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类专业“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校团合一、瑶壮文化、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正文
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表演类专业是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艺术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艺术院团则直接面对舞台艺术实践,“校团合一”的办学模式将两者优势互补,作为职业教育深化校企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使二者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服务地方文化,解决教学与演出之间的矛盾,进行艺术表演类专业“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其意义重大。
一、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表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困惑和出路
在当代社会,艺术表演类专业一直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市场需求。与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比,艺术表演类专业更加注重综合表演能力的培养。现如今,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现状,很多新成立的地方高职院校纷纷开办艺术表演类专业,培养目标一是满足当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对综合性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面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的岗位。
不可忽视的是,艺术表演类专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竞争压力较大。这是由于艺术表演行业需求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所导致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够足够优质,导致无法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首先,由于许多高校仍然将表演与理论知识割裂开来,学生在课堂上只接受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而缺乏实践性的培养。这使得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往往面临着缺乏实践经验、无法适应实际演出需求的困境。艺术表演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化,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学生被迫按照一成不变的课程表进行培训,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多样化的艺术表演项目中去。这导致学生们难以培养出独特而多样的表演风格,也限制了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的空间和机会。
另外,艺术表演类专业中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述和示范为主,缺乏互动和实际应用。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潜力,也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水平。艺术表演类专业的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改进。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和演出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对于艺术表演的创造力和个性的培养。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刻板化限制了学生们追求个性化表演和发展的空间,使得他们更多地注重应试和成绩,而非真正的艺术追求。
所以,如果确保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一直是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表演类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所在。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创新的“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掌握艺术表演的核心要素。通过与校内外的艺术团体进行合作,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真实的艺术表演项目中,接触到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不同风格的表演方式。
同时对艺术表演类专业的课程进行灵活设计,增加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培养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思维。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注重互动和实践,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和创造力。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等。
作为广东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居住区,清远市位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该校也因此成为了省内唯一拥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地方。基于此背景,学校从最初的人才培训计划开始,便融入了对本地瑶族与壮族文化的发掘、维护及传承元素,并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且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带入教学环境,从而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地区特点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系统,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的高度赞赏,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2008年,清远市委市政府在研究推动当地专业文艺团体体制改革过程中,肯定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弘扬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所取得的成绩,决定依托学院艺术类的师资力量,以"校团合一"的创新模式重组清远市民族歌舞团,这也为学院艺术表演类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
多年来,学院依托创新体制机制的"校团合一"优势,充分利用市民族歌舞团这个平台,根植和深耕本土瑶壮文化,传承和创新民族艺术教育,大胆创新,敢于实践,走出了一条"教一学一演"相结合的艺术表演类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团队、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表演类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先机,站稳了脚跟。
二、 “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
在“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艺术团体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优秀的艺术表演类专业人才。这种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学校与团体的资源共享、一体化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
学校与艺术团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是“校团合一”模式的核心特点之一。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包括教师团队、教学设施和学术平台等。而艺术团体则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实践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学校和艺术团体能够互补优势,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环境。
一体化教学是“校团合一”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学校和艺术团体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分割开来,学生需要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而在“校团合一”模式中,学校和艺术团体充分融合,共同开设课程,进行教学活动。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艺术表演环境中进行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环节与教学密切结合是“校团合一”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实践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艺术团体的合作,学生能够在专业的指导下参与真实的艺术表演项目,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舞台表演水平。学校还可以借助团体的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资源共享、一体化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的实施,能够为艺术表演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人才培养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推广和实施“校团合一”模式对于提升艺术表演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伴随着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速,各地纷纷出现了许多“院校联合”的变革案例。例如,厦门艺术学校的白鹭民俗舞蹈团队是先行者之一;随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携手华晋舞剧团,福州艺校联手闽剧团,广州大学则与广州芭蕾舞团进行了合并尝试,这些例子各具特色且富有创意。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清远市民族歌舞团以"校团合一"的方式培养艺术表演类专业人才,以深耕粤北瑶壮传统文化为特色,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1、党政主导,学院支持。以"校团合一"的方式重组市民族歌舞团,从一开始就是在清远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学院领导把握"校团合一"的机遇,全力支持将这一创新成果引入到艺术表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从师资引进、课程改革、设备投入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2、政校联动,产教融合。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作出后,市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积极参与,帮助和推动学院迅速将"团"与"校"的表演艺术类专业整合,组成集育人、演出和社会宣传服务为一体,挖掘、传承和引领区域民族文化多项任务于一身的多功能专业与产业的融合体,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育人,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学生在校团队中的参与时间安排、各类艺术表演项目的安排,以及衔接学校课程的内容安排等。通过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可以确保学生在校团队中的参与不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进度,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校团合一模式的优势。先后完成了数百场的专业演出,产生了良好的区域社会效应。
3、校团合一,岗位育人。"校团合一"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通过将学校教师与剧团团队合作进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真实场景表演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师资演员资源共享,形成双导师教学团队,将教、学、演有机融为一体。我们成功地与歌舞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校园艺术教育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学生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更是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艺术表演的技巧和演绎方法。学生提前上岗,具有学生和演员的双重身份:以学生的身份学习理论,掌握技能;以演员的身份运用知识,实践技能。在读书期间就可以参与演绎艺术作品,丰富艺术修养,积累策划、排练和表演经验,同时,也注重团队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以成熟的职业能力迎接毕业就业。
4、传承文化,服务地方。这既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校团合一"育人的重要方向。通过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开发民族特色校本教材,挖掘整理当地民族文化,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歌舞文化的整合与跨越式发展。歌舞团的师生积极参与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类演出活动,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作出贡献,在锤炼学生演艺技能的同时也让民族教育成果得以推广,从而实现了校团全方位的整合与协同创新。
四、"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清远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团合一"的方式重组市民族歌舞团,初衷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地方专业文艺团体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但对学院而言,则是开辟了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的新途径,更是为学院艺术表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直接的实践舞台。针对"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体系如何植入民族艺术课程,民族艺术师资教育队伍素质如何提升,如何共建校团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学院通过创新校企融合机制的实施,利用"校团合一"的优势,在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搭建的平台中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民族特色校本教材,创编民族歌舞表演剧目,并实行双导师制教学,渗透到"教一学一演"的每个环节,产生了多重叠加的意义。
1、推动了地方专业文艺团体的机制体制创新。按"校团合一"模式重组后的市民族歌舞团,不但获得市政府每年划拔的固定经费,还通过企业运作进入市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参与本市和外市的公共文化服务"送戏下乡"等活动,有效发挥了专业文艺团体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作用。该运行模式搭建的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平台,实现了政行校企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学院以清远市民族歌舞团为合作企业,开创"校团合一"模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教学中实现了艺术人才零距离就业。
2、构建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课程体系。根据歌舞团的运营需求,学院按面向市场,服务演出的原则重组了艺术表演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开发民族特色校本教材,创编民族歌舞教学剧目,在课堂上采用剧目教学,按演出任务教学,以演出成果评价学生成绩,缩短课堂与舞台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艺实践技能,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可延续性和参与文化服务的可持续性。
3、打造了艺术表演类专业学生特色成长的全新平台。在"校团合一"的模式下,学院采用"双管齐下"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成长。一是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去,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团"活动,开设"走进工匠精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瑶壮少数民族地区调研采风,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学生的日常,驱动学生特色成长。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与歌舞团的排练和演出活动,让更多学生在舞台表演中增强技能,收获自信,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多技能复合人才。
4、提升了民族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校团合一"的歌舞团,可以为艺术系专业教师提供展示个人艺术才华的舞台,充实歌舞团的表演力量,教师到歌舞团参与排练、创编和演出,视同职业院校师资到企业锻炼,既为教师又受歌舞团欢迎∶另一方面,院系也聘请瑶族长鼓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和歌舞团的骨干演职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与广东省社科院清远分院共建"瑶壮文化研究所",促进教师教研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5、探索了"校团合一"双元育人的新评价体系。"校团合一"的育人方式,改变了过去对学生单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通过强化行业企业指导,创新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同授课教师一起,根据授课与演出实践情况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由校团共同对参与"校团合一"育人的学生作出真实的演出效果评价。学生在双元育人新评价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和表演技巧更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掌握,这有利于他们实现近距离就业,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五、"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影响
高职院校培养的艺术表演类人才,就业导向基本是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中小学幼儿园音乐老师,也有一部分是自主创业,投身社会各类艺术培训机构的。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毕业走向社会的艺术表演类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校团合一"的培养模式确实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
1、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表现而言,由"校团合一"创新模式培育出的艺术演出领域的学生,通过设定基于任务驱动的教育目标,并利用剧目作品的教育方法来增强他们的舞台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使得他们在学习期间就能达到接近无缝对接的工作岗位需求,并且在他们完成学业后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追捧。据近5年的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素据分析,艺术表演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各专业就业率中排名第一。
2、从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来衡量,按"校团合一"模式培养的学生,始终贯穿了"以赛促学,在演中学"的原则。学院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省市的各项艺术专业技能竞赛,整合艺术系教师和歌舞团兼职教师的力量,加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先后获得了省、市各类奖项30多个,在地方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有效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3、从社会评价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来证明,"校团合一"的模式至今坚持了12年,清远市民族歌舞团的创作演出水平不断提高,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演出质量不断提升。多年来,“校团合一”模式下的学生还多次应邀赴香港、澳门演出,曾代表广东省海外文化交流协会飞越重洋,远赴巴拿马作春节慰侨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巴拿马国家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均作了专访,受到中国驻巴商务代办处领导的专门接见并给予高度评价。
结语
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和高水平的需求,迫切要求专业文艺团体和高等院校艺术表演类人才培养在体制与模式上不断创新,"校团合一"是已经为实践证明可以实现“校”“团”双赢的可行模式。学校通过歌舞团提供的艺术实践平台,可以培养出更适合演艺市场和基层文化工作以及中小学校幼儿园需要的复合型多技能艺术人才;歌舞团也因学生的不断更新替换而注入新鲜血液,师资也因歌舞团骨干的介入而强化了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过实践得出结论,艺术表演类专业中“校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促进学生的艺术水平提升,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静华.高职艺术院校校团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 艺术百家, 2012(s1):418-420.
[2] 高琦.高校艺术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明日风尚,2018:1.
[3] 陈建华.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性[J].北方文学:下,2018:2.
[4] 胡瑞涛.高等艺术类院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9:157-158+161.
[5] 陈佳.艺术专业本科生“学、研、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西北美术,2018:61-63.
[6] 王宣月[1].浅谈综合性院校表演专业(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