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职中生的工匠精神——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梁艳娟

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这是我国面对社会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方向。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承担了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任务。而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教育在贯彻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时必须兼顾“育人”与“育才”并轨,既抓学生技能的提高,更要抓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大落实产教融合[1],努力让学生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大国工匠。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校企合作

正文


与过去“干一行爱一行”和“干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年轻人在人生的职业规划中逐步表现出一种“选择无能”的现象:一方面是没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另一方面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得过且过,缺乏钻研精神,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甚至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了一点皮毛就沾沾自喜,自以为已经全部掌握,完全能适应社会的工作需求,不需要再继续学习浪费时间。例如在《电子商务视觉设计》的课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商品创作商品网页的主图和详情图,这是需要分析商品特性及消费人群后,通过拍摄和后期美工制作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很多学生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时候不求甚解,拿到商品后就直接去进行拍摄,找出自我感觉良好的拍摄图片进行后期美工。然而得出的成果大部分美则美矣,完全不符合消费者在网购时对于商品图片的需求,因此老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对图片进行修改。但大部分学生都会以“我觉得这样很好看”、“我觉得这样已经足够了”、“这又不是真的放到商城上去,随便就可以了”等理由拒绝思考、探究和修改,让任课老师也倍感无奈。现代社会剧烈的竞争迫切呼唤具有爱岗敬业品德,知识和技能精准过硬的技术型人才,职中学生从心态上就注定了其落后于社会竞争。那么,作为职中的专业课老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首先,我们应该把工匠精神教育贯彻学生三年学业生涯的始终,注重学生专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培养。无论是否“被动”选择所学专业,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及其在社会中的不可取代性,让学生对专业及未来工作产生向往。只有了解专业,对专业学习产生归属感的学生,才能从自我技能的提升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才能从自我技能提升中获得成就感。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可以与本地的电子商务企业及行业协会进行联动,把企业“引进来”,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和技能交流指导,为学生展示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内驱力。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的技能都需要时间的培养,不单培养动手技能,更需要培养的是从业者的责任心,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钻研的精神,只有“专”和“精”全面发展才能配称得上拥有一技之长。[2]

其次,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心态。现在很多学生刚刚学了一点技能就飘飘然,自以为可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到社会上随便都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又或者觉得学校所教的知识和对应社会的工作太简单,根本不用浪费时间和金钱“耗”在学校里,直接出去工作还能多赚点钱。然而学生的这种心态很多时候来源于他们的家长,来源于家长对技能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忽视,来源于家长对子女往后职业发展的轻视。因此,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及社会现状,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技能掌握程度,了解社会对于该项专业职业技能的发展需求。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把当地企业“引进来”,通过考取1+X证书、技能竞赛、技能展示、学校科技节等活动为媒介,充分利用优秀学生和学生社团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甚至可以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去感知学生的学习成果及社会评价。家长和学生对于社会和自我的现状越了解,就会越理解当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拥有技能的人才,而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提升、精益求精的工匠型人才。这种了解将会转变为专业技能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入,大力发展“引进来”和“请出去”。职中的生源选择比较“被动”,学生基础较差,对于理论化学习反应不好,他们更有兴趣于实践型的学习,把企业专家“引进来”,利用企业专家的社会实践优势为学生授课介绍该专业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为这一代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普遍在家娇养长大,不太能吃苦耐劳,因此在一年级和二年级还可以尝试把学生“请出去”,在学习过程中穿插短期的企业访问观察与实践,或者让外聘的企业专家亲身带领演示,让学生进行短期的实践学习性工作,逐步了解企业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及技能需求,在此过程中也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锻炼对自我的技能有进一步的提升,也为高三的实习打好基础。对于有条件的专业,可以把企业请进学校来,学生在学校就能工学结合,边学边练。譬如我所任教的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所组成的专业,专业工作范围很大,横跨多个职业,而学生课堂上是以整个专业范畴的理论进行学习,到实践时就需要分开专业方向或职业工种,让学生多方面尝试,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钻研提升。在职中的三年中,很多兄弟学校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在开展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和物流基础课程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大型电商企业如天猫超市、京东等开展实践学习,让学生实地了解电商企业是如何进行订单操作和物流操作的;在开展客户服务课程的时候联系专门的企业,让企业的专家为学生讲解客服工作是如何展开的以及如何应对遇到的问题;把当地特色的电商企业引入学校开展电商运营课程,让学生围绕企业的商品主体进行店铺的运营,并且由企业来进行评价及提供修改建议,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修改自己的店铺和经营策略,达到了学以致用和不断提升自我的目的,企业可以根据学生成果择优录用或提供相应奖励。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归属感和成就感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使自己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高度融合,深入钻研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深入具体化并落入实践中。

最后,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法律法规教育需始终贯彻整个学习过程。“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单要体现在技能的精益求精上,更要体现在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上。只有敬业务实、守法守信,对于技能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从业者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国工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因为该专业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而且发展变化速度飞快,国家对于该行业的法律及从业规范的建设还不完善,导致了一部分的人员在从业的过程中钻空子、走法律的灰色地带,给国家和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学生很容易就能获取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而学生分辨能力不足导致容易被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某些网站出现货不对板、某直播间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某网红偷税漏税等影响。因此,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等专业课编排进去,而且作为一个重点的考核内容,并把内容渗透到所有专业课中去。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应该开展《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专业课程,并把电子商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在开展其他专业课的时候根据该门课程的内容有侧重点地讲解相关的法律和规则。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任重而道远,作为职业教师也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不断钻研,创新教法,努力把学生培育成为“德艺双馨”的合格工匠。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3日,《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作者:李小鲁

[2]人民日报,2016年3月24日,《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