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邹芳

湖南省祁阳市八宝镇黄市完全小学 邮编:426100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时期,因此,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德育重视度不高,教师德育渗透意识不强,德育教学经验不足,形式单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浅谈一下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策略

正文


引言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成材。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引领地位。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门主要学科,其他学科相比,它不但课时多,而且教学时间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1.教师的德育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新课改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主要还是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展开的,德育观念不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德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德育渗透意识淡薄,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与培养 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承担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还要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如英语,音乐等,工作量大,任务重 ,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德育教育的备课上,进行德育教育时只是一笔带过。

2.教师的德育渗透方式单一

在部分农村小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时,大都习惯性地采用说服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形式,号召学生学习课本中某人物的优秀品质,没有通过语文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与品德实践。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教育也只是形式教育,效果不佳。

3.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全面,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一方面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不高,缺乏德育教学经验和相关的德育专业知识,授课时未能找到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切入点,深层次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拓展延伸时,未能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4. 教师的德育内容单一

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内容单一,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学生不打架,吵事就可以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生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尤其是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在家带,学生过多地接触手机游戏,不良网络信息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德育教育,丰富德育内容。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德育教学水平,强化德育渗透意识

首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德育教学水平。 教师要加强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的德育教育专著,通过教学反思,网络研修,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德育教学水平,提升自身德育素养。

其次,强化农村小学教师德育渗透意识。 教师在提升德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强化德育渗透意识,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强化教师对德育的重视,树立先进德育典型如优秀德育教师,文明班级,文明学生,通过典型示范引导,鼓励教师将德育渗透转化为自觉行为,主动将德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

2.立足语文教材,深入发掘德育契机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这套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有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有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讴歌。这些课文人文素养丰厚,是很好的德育素材。例如在教学课文《黄继光》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黄继光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通过朗读和观看《黄继光》的影视视频,体会黄继光为了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利益,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勇献身精神,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德育渗透形式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学生的品德认识要转化为品德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目的。活动与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语文教师要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

首先,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内学习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话剧“诺曼底号遇难记”。有的学生扮演惊慌失措的乘客,有的学生扮演焦头烂额的船员。有的学生扮演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哈尔威船长。学生相互配合演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指挥大家成功逃生,而自己却随轮船一同沉入了海底。通过话剧的排练,让学生学会在危急关头,要沉着冷静,团结合作才能成功逃生。学生理解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寓德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其次,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内渗透延伸到课外,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例如,在学雷锋月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校内外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尊老爱幼,主动帮助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打饭,洗碗,教他们如何上厕所等,去校外敬老院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秀道德品质。

4.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规范跟基本道德品质正在逐步形成,整个德育过程光靠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引导,陪伴和监督。虽然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但放学后和周末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家庭中,学生没有老师,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往往更容易暴露出德育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讲文明,懂礼貌,尊敬老师,讲卫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在家庭中,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监督跟榜样示范,学生可能会一改往日在学校的表现,如乱扔垃圾,脏话连篇,脾气暴躁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教师,要主动了解德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地监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结语

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语文学科的分数,更要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学水平,强化德育意识,立足语文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做好家校共育,发挥家长的陪伴,监督,示范作用,让德育教育工作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爱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23(4):43-44

[2]范雪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 语文论坛2022(3):36

[3]王素梅.小学高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路径探讨[J].实践化育,2018(2):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