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关键词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正文
我国中医专业教育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专业文化传承、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纵观当前我国中医专业人才培养,还需在坚持传统中医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改革,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中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医教脱节
当前我国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应用传统培养模式,即基础课、临床课、毕业实习等三个环节。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培养的专业人才与行业用人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医专业院校的健康发展。我国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过于保守、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效结合,很多中医院校没有设置社会急需学科,校际间竞争性不强,导致中医专业人才教育一直停步不前。自师资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大多中医专业教师为本校毕业生,师资配备存在着“近亲”现象,管理与授课方式过于陈旧,不敢创新,表现为“家族化”发展。学校与附属医院的人事管理相分离,教师教学不能结合临床实践,大多教师特别是具备中专学历的教师,他们临床时间过短,临床经验明显不足,出现了医教脱节的严重问题[1]。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中医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过于强调专业知识而没有认识到其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知识面不宽、学术思维死板,毕业生不但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动手能力等较差,而且短时间内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所以毕业生工作能力不强,不易于实现顺利就业。我国当前中医专业学生以理科生较多,他们的思维模式过于固定,接受中医专业思维方式较难。再有,我国中医专业课程设置同时包括《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混合设置,在中医专业学生还没有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前,即开设大量西医专业课程,这种做法不利于中医专业学生形成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在中医专业临床课程设置当中,大多强调临床知识与诊治能力的传授,而没有意识到中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方式强化的作用[2]。
三、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全面整合教学资源
自当前中医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认为不必盲目扩大规模,应该借助教育改革这一有利机会,有重点、有目的地培养与人们健康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中医人才。所以可考虑进一步扩大中医办学规模,集中大量资金兴办具备较高国际影响的中医大学,聚集大量中医名家,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高质量专家团队。可将中医特色突出、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医学院建设为同时具备中医特色与少数民族专业中医药特色的民族医药学院。其他中医院校可合理调整,可采用兼并、改建等各种方法使其成为中医大学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实习医院。重新进行中医专业设置,不但可以有效发挥现有教师团队的作用,而且可有效利用当前教学设备,防止出现师资浪费现象,达到节省建设资金与购买教学设备资金的效果。
(二)强化校际师资交流
为了解决当前各个中医院校师资“近亲”涌现问题,防止家庭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还需考虑进一步强化中医校际间的师资交流,引入外出学习、专家来校讲座的方法,吸收各家的优点、解决自身不足,重视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一,帮助教师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充实教学经验。第二,要迅速解决师教脱节的现象,早日实现学校与附属医院向管理综合化发展的目的,教师承担医生的任务,医生承担教师的角色。第三,定期选派表现积极的教师进入高一级科研院所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提高中医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第四,在规定时间内组织中医专家开展讲座,有利于中医专业教师培训工作,使其掌握中医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育艺术学》等,进一步充实教师教学方法,保证中医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3]。
(三)创新考试考核方法
为了解决当前考虑中存在的不足,还需着力进行思考与改革,逐步推行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做法。任课教师不能制订考试题目,可聘请其他院校的老师制作试卷,由中医专业组织负责考试事宜,鼓励教师全身心备课,同时反复思考课上讲解内容,考试前不能为学生指出教材中的重点,从而促进中医专业教育有序发展,督促教师全面讲解中医专业知识,防止师生间出现相互依存的问题。在考试当中,中医专业还需认真学习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政策,明确不同人员的责任,严格考风考纪,保证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发展中医专业教学思维
中医专业教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认识领域中的真实表现,全面理解中国文化体系思维的内涵,才能真正领悟中医专业教学理论的实质。中医经典的主要作用是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不朽性,它所提出的观点对中医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包含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点。中医院校要在中医专业课程设置前,合理设置与其对应的基础课,如《古代汉语》、《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适当增加中医专业基础课课时,将基础课学习作为中医专业理论学习、形成中医专业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通过认真学习中医基础课,可保证学生在古朴的文字学习中深入理解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中医理论发展等,以及明确中医专业学习在实际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最为突出的是,通过学习古代医学家关于人体结构、发病原因、辨证施治等各种知识,可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在教学思想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4]。
(五)引入传统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中医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应用时间较长,甚至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方法可以应用于当前中医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我国中医专业人才教育应该主动借鉴传统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优点,明确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大量中医专业高素质人才。如过去较长时期内一直沿用的“一对一”教育方式,这在当前中医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指引”,如张仲景的老师是张伯祖,李东垣的老师是张元素等,这种“一对一”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著名医生,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形成了独有的教育特色。大量事实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用,但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也不例外,所以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也要实行兼收并蓄,在继承的同时大胆创新[5]。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发现中医专业教育必须要强调专业特色,合理引进应对策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专业人才,保证中医专业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瑞艳;孙同毅.医学院校“三全五导”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
[2] 胡鸿毅.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
[3] 顾一煌;卢圣锋.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
[4] 韩辉;李燕村.基于“学历+技能”的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21
[5] 张杰;曹峰.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教学改革思路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