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减”政策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
关键词
国家教育现状;双减政策;困境分析;应对之策
正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阶段的变化,“双减”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断层、理解偏差、方案单一等问题,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将近“双减”政策面临的困境为例。面对落实“双减”政策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国家形式、社会现状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发生改变,“双减”政策仍以不变的实施方针来应对早已改变的环境,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本,实施过程问题不断扩大,逐渐发生教育“质”的变化,从而给“双减”政策的实施带来巨大挑战。
一、“双减”政策推出的必然趋势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教育理念陈旧无法与时俱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出现唯升学率论学校、唯分数论学生的现象,“内卷”不断严重,“双减”政策的实施迫在眉睫。“双减”政策面对校内校外双管齐下,通过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管制校外的培训机构来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从而促进整个教育行业的正常发展利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
(一)校外培训机构的席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日渐显著。在面对社会广大家长对教育事业有更大的需求时,学校保持传统教育思想,创新内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而引发“替代品”校外培训机构的出现。同时校外培训机构面对同行竞争者,校外各种培训机构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王牌教师、满分包过”的口号吸引家长的目光,抢夺市场资源,学校的主导教学地位逐渐下降。教师的口碑、课程的分化和各种教学的全面性逐渐演变成家长口中教育事业好坏的标准,学校实施的“减负”政策给培训机构的“加码”带来了良机,进而出现“教育主阵地转移”、“课后服务对象转变”现象,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二)“内卷化”的出现
诚如学者所言:“家长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影响“双减”政策顺利推行、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2]现代家长不顾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着眼于当下,秉承追求“书面成绩”、“唯分数论学生”的思想,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和眼前利益,逐渐背离教育初衷,出现“剧场效应”,教育界逐渐延伸出“内卷”、“海淀”等词语,“积娃”慢慢转变为“鸡娃”。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孩子们不得不题海战术、课外辅导以此来付出更多的成本来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内卷”现象更加严重,学生学业负担逐渐增大。
二、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下“双减”政策的困境
“双减”政策旨在减负、提高教育质量,让中国教育回归本位。有学者经过分析28个省89个市的“双减”政治文本发现,为了使政策文本获得更高的“合法性”,各省市之间出现了政策文本的“模仿”及“对标”现象,致使政策文本没有因地制宜,难以解决各地实质性问题。[3]面对落实“双减”政策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国家形式、社会现状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发生改变,我国仍以不变的实施措施应对已变的环境,落实过程中渐渐映射诸多问题。外加互联网技术的可塑性强,同时“双减”政策本身制度不够全面,线上监管制度不完善问题的出现阻碍“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
(一)“双减”倒溯现象的出现
“双减”政策的“倒溯现象”是指地方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没有抓住当地教育实质问题,落实监督力度不足,从而引发校外教学机构异变为开展线上教学培训,学生内卷化过渡引申至线上教育资源的内卷化。“倒溯现象”不同与“剧场效应”、“影子效应”的量的变化,“倒溯现象”是正在发生教育质的变化。
我国“双减”政策执行的宗旨是减轻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主阵地回归学校,从而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的宏观调控。但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过程中发现,取消和转型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工作有些只是表面有成效,一些培训转为“地下”,假借“高端家政”打擦边球,假装转型打“游击战”,难以标本兼治、源头治理。[4]外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象从校外培训机构转变为线上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双减”政策实施的主体对象发生改变,而我们仍以适合传统“线下”教育政策的实施方案方针来解决线上教育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并解决校外教育方式发生改变这一问题,新型问题愈演愈烈,线上教育机构抓住政策实施方案的漏洞,开展线上创新型培训机构来吸引学生不断壮大,中国教育界出现“双减”倒溯现象,线上教育培训机构肆意发展,学生减负越减越重。
(二)实施监管力度的不足
近几年国家教育现状发生改变,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也发生转变,学习的监督对象渐渐的从老师转变为家长,这些转变给“双减”政策的实施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些转变,国家政策的不完善及监管制度不完善、技术设备赋能不够、监管部门单一、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彰显,线上监管出现较大问题。
中国的传统教育已具备成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系统,面对国家教育现状的转变、科技技术的发展出现线上教学模式,党中央各个部门工作错综复杂联系紧密,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受到阻碍,原有统治管理制度被打破,原有的教育系统的平衡被影响。面对教育现状的转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交错式开展,“线上教育”的可操作性大,出现教育监管范围加大、监管数目增多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双减”政策的实施方针依是政府自下而上的管理,出现线上监管部门单一,监管制度不完善,核心技术人才缺失等现象,线上监管难度渐渐扩大,“双减”政策的实施部门监督落实政策难度日渐扩大,“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渐扩大,逐渐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技术的弊端大
在进入高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给我国的教育提供许多便捷。但是面对教育现状的转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交错式开展,我国教育事业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展开,教育事业的整体局部发生改变,外加互联网技术的可塑性大,线上教育互联网弊端渐渐扩大。
科技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许多隐患。调查发现,除了个别省市在此期间启用了统一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外,大多数省市的政策仅以指导建议和规范要求为主,对网络授课平台遴选、资源准入标准、内容审核和监督等方面缺乏。[5]由于我国长期坚持以传统教育为主,开设线上教育平台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出现“影子效应”。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可塑性大,无法从根本上识别学校线上教育平台和校外培训机构线上教育平台。从而出现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国家科技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开展线上教育,线上教育培训机构快速发展,抢占市场教育资源,逐渐背离“双减”政策实施的初衷,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困境的应对之策
面对这些改变,本文将从政府完善线上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主观能动性、政校社联动三方面展开讨论,来解决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中“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困境,推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促进我国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多样性发展。
(一)完善规章,加强管控
国家政府是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的规划者、落实者、监管者,在实施“双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教育现状的转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交错式开展,各地政府作为当地实施“双减”政策的规划者和落实者,应不断创新性完善自身规章制度和相关落实机制,来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
面对教育现状的转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交错式开展,政府要有发现问题的根本抓住问题的实质的“慧眼”,从问题的实质和根本思考应对之策。政府应结合已变的环境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并合理安排各部门任务,加强与其他国家部门合作,充分调度各部门人员安排,加大实施人员的投入,来缓解线上教育覆盖范围广,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不断更新升级政府部门电子设备的设备配置,为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积极招揽互联网技术人才,加大对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政府机关人员进行互联网技术赋能培训,为线上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员基础。同时政府机关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群众基础,加大并完善举报奖惩制度,积极鼓励人民举报线上培训机构。因此,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元治理作用,承担落实“双减”政策的主体责任,体现“以规划、引导、监督为内容的‘服务型政府’”。[6]
(二)纵观根本,利弊结合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是将矛盾的客观性事实判断混同于人的意识判断。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在给我们新时代的线上教育带来许多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迎来了机遇。我们应抓住问题的本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打破原有的局面,不断开发新技术设备,将科技技术应用于新时代线上教育事业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面对教育现状的转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交错式开展,归根结底是发生了教育方式的改变。面对这一问题,应严格监管线上教育平台的注册,为了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双减”政策坚持从严治理,从源头上不再审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7]开展平台注册实施IP实地身份证实名制度,同时鼓励全国各大学校创建认证官方校园网络,并注册官方线上教育平台来从根本上减少线上教育培训机构的产生。充分发挥互联网高科技技术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近几年事件期间采用的大数据监管人员行程系统,开创大数据在线教育检测系统,开展全国各地教育系统全面覆盖,实时实地检测线上教育授课时长和在线听课人数,严控监管线上网络信号流动大的教育平台,管控线上教育培训机构,促进“双减”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三)团结一致,共面困难
面对教育现状的转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交错式开展,给“双减”政策的落实和发展带来巨大难题,给国家教育事业迎来巨大挑战。面对这种局面,应实现政校社联动来不断完善“双减”政策的细则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和实施。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应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作用,明确各自任务,摒弃“减负单纯做减法”错误观念,树立家校社一体的“大教育观”。[8]加大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实施政校联动的教育对策。政府在结合教育主体发生转变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同时,与学校进行优势互补,合力规划“双减”政策背后的监管部门和监管制度,推动背后监察体系从大基数转变为高质量的发展,形成政校相辅相成的教育开放体系。同时政府应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允许当地学校的特色性方针和特色性教学发展,从而切实保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权利,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政校社联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双减”实施过程中,课外培训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可塑性进行“回光返照”的现象,减少倒溯现象的出现,推动了“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四、结语
面对教育现状的转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交错式开展,实施“双减”政策过程中出现政府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监管范围大监管难度大、互联网技术的可塑性大等问题,本文采用严抓本质、扬长避短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校联动、城乡联动,从而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国家教育现状为背景,对“双减”政策实施的困境的讨论,旨在探寻“双减”政策的多样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海丽,张广君 .“双减”政策落实的潜在制约及实施策略:基于前“理解”的解释学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3-49.
2、张熙,高翔.“双减”背景下省市级减负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减负类型双维度的分析门[J].基础教育,2021(5):21-30.
3、高欢.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政策的难点与策略分析[J].林区教学,2022(10):113-116.
4、王冬冬,王怀波,张伟,王海荣,沈晓萍.“停课不停学”时期的在线教学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的33240份网络问卷调研[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3).
5、程天君,陈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书写[J].教育研究,2020,41(01):125-135.
6、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69-78.
7、王东.家校社协同减负视角下学校的角色和任务[J].中小学校长,2021(10):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