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涂鸦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文杰

苏家屯区实验幼儿园 110101

摘要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养成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通过涂鸦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说过:“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吟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1]。”因此,真正的涂鸦游戏是需要基于幼儿立场的,是充满愉悦、想象与创造的,能为幼儿自由、自然、自信的生命律动带来无限可能。


关键词

幼儿园;涂鸦

正文


近年来,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落实与推进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与收获,同时也碰到了不少的困难与疑惑。如在户外区域游戏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就时常困扰着我们:有的区域因材料过多,储藏区域不够,材料摆放杂乱无序,导致幼儿取放材料无从下手;有的区域材料利用率不高,材料投放跟进不力;有的区域清洁不到位、规划不合理等。特别是户外涂鸦区,与其他区域相比,该区域材料与工具的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管理难度也更大。

一、涂鸦的基本含义

幼儿的绘画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涂鸦一词最初来源于唐朝卢仝诠释其子乱写乱画顽皮之举,所谓“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

二、幼儿园涂鸦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幼儿的美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普通公众的观点中,认为画得像就代表美术学得好,作品就能被认可、多获奖,这样的观念也根深蒂固,甚至一些幼儿教师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这一观念下,幼儿的画作中很难看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也很难看出幼儿无邪纯洁的美妙幻想。

从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充分转变到素质教育的理念上,使幼儿的美术教育无法充分激发幼儿的主体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之一是教师模仿已有的固定形式设计美术教育的总体模式,着重强调对幼儿进行基本功的技能技巧训练,授课方式也较为单一,如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绘画,让幼儿模仿画画。这种方式下幼儿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葫芦画瓢式的绘画影响了幼儿的思维以及想象力。这种刻板的描摹形式,导致幼儿在绘画时趋向于概念化以及模式化,使幼儿无法充分激发自身的创造意识,在学习绘画中容易陷入乏味、无趣以及消极的情绪中。而另一大误区则是放任幼儿的自由发展。虽然教师在教学中看似给予幼儿充分主体性的发挥,但是缺乏主题思想以及方式技巧的指导,幼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显然这一方式同样也会产生消极效果,致使幼儿绘画总体水平停滞不前。

三、创设幼儿园户外涂鸦活动的策略

(一)通过巧设疑问开展趣味教学

井盖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一些创意者,会在井盖上涂鸦,将平平无奇的井盖变成一件艺术品,这个时候教师则可以利用井盖、门框、桌面、墙面等简单的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一种创作道具,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幼儿带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幼儿对涂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可以将“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去设计这个井盖门框桌面墙面?”作为教学内容之外的趣味拓展教学,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所想象的涂鸦作品。教师再对幼儿作品做出评价,展示出幼儿优秀的绘制作品,并对其进行表扬。利用涂鸦作品创设教学拓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还能促使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通过观察涂鸦作品进行课程导入

创意涂鸦教学活动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可以直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幼儿们展示涂鸦作品的图例。就幼儿的特点来说,色彩鲜艳的涂鸦作品既清晰又直观,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观察涂鸦作品入手,引导幼儿思考所蕴含的信息,让幼儿通过对涂鸦作品的观察,猜测涂鸦作品的内容,从而让幼儿自主开启“思维互动”,利用图画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在混色中探究色彩融合的奥秘

色彩感知是幼儿进行艺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天,孩子们拿着纸杯在涂鸦区的水池旁玩起了“混色”游戏——他们先把颜料稀释在纸杯里,然后将两种不同的颜料倒在了另一个纸杯里混合成新的颜色。发现了这个奥秘后,孩子们进行了反复尝试,并对此乐此不疲。接着,我们请这位玩“混色”游戏的小朋友分享了他的游戏过程,进而引起了更多孩子的好奇和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孩子们共同阅读了《小蓝与小黄》《颜色的战争》等绘本故事,孩子们对混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浓的探究兴趣。我们还在涂鸦区投放了几块白布,幼儿可以在上面随意泼色、涂鸦。只见孩子们将调制好的颜色尽情地喷洒到白布上,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颜色大战”,创作出一幅幅创意十足又充满美感的泼色画。

(四)艺术延伸

孩子们用水粉进行作画的时候,我们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喜欢用刷子蘸上颜料在涂鸦墙上进行点画,过了一会儿,其他小朋友也都参与进来。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仍然乐此不疲地点画着。在分享环节,我们了解到有几个喜欢点画的小朋友认为点出来的画面很美,教师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搜集了许多点彩画供幼儿欣赏,孩子们惊喜地发出了“哇”的感叹声。通过欣赏画的内容、色彩等,幼儿了解了原来点彩画还有如此的多种多样[4]。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开始用点彩画进行艺术创作,作品色彩越来越饱满,创作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五)串区写生

幼儿的发展水平已经从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且观察的目的性较为明显。在绘画水平方面,他们已经能够用形象的图像替代简单的符号表征,且创作目的性明显增强。幼儿提出想在涂鸦区添置画架的同时,我们也为孩子提供了速写本,除了在户外涂鸦区绘画之外,如果喜欢画其他区域的事物,幼儿也可以串区写生,这种更加自由、自主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幼儿的一致赞同。他们带着速写本,找到自己喜欢的形象,坐在位置上认认真真地作画——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创作力,也对其注意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设绘画环境

在美术活动中,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将会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当教师向幼儿进行过涂鸦作品展示之后,可以将涂鸦作品遮住,给幼儿们一个绘画暗示,然后就可以让幼儿进行自由发挥。可以让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创意涂鸦教学活动的记忆,还可以让幼儿在自主绘画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并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收获快乐与成就感,在独立、自由的活动中,幼儿创新的智慧正在疯狂滋长,相互碰撞。

四、结语

总而言之,涂鸦是学前儿童接受和感受艺术教育的一种方式,在这一阶段重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锻炼,不仅可以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毕加索曾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涂鸦是幼儿纯真心灵的图像符号,是幼儿生命成长的自然需要,它表达着人之初最纯洁的情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童心、呵护童真、守护童趣,让幼儿在涂鸦空间中自由自在地装点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享受成长的快乐[6]

参考文献:

[1]裴培.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齐枫.重视儿童绘画心理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49)75.

[3]闵亚琪.论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125)79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