓷最大的三大特点就是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磐、明如镜,而这三大特点每项都是工人长期以往精益求精的结果,这也是这三大特点也是陶瓷文化的重要体现。从古至今,许多景德镇陶瓷厂的工人们都穷尽他们一生追求陶瓷艺术的顶峰,进而养成了每位陶瓷工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这也是陶瓷文化必然所包含的。其三,一丝不苟。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做强做大,以及形成自己企业文化,都离不开对产品一丝不苟的精神。换言之,只要追求产品品质的最高境界,从而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进而做强做大。可以说,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对每件陶瓷艺术都于力求做到一丝不苟。陶瓷是非常古老的人类用具,而陶瓷的每次更加完美和进化,离不开陶瓷制作过程中对产品的追求卓越。也正是,这种对陶瓷成品的卓越追求,从而使得陶瓷越来越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因此,陶瓷文化精神实质中能够离不开卓越追求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人,而产品是人品的物化。陶瓷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造物者恩赐和自然界固有的产物,而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和改造世界的产物。可以说,陶瓷艺术品是人类智慧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代表。陶瓷作为人对象化的产品,其本质离不开人类本身的需要。从理论上来讲,人类的需要可以简单理解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人文精神核心就体现对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日益满足。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具体反映对陶瓷上则可以体现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有机统一。正如有学者提出,“ 陶瓷只是一种物质材料,但它一经人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成具体作品后,便将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具体而言:一方面,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可以说,陶瓷的发明和制作天然是满足于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因而它的“实用性”就变成了它的第一特性,而“实用性”本质上就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特性。而“审美性”则是在“实用性”的延伸和拓展,也正是这种“审美性”从而使得陶瓷赋予了其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特性。然而,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而赋予了陶瓷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两者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统一。从本质上讲,陶瓷是泥做火烧的产物,但陶瓷从高岭土到艺术品并不是简单的泥做火烧。

(三)创造精神

有学者指出,“陶瓷折射出人对客观自然的改造能力”[]。从本质上来讲,陶瓷之所以从泥到生活用具,再到登堂入室的高雅艺术品,而每步华丽转变都透露出人们的伟大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大自然积极主动改造的精神。前文也提到,陶瓷并不是造物者恩赐和自然界固有的产物,而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和改造世界的产物,这就是说陶瓷来源于人们的创造。众所皆知,陶瓷的本源就是泥做火烧,而泥做火烧就是对大自然积极主动改造的过程。而事实上,远古劳动人民缺乏这种对大自然积极主动改造的精神,那么今天的陶瓷就很有可能不复存在,当然也可能较晚出现。然而,这种创造精神也一直推动着整个陶瓷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发展。其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胆创作精神。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而发明至今,陶瓷的每次“进化”,无论是陶胎形状还是陶瓷绘画都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也是今天陶瓷种类、器型、绘画、色彩等呈现五彩斑斓的根本原因。

三、陶瓷文化的当代价值

概括来说,陶瓷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融入高校思政工作

陶瓷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思想,是其思想的物质形态,是劳动人民的象征和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其自身蕴含的文化在德育教育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将陶瓷文化同高校思政工作有机融合,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陶瓷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陶瓷文化的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和伦理道德功能等功能来不断优化高校思政工作,让大学生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概括来说,陶瓷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具体体现:其一,陶瓷文化可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前文也深刻挖掘了陶瓷文化的精神实质,从这些精神实质的具体内容来看,都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所以说陶瓷文化可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退一步来讲,陶瓷文化的精神实质也可以作为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的经典案例。其二,陶瓷可作为高校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题材。高校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陶瓷无疑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题材,尤其是以陶瓷为主打专业的高校。可以说,对于以陶瓷为核心专业的高校来说,陶瓷无疑是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资源。

(二)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广大人民自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赞同。可以肯定是的,陶瓷文化虽发源于中国古代,但经过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陶瓷文化的整理、挖掘和研究的重要当代价值是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具体而言: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众所皆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和自成体系。从整体与部分的原理来讲,陶瓷文化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陶瓷文化的行业性特征来讲,陶瓷文化无疑有着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事实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然而,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深入的阐释和运用有利于现阶段广大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定位,进而对于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的软实力

所谓的“软实力”,是指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在约瑟夫·看来 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众所皆知,“中国”与陶瓷同名,即两个词都英译文“china”,这不是巧合或偶然,而是海外就是用“陶瓷”指代“中国”。由此可见,中国陶瓷在海外有着影响力,甚至可以说“陶瓷”是海外认识中国的重要器物和中介途径。鉴于此,更加需要整理、挖掘陶瓷文化,从而不断提升中国国家的软实力。概言之,陶瓷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其一,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从运用“陶瓷”来命名“中国”来看,海外人民对中国陶瓷的认可,而以“陶瓷文化”作为重要题材来讲好中国故事,必然能够有效增进海外人民对中国的高度认可。其二,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陶瓷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得到很好的整理、挖掘和宣传,定能有效推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三,有利于提升中国艺术的国际号召力。不可否认的是,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积贫积弱,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上逐步沦为从属地位,而欧美国家的艺术却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古代中国的艺术一直是世界艺术的引领者。然而,陶瓷文化作为一种器物审美的文化形态,它的有效建构,定能促进中国相关艺术理论自信,进而有助于提升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参考文献

[1]邹晓松,戴清材.陶瓷文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新变[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2):246-253.

[2]王芳.文化自信视角下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J].企业经济,2017,36(07):162-166.

[3]朱景林.和同思想与景德镇陶瓷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5,35(11):134-138.

[4]练崇潮.中国陶瓷文化范式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12):92-95+124.

[5]杨李军,叶建新.当代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0):149-1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