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幼儿园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幼儿园 数学
正文
2022年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提出了“双向衔接、协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如何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再次成为热点课题。幼儿园作为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都对幼儿终身学习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和幼儿园数学教学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育评价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在教育内容上,双方又存在特殊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因此,如何进一步减缓坡度完善幼小衔接,增强两者直接联系,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数学认知的建构,是值得所有幼教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遇到的实际问题
笔者通过前期调查与沟通,了解到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能力表现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数数与口算方面表现差异较大,有的学生从1数到100非常流利且连贯,可是有的学生在数到29又重新回到了20;有的学生能完整唱数到100,可是从中间36开始数就犯难了,有的学生2个2个数都很流利,有的5个5个数都不会;有的幼儿对2+1、3-2的口算反应迅速,可有的学生则要思考很久,甚至算错。
2. 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
部分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在一年级就出现了偏科现象,喜欢语文,害怕数学学科,觉得语文形式多样,语句丰富,不像数学学科枯燥单一。
3. 会正确运算但不会口头表达
有的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正确率极高,但当被要求用3+4=7编一个实际的应用题时存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在梳理运算方法时,问他为什么10-1=9?你是怎样做出来?是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不出来。
4. 对题目的意图不理解
在看图写算式时,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随意添加数字相加减。例如下图,左边是3只鸭子,下面是数字8,问房子里有几只鸭子?显然这是一道减法题,可有的学生则直接列式子为3+8=11。
5.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
有的学生存在上课不注意倾听的情况,觉得一年级的数学之前都已经学过了,特别是10以内的加减运算和认识图形等对于自身来说太过简单了,因此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写课后作业、抢老师台词、甚至直接说“这些我都会”等现象屡屡皆是。
二、问题归因及剖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综合多方面的讨论,我们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 数学学科的特性
由于数学知识相对枯燥,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且前后知识又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有的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掌握好,后面知识联系不上,就会在新知识掌握上缺乏解题的信心,感觉到困难。
2.幼儿生活中缺乏相关前期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的学生对钱币知识理不清,因为前期并未接触纸币和硬币的币种;有的学生对图形、几何体特征了解不全,是因为之前未学习过相关的图形知识。
如下图:比较轻重,1只鱼等于2只螃蟹,1只鱼又等于4只虾。问谁最轻?谁最重?有的学生说虾数量最多,所以虾最重。显然他在曲解题意的同时也反映出该学生缺少关于鱼虾轻重的生活经验。
3.概念理解不透彻
较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倾向于记忆法,特别是数运算答案全靠长期的反复训练,所以有的学生即使口头计算完全正确,但在口述加法应用题目时仍遇到困难,就是因为他对数字表示的量与实际具体含义互相脱节。
4.缺乏阅读意识,读题需依赖成人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加上平常阅读量少,因此较多学生不喜欢读题目,独自做题存在困难,习惯依赖于教师或家长读题。较少学生会自觉的先进行读题再做题目。
5.家长的指导多重结果轻过程
家长认识以偏概全,对学习过程不重视,常出现只教“答案”不教过程,学生没有理解,只是提交了答案完成了课后任务;或是对学习了解太少,随意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长期造成恶性循环,对数学学科产生抗拒心理。
三、幼儿园衔接的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于幼小衔接提出了总体思考:一是确立教学目标。既要在内容、程度、条件上反应低年级学生水平。在回顾和分享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基础上,经济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二是学习方式方面。多运用游戏、体验、探究、表现、交流等学习方式,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三是学习评价方面,小学一至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数到加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的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
从以上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上,已建立了与幼儿园《3-6幼儿发展指南》的坡度桥梁,形成了一定的契合度。故此,对于幼儿园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加强对小学的衔接:
1. 针对数学学科特性,建立与生活的连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有趣和有用。在幼儿园中,环境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将数学融入到我们的环境中,利用数学环境提升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愉悦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与爱好。
例如:在幼儿园的区域计划墙上,每个区域都有相应数量的区域牌,当区域牌被放满以后,表示这个区域的人数已满,这也在训练幼儿一一对应地计数;在幼儿喝水墙上,数字1~8对应一个位置,幼儿每喝一杯就将夹子夹在相应的数字格子上,记录着他们一天的饮水量,夹子越多表示则喝水越多,其中渗透了“多和少”量的比较;幼儿的书包柜和鞋柜上有号数1~30,记录着他们的摆放位置,孩子们通过号数清楚的认知各个数字,知道数的前后排序,进而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此时,数学作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进入到孩子们的认知世界里数字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朋友。同样在家里也是如此,家长们可以结合生活环境引导孩子找寻数字朋友,例如家里的门牌,电话、街上的交通标志等,了解数符号背后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感知,幼儿进入小学后遇到数字就不会觉得害怕和陌生了。
2. 内容的选择适当与小学呼应,积累前期感知经验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将幼儿园数学学习分成了9个版块,每个版块对应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内容,但我们也发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幼儿园涉及的较多,而在“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方面,幼儿园相应的课程略少。对此,我们幼儿园可结合游戏、生活环节等需要,渗透有关统计、制表、概率方面的知识,以便积累相关的感性经验,为后期架构数学知识框架提供铺垫。
例如:大班“鞋子分一分”活动中,教师借助幼儿脱下的鞋来讨论分类方法并现场进行分类,如按照材质可分运动鞋、布鞋、皮鞋,靴子等;接着统计出不同材质的鞋子数量,并在黑板制成柱形表格,直观得出运动鞋的数量与其他的差异;最后用数字记录统计结果,汇报数据。整个活动从实物→图表→数据,让幼儿对统计数据有了直观的亲身体验。
3.加强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低段儿童解题的自信心
数概念有很多,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才能给幼儿讲解透彻。特别是数的组成,10以内数的组成学习直接关系到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掌握数的组成、理解组成概念对幼儿至关重要。理解数的组成,从本质上说是从整体部分的关系来掌握数的结构。计数是将一定量的物体集合看作一个整体来计算出它的数量并说出它的总数,并不涉及它能分解成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间的关系,而数的组成揭示了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数,反过来几个数又可以重新组合成这个数,这样帮助幼儿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去厘清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不仅加深对组合概念的理解,同时转换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例如:大班“6的组成”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通过游戏套圈圈来记录自己套圈后的结果,接着帮助幼儿梳理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然后教师故意抛出问题“6可以分成4和几呢?”引导幼儿观察分解式中数字的规律,引出左边数字分别是1、2、3、4,右边是5、4、3,总结出“数字不变位置交换”的规律,猜出6可以分成4和2,并以此类推得出6可以分成5和1。也可以说是6个圈投中了5个,剩余1个未投中。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后期对“6的加减运算”的理解。
4.以游戏化来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都提出了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对幼儿园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园要借助生活中的问题情境,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游戏来开展具体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寓教育活动于生活和游戏之中,体现数学活动的有用和有趣。
例如:中班“5以内的序数”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5块垫子作为游戏道具,先由教师藏小猫和发指令,请蒙眼的幼儿根据描述找到小猫在序列中的位置;接着请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游戏;最后,教师提供骰子三人一组进行抢地盘游戏,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既简单又有趣,既帮助幼儿巩固从单维度到多维度的序数认知,又让幼儿切身感受到挑战数学游戏的乐趣。
5.引导幼儿梳理自身学习方法,提升高阶思维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幼儿要把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去进行再创造的工作。教师通过提问、追问及理答等有效互动手段,可以帮助幼儿概括自己的学习方法,再现思维过程。例如:大班“10以内的数”活动中,教师首先以自己能猜出幼儿随意抽出的一张牌为悬念引发幼儿猜想教师能否做到作为导入环节,教师公布答案,即从1数到10少了哪一张就是抽中的牌;接着教师又提出挑战,借助游戏“是与不是”,通过提问3个问题而猜中幼儿心里想的牌,例如“这个数比5大的吗?”“它是双数吗?”“它比8大吗?”随后教师抛出问题:怎样发问可以帮助我们最快排除不是的数字?先从中间还是两头的数字开始发问?为什么?谁有不一样的方法?你是怎么做到的说一说你这么做到理由。不论结果对错,都引导幼儿通过描述将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思维的再现,梳理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拓展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6.注重家园联系,明确课后任务的实质目的
因为幼儿园没有客观数据作为幼儿学习的评价依据,师幼一对一的评价也存在困难,对此,作为学习经验的迁移和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会请家长对幼儿的数学学习知识做一个课后的巩固。家长要明确课后任务的实质意义,不仅关注幼儿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注重幼儿是否理解掌握,是否会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借助亲子时光,有意识引导幼儿认识周边世界,与环境进行文字互动,增进幼儿识字量,让幼儿有意无意记住见过的字,为以后的独立读题奠定一个基础。
一系列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通过与生活环境的互动、数学游戏的思辨挑战、数学语言的概括梳理,增强数概念的理解等,孩子们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充满了探索探究的兴趣,既尊重了幼儿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又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进入小学后学生既不会因为完全没有数学基础而失去信心,也不会因为前期过于枯燥的学习而丧失学习兴趣。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幼儿园家长和小学共同做好准备,幼小衔接数学学习过渡阶段将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加平缓,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完成科学的幼小衔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新修订版)[J]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04.26
[2]佚名,幼小衔接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论文网,2022.04.26
[3]周西冰,试论数学教育汇总的幼小衔接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7.04
[4]谢世明.基于幼小衔接中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7.6.19
[5]孟繁慧,李庆云,迟佳鸣,关于幼小衔接过程汇总数学教育的优化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7(5)110-111
[6]张莉,幼小衔接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5)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幼小衔接下数学集体活动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FJJKXQ23—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