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泥塑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探索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泥塑;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正文
(注:本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泥”相依——旧材料再利用创意彩泥手工坊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X202310166121X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1]传统泥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程,将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不仅能地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准,还能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本文将从传统泥塑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界定作为切入点,探寻传统泥塑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旨在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同时提升师幼综合能力。
一、传统泥塑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涵界定
(一)传统泥塑
传统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起源于我国的河南省,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它曾经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也体现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心愿和原始的民族信仰。无论是造型、色彩、图案还是生产工艺,传统泥塑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2]本研究中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教育计划,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幼儿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
二、传统泥塑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
传统泥塑属于手工类艺术活动,其多变的造型,丰富的色彩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传统泥塑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严谨的制作流程,很考验制作者的专业技能。因此,将传统泥塑合理有效的运用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 传统泥塑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的审美能力是指幼儿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审美能力是在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在艺术创创作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因此有时也称“艺术鉴赏力”。传统泥塑历史悠久、艺术风格多样,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等方式初步感受泥塑的美,也可以将传统泥塑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等美术鉴赏知识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介绍给幼儿,让幼儿进一步去体会传统泥塑的艺术魅力。传统泥塑创作手法自由多样,是提升幼儿审美能力最直接的手段。陶泥或者黄泥因其有很强的延展性,可以给幼儿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对幼儿形象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每个幼儿的审美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同时又具备各自的鲜明特色。泥塑创作既可以反映幼儿审美发展水平也能够将每个幼儿的审美特征展现出来,在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传统泥塑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手部活动的训练会对大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人的手、脑、眼的协调能力与其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其大脑智力的发展也通常会优于他人。泥塑实践活动是通过手部小肌肉群进行的,整体泥塑和细节刻画对手指的灵活度要求较高。创作的过程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对手、脑、眼的协调能力要求也较高。3—6岁阶段的幼儿,手部肌肉的精细动作还未发展成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最适合的就是大量手眼结合的活动。泥塑制作恰恰是通过手指、手腕、和手掌的不同部位与脑、眼、心协调配合的过程,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在整个捏塑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泥土的观察、触摸、揉捏等动作逐渐了解了泥土的个性,然后会发现手中的泥土无定型,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创造,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传统泥塑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泥塑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用黄泥材料捏塑和涂色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幼儿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幼儿优秀学习品质的教育活动。[3]《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1]幼儿的学习品质包括良好的专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等内容。在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的环境,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泥塑创作中,需要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一过程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捏塑作品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遇到困难,如作品坍塌、开裂能现象,教师可以给予适时的知道,也可以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促进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勇于探索和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
三、结束语
教育要立足并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泥塑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传统泥塑融入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不仅满足了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需要,也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从而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贺梁,周玉梅,黄细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指导[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齐斌,袁卫,费广洪.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作者:马晟瑶
出生年月:1977.10
性别:女
籍贯:抚顺
学历:硕士研究生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职称:讲师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城市:沈阳
作者:丁诗依
出生年月:2003年9月
性别:女
籍贯:浙江绍兴
学历:本科
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职务:学生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
城市:沈阳
通讯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老瓜堡西路10号,浅草绿阁小区28#1-14-4
马晟瑶(收)1399883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