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化音乐成就对新文科下高校钢琴教育转向的启示探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林嘉旋

(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512000)

摘要

高校钢琴专业如何顺应新文科建设新要求是当下亟需的破题性研究,李树化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史上的先驱人物,其在音乐创作与学术研究上的双重成就,得益于做到了跨学科融合、扎根社会现实与注重艺术创造力的自我培育,而这正是新文科的要义,两者殊路同归。因此,结合新文科的要义对李树化的音乐成就进行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而可为新文科建设下应如何改进高校钢琴专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新文科 李树化 音乐成就 启示

正文

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李树化(9900045502

从我国高校钢琴专业传统教育现状与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重技法训练,轻音乐理论与音乐史的学习,对文史哲综合素养的培育更是认知淡漠,这就造成学生人文与专业素养整体双重欠缺,并制约着视唱练耳上对音乐本质的感悟力,更不谈普遍具备一定水准的创作能力,因而,能深入掌握乐理、乐史、技法以及具备音乐创作能力的人才不多。从新文科视域来看,主要根源在于专业教育上没有做好跨学科融合、结合现实以及艺术创造力的培育。

李树化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先驱,其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得益于做到了文史哲美的多学科融合,艺术扎根于现实以及注重创作能力的自我培养,很好地契合了当下所提倡的新文科建设理念,因而,从新文科视域分析李树化的音乐成就,对高校钢琴专业如何实现新文科教育理念转向就具有一定的启示功用。

一、三重不足:新文科视域下高校钢琴专业教育问题审视

新文科建设强调人文综合素养与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学与研究不能拘泥于本学科之内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创造能力与将相关科学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之外,还需具有“文、理、工”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意识。从新文科的内涵来看,高校钢琴专业传统教育存在以下三重不足。

(一)对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上重视不够。

我国高校钢琴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般包括乐理、乐史、视唱练耳、美声演唱、交响乐、和声学等内容,从理念到内容主要借鉴西方的音乐理论与演奏实践,对文史哲美知识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甚至对中国传统音乐亦是如此,正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并不能明确地理解和掌握,对于更加传统的工尺谱等相关知识更是不甚了解。”[1]从历年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效果来看,音乐理论、音乐史论、文史哲常识欠缺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短板,但“音乐学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意义相同,在学术论证和艺术研究方面与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相互关联。”[2]两者之间“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导致传统教学模式虽能保证专业的基础性传承,也能培养一些音乐人才,但难以批量性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理论素养与一定人文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也难以使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进而具备较高的音乐作品创造能力。

(二)音乐教学与创作在结合现实与原创能力上不足。

我国高校钢琴专业在音乐教学、演奏表演、作品创作上与社会现实多有脱离之嫌,钢琴专业视域所言的“社会现实”,注重个人深刻体悟社会百态、星辰山川以及人情悲欢,经典钢琴曲则重在能让听者有情感共鸣,如果不能深入社会现实并感时而发,则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音乐艺术与文学创作一样,其灵感与题材皆来自于人类生活并受启发于人类生活,无论是相关教学还是艺术创作,应扎根现实并反映现实。毕竟,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与能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的土壤,反映现实是艺术创作时应承担的责任或目的。现有钢琴专业教学主要呈现为书斋式教学,而相关创作则缺乏扎根土地与现实的意识,亦多缺乏该方面的具身体悟。简而言之,一是缺乏阐述音乐与社会关联的课程设置,二是多缺乏深入社会与观察世事百态的情感体悟,三是也缺乏把音乐理论、音乐演奏、作品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行动力,三者合力之下,音乐教学与创作在结合现实与原创能力上自然不足。从钢琴史上能引起听者情感共鸣的经典作品来看,皆是作者深入生活并体味人间,然后在某一刻有感而发谱写出经典,如《童年的回忆》,如果没有对岁月流逝的敏感与经历人间世事的对比感触,则很难谱写出这一钢琴名曲。柴可夫斯基如何对俄罗斯人民的生活面貌不熟悉,则很难谱写出《六月船歌》。德彪西的《月光》看似以月光为主题,但映照的是作者内心的清寂、澄明、物哀以及月华千年而人生苦短的综合情感,从中可以看出德彪西对人间世事的深刻体悟。

(三)相关科学技术与音乐融合上技能不足。

声波记录仪技术的出现,开始了“电”与“音”的碰撞与融合,而电视、计算机、数字化直播、VLOG视频及音画同体等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增强了音质的呈现质量,另一方面也促使钢琴专业教育应该培育相关技术素养,而现实状态是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高校文科专业与科学技术之间多有密切关联,例如哲学与科技之间的关联,形成了技术哲学这一专业方向,中文的语言学与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关联密切,新闻学如今已经发展到智媒传播阶段,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对歌唱共振峰及声音的其它指标进行测试和观察,管弦乐队、电声乐队的不同配置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如今,5G高清画质与高保真数字音效播放系统等新技术亦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新文科建设强调相关科学技术能运用于文科教学,且在学术研究上应该“文、理、工”交叉融合,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技术高歌猛进,而对之的充分运用则远远不够。

二、殊路同归:新文科视域下对李树化音乐成就的审视

“新文科”是近年来高校文科教育应如何变革创新的一种理念,也是新时代对文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李树化的音乐成就主要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但从其音乐成就与取得成就的原因来看,跨学科融合、深入社会现实与重视创造能力的自我培育是关键,因此,两者之间具有殊路同归性。

(一)李树化做到了专业学习应做到跨学科。

新文科建设的首要理念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如何能得到科学运用,一方面利于文科教育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创造能力以及把现代技术运用于本专业的能力,从而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也有学者对其要义化繁为简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3]没有跨学科知识则不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李树化的钢琴专业之路很好地做到了跨学科融合,其少年时代在故乡梅州接受过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所掌握的古诗词知识对其后来的音乐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所创作的《柳枝与竹枝》、《易水别歌》、《虞美人·感旧》、《金陵怀古》等都是鲜明印证。他的作品具有“调和中西”、“音画同步”、“文人音乐”三大鲜明特质,这就离不开古典文学素养、美术素养、专业素养以及音乐上的学贯中西,而李树化的钢琴组曲“四景”,“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融、天人合一”思想的表露。”[4]又体现出李树化对中国哲学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如果没有上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自然也就没有相关成就。

(二)李树化注重在结合现实下发挥艺术创作能力。

李树化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史上的先驱人物,特别重视音乐作品与音乐学术创作,其作品的突出特点有三:一是体现出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与深受传统文学熏陶,这方面前文已有叙述,二是能做到现实生活、人文知识与音乐专业三者有机融合,三是具有很强的音乐原创能力且创作质量高。

在三者有机融合上,李树化的音乐作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来自人间生活的个人情感抒发,对自然与历史的感触,对社会现实的责任性表达。例如,《湖上春梦》《林间》《钱塘江幻想曲》《春》《夏》《秋》《冬》等是为感触自然与观照内心而写,《艺术运动》《劳动舞曲》《礼》《乐》《紧张之夜》等则是关涉社会责任而写,《如此温柔》《无题》《即席作》等属于经历人间世事基础上的个人情感有感而发因而,可以看出李树化在艺术创作上,深刻知晓艺术来源于生活与个人在生活中所思所感,也与家国命运息息相关,如“抗战胜利后,主要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搜集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更多地发掘如何使作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积极与社会大众相联系,对音乐实际作用的意义思考得更加深入与全面。”[5]整体而言,李树化的音乐创作一方面体现了坚守艺术审美的本身属性,一方面做到了传统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责任。

在作品原创能力上,李树化既具有积极的原创意识,又具有很强的原创能力。在其创作高峰期的十几年里,“据现有资料整理发现,他创作了钢琴曲16首、艺术歌曲27首、室内乐3首,编写了音乐类著作3部,发表了音乐类文章66篇”。[6]例如,他写了最早的钢琴演奏参考书《钢琴基本弹奏法》,并且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从丰富的理论探索到新音乐思考,再到钢琴创作、教学以及弹奏法的论著,这些系列音乐成果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7]在音乐史学方面,他编著了《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1936)中“音乐”的部分,“他将钢琴演奏与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并积极践行其艺术思想。”[8]李树化能在作词作曲与学术研究上齐头并进且成果丰硕,可见其原创能力与对这种能力的自我重视。.

(三)李树化具有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

新文科强调融合跨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学科教育各自孤立与缺乏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新文科”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是跨越了传统学科壁垒并能为解释和解决当前人类生活中重大问题提供新的思想源头、分析框架和逻辑路径的文科。[9]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运用知识的能力,从他的作品来看,能水到渠成且圆融地把专业知识、历史知识、古诗词、山川星辰、社会现实作为创作本源,又能随时有感而发且“音画同韵”“调和中西”地创作出“文人音乐”。例如,他的《海夜》就是在海上夜晚轮船航行中,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作品。正如“李树化采用了一种‘听从自心,无问西东’的做法进行创作。”[10]类似于中文在谈到文学创作时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种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圆熟运用的能力,也体现出李树化深刻理解了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功用,即能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多重认知,他认为,音乐是“利用人们之听觉,将精神、内心、灵魂的情感之表现,深注入去”。[11]这也是视唱练耳上强调的对音乐本质的体悟能力。

之外,在当时钢琴专业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的背景下,李树化重视钢琴音乐在影响上的传播,为此,重视传播平台的搭建,积极利用各种平台传播钢琴这种音乐。例如,1922年,他在《改良国乐之途径》(1922年)提出从五个方面改良钢琴教学,其中之一就是交流平台搭建。在其创作高峰期还是到浙江大学教授法语后,亦十分注重组织演奏会与相关社团,积极传播钢琴音乐。

三、他山之石:新文科视域下李树化音乐成就带来的启示

从新文科视域而言,李树化所取得的音乐成就对如何做好当下钢琴专业的新文科建设,其启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应强化文史哲美等人文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

钢琴音乐是对社会世事或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以及对上述需求的表达,如果没有文史哲美跨学科知识,则往往不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导致精神空虚、内心苍白,也就难以有上述感触与创作敏感,音乐创造能力自然无从谈起。

钢琴专业的学生整体存在文史哲基础与专业理论、史论不扎实等问题,在智能手机依赖症成普遍症候的当下,对文史哲美的传统阅读缺失在本专业体现更为明显,而人文素养是具备艺术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的基石。为此,新文科下高校钢琴专业教育质量与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文史哲美基本知识的扎实掌握,深厚的文史哲美素养是个体具有思想、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的基础。鉴于此,李树化在这方面的自我做法,就启示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上应重视文史哲美课程的设置,并要具化为“综合知识——创造能力——技术素养”三方面有机结合。

(二)应强化依托社会现实进行创作能力的培养。

如今高校钢琴专业的师生多缺乏音乐作品的原创能力,而之所以缺乏创作能力,深厚的文学素养、专业素养、美术理论素养以及学贯中西是基础,同时,能深入体悟现实生活且具有勤奋创作习惯也是关键。

从李树化的音乐成就来看,有学者评价,“他更注重形声兼备、气韵灵动的意境美,这种追求无疑是他对钢琴艺术进行‘中国化’改造的体现,在艺术品位上也指向了更高的境界,饱含中国艺术美的真谛。”[13]这方面的课程应该既阐述清楚音乐与社会的关联,又要启发如何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进行音乐理论的建构与音乐作品的创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或能引起多数人共鸣,还是创作能扎根现实,体现了俗世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再从李树化的创作来看,音乐艺术的原创能力,其歌词的优美与包含的意境,以及曲调的音乐美以及能对人内心情感的有效表达,

(三)应把跨学科素养与创作能力有机结合并坚持下去。

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融合,并强调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要把跨学科知识学活并能运用于创作或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而不能学成死记硬背的“死知识”。

为此,高校钢琴专业教育中,一方面要强化文史哲美素养,同时,还要教授学生运用文史哲美知识分析问题与审美对象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音乐观、审美观以及创作风格,这就要学会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现在音乐创作上则是从现实生活作为源泉与题材,创作出具有人性情感本真的作品来,从而能从反映现实、表现情感上引起接受者的共鸣。

同时,还要坚持下去,文艺创作应该作为一生的爱好坚持下去。李树化在这方面是一大遗憾,这也是对其研究者的共性感触。“但他所呈现的却是中国本土化的景致和情致,李树化所在的时代,只是实现了“音”与“电”的融合,但李树化强调钢琴教育应该利用好各种平台进行钢琴音乐的传播,而在当下则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在钢琴专业教学、演奏上的运用。

结语:

新文科从理念与实践上其实不是新事物,文史哲不分家与跨学科教学机科研,在实践中早已存在,李树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也印证了这一成就路线,在如今计算机与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学科的关联与渗透更为紧密,提倡新文科建设也是应时而需,因此,积极探寻高校钢琴教育向新文科转向的具体路径与可以借鉴的方式,其中,向已有的成功做法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李树化的音乐成就鲜明地体现了新文科的内涵,认真探究其音乐成就对如何做好高校钢琴专业教育就具有可借鉴性启示。

注释:

[1] 冯磊.“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型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86.

[2] 石娱赫,袁新蕊.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音乐教育教学观念与价值的探究[J].103.

[3] 马骁.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4] 马天娇.中国早期的钢琴组曲——李树化钢琴组曲《四景》探析[J].当代音乐,202109:87.

[5]汪洋董楚玮.李树化在浙江大学(1946~1956年)的音乐活动考:202004:1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