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生命观念;培养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要求,并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生命观念在课堂上全面贯彻,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初中生物教学需要探索适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物教学的理念落后
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大量基础知识,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通常需要学生反复记忆多个知识点,在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下,并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内涵,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除此之外,在一直以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将自身摆在课堂核心地位,逐渐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面对枯燥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这是学生厌学情绪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
(二)生物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不单单需要具备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求能够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学校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虽然在长期实践教学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自身不了解信息技术操作要点,不能科学使用现代化教学软件,自然拉低了整个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在学校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中,部分教师表现出较差接受能力,最终也将阻碍整个教学实力提升。
二、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意义
学生进行生命观念的培养,对于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地位。物质组成结构,而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适应的关系。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变化往往是相伴随而形成的,遗传决定其统一性,变异决定其多样性。信息之间进行不断的变化,通过调控能够有效形成稳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加强课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明确生命观念的内容,并将其融入知识讲解中,以更好地推动课堂活动的开展。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明确教学重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加和谐、高效地推进教学进程。
三、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尊重生命意识
初中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阶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思考水平正在逐步完善和提升,是培养道德意识和生命意识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各类教学素材,加以补充和拓展。让学生对宇宙万物的生命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并且对生命的宝贵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入思考,进而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例如,在教学“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课中,教师要紧扣生物教材核心要点,向学生展示生物的缤纷多彩与生命的珍贵美好。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千姿百态的鲜艳花朵、金光灿灿的滚滚麦浪、蹁跹起舞的各类蝴蝶、奇形怪状的蔬菜瓜果,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欲去发现大千世界中所蕴藏的生命现象。教师还可结合《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或《动植物图解》等内容,向学生展示生物的多样性和遗传的多样性,让学生深入理解雄狮为什么被称作“万兽之王”,蜗牛为什么总是“慢慢悠悠”,松柏为什么素有“君子”之称,娃娃鱼为什么会产生婴儿般的哭泣声等。在各种各样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展示中,让学生逐渐感受到生物独有的魅力和鲜活的生命,感知生命的多彩和意义。最后,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为活动主题,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生物的生存环境,如一片葱葱郁郁的森林、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片井然有序的农田、一片黄沙飞舞的沙漠,让学生明白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并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只是庞大的生态系统中那微小的生命个体,进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初中生物教师要想遵循自然与科学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并且能够巧妙地借助此类元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教师在找寻生活化教育元素时,要结合教材知识点和当前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找到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案例或真实情境,这样才能使生活元素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而初中生也能因此逐渐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节课的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判断食品安全的能力,培养他们食品安全意识,使其能自行整理出正确、科学、健康的饮食指南,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营养饮食食谱,生物教师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食物开展互动问答讨论活动。例如,生物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物质是如何在人体结构中进行新陈代谢的,并且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各个机体都产生了哪些作用。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食物,如土豆、西红柿、鸡蛋、鸡胸脯、鸡肝、豆制品、面食、猪肉、牛肉、鱼、海鲜、菌类等,然后让他们结合教材知识点对这些食品进行合理搭配,根据其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每日食谱的设计,以此加深他们对身体健康意识。除此之外,生物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问答题,如“哪些行为会引发脂肪肝?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肥胖是否属于健康疾病?节食是正确的减肥方式吗?健康的减肥方式有哪些?”等,初中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探寻问题答案的同时逐渐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念,同时提高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课堂加强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该注重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反馈,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有意识地立足于稳态与平衡观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认知人体生命中的平衡。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交流及互动,通过这一方式,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理解及掌握的水平。例如,教师可尝试通过提问的方法来与学生展开交流及互动,也就是说,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感受来为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天热的时候为什么会出汗呢?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生展开分析及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来完成相关内容的总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从而为其成长发展提供支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命观念内容,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尚花.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生命观念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81—82.
[2]胡锶齐.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44):11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