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教学——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探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宋 芳

辽宁省彰武县大冷蒙古族九年制学校 123202

摘要

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当中明确指出,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这些素养的培养都与动手操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而,考虑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方案,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


关键词

“动”起来;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实践;实践探究

正文


前言

伴随着数学课程教学实验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活动化”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1]“活动化”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肯于动手的能力。如何让数学活动当中,小学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与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对接,使其服务于核心素养培养,必须成为现阶段乃至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方向。本文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主题,讨论了新课标之下,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实践。希望形成的内容对广大同仁具有参考价值。

一、以充分理解新课标为根本前提

新课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随着时代发展,每个学科的新课标也在与时俱进。例如,最初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只是以计算能力、思考能力等为主,随着时代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词汇进入到了核心素养当中,不断地丰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像2022版新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10个核心素养,这些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保证数学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换言之,数学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以及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动”起来之前,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理清10个核心素养与学生“动手操作”的关系,要坚定“实践出真知”这一信念。如此才能突破传统数学课堂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让学生不再为了提升数学成绩而学习,而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而学习。在新课标学习方面,学校教学管理层面需要构建基本平台,促进数学教师之间讨论、辩论和分享,不断创新理解角度和观点,促进新课标入脑入心。教师也可以通过MOOC学习在名校名师的指引下学习新课标,这样可以将先进的经验直接融入到自身的教学方案当中,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明显的提质增效效果。

二、将科学分层作为活动实施路径

“动”起来的内涵是脑动、手动、口动、眼动,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互动。明确“动”起来的内涵之后,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因人而异,故而不能在活动方案上“一刀切”,只以一个动手活动方案来贯穿课堂始终。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情,然后将学生按照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强弱分成若干层次,这样划分利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体的脑动、手动、口动和眼动,最终使得动手操作方案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结合。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以之前的课堂观察、智慧课堂评价等为参考,将学生按照核心素养高低加以区分,然后打乱成组,保证组间实力相近(利于下一步的组间比赛的落实)。教师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为主题,引领各组去探索推导方案。此时,组内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彼此影响,形成了良好的组内互动和探究氛围。

学优生A表示:平行四边形是两个三角形彼此倒置而拼成的,所以它的面积公式是:S=a×h。学困生不能理解时,在学优生的组织下,由中等生、学困生协同操作,将两个三角形拼接成为平行四边形,通过这种实际操作让学困生最终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内涵。

三、将“以赛促学”作为主要手段

在数学课堂当中设计动手操作环节,使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和探究,从而在学习的过程获取更多乐趣[2]。其中在动手操作方案当中融入比赛,会让小学生这种乐趣放大,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让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当中的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等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这一活动中,教师便可以在方案当中融入比赛环节,要求每一组要创新推导方法。在教师的激励下,在全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A组将两个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最终认为在三角形面积公式基础上可以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B组则是利用切割、拼接将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最终得出S=a×h这一结论。

此时,教师让两组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成果,无形中促进了两组之间的比拼,使得学生的脑、手、口、眼等都动了起来,纷纷创新思想,寻找更有力的方案,尽可能保证本组和其他组不同,可以提出新观点、新办法。如此,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

在各组阐述观点过程中,教师更可以根据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让各组代表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演示功能来阐述本组探究过程以及最终成果。如此,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和信息技术形成了很好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动”起来的内涵,那就是实现跨学科教学,保证知识互融。

在组间比赛环节,在各组介绍完本组的探究过程以及探究成果后,基于“动”起来的内涵,教师引导组间互评、互相质疑,最终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头脑中都拥有关于平行四边形推导的多种方案,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数学核心素养向前再迈一步。

例如,有学生指出:我若是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拉伸开来,它形成的面积一定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比较尖锐,体现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此时再次引导几个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各组进行操作,实际观察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在拉伸过程中面积的变化,最终可以形成以下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在前一个同学的问题当中,在拉伸的过程中“高”出现了变化,故而最开始的平行四边形和最后的长方形不可能相等。

四、将“动态总结”作为关键节点

   数学科目源自生产实践,很多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都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3]。学生只有形成灵活思维,才能保证数学知识、理论以及相应的技能得到应用。这也意味着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确保后续的方案越来越科学实用。所以,传统静态的教学总结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教师有必要融入智慧课堂、学习群等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动态跟踪和总结,要保证全过程抓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然后,教师再反过来评价自身教学质量,对动手操作的方案、学生动手操作质量等形成全面分析,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才能让动手操作的方案趋于完善。

总结: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小学生将数学理论转化为具体能力的关键一步。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将“动手操作”环节融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数学知识和理论。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分组教学法、比赛教学法融入,以某个主题加以引领,让小组之间形成比拼。更可以设置讨论、互评等环节,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让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敏.数学活动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活动有效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28):85-86.

[2]于秋华,魏艳君,郑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探讨[J].互动软件,2020(3):3963-3964.

[3]张南.组织探究活动,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J].年轻人,2019(32):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