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骑”中:大班骑行区游戏项目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骑行区 游戏项目
正文
一、研究缘起
1. 游戏兴趣不足,明晰“骑行区”实际需求。
本课题前期,对大班教师及幼儿进行了访谈形式的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他们对骑行区的一些看法,再深入每位幼儿,调查统计幼儿对骑行区需求的数据。调查情况如下。
2. 游戏形式单一,合理“骑行区”游戏开发。
案例呈现:骑车一直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在一次骑行区的游戏中,诺诺忽然拿一些纸筒放在路中间说:“我在妈妈手机里玩的游戏就是有这样的障碍的,这样绕过去就会变的很好玩”,这时有几个孩子跑到其它区域推几个轮胎过来设置路障,从而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案例分析: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发现幼儿能够在已有小车的基础上,去丰富游戏增加游戏的难度,让游戏变得更加的多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材料的缺乏、游戏无主题和场地集中化,都导致了幼儿游戏不能更好的开展。
3. 幼儿互动缺乏,合作竞争不足。
游戏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让幼儿在合作中竞争,朝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迈进,但是在现阶段的骑行区游戏中,幼儿往往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游戏的比较多。幼儿之间缺少互动,更没有共同合作游戏了,竞争性也不高从而游戏味道大打折扣。
二、概念界定
骑行区:这一概念在本课题中指主要通过骑行区游戏环境的调整开发、游戏内容的预设和游戏评价的落实三个方面开发骑行区游戏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幼儿玩的开,玩的乐,玩的深的骑行区游戏。
游戏项目:这一概念在本课题中指在骑行区开展的游戏,利用各种“骑行材料”通过身体的动作和活动达到快乐的目的,同时也能学习一定的运动技能,让身心都得以发展。
三、实施策略
(一)骑行区游戏环境的调整与开发
不同的场地有不同特点,根据游戏特点将“骑行区”合理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材料的投放也能通过分析各场地,因地制宜发挥其优势,让场地的特点助推运动游戏的开展,让游戏变的更好“玩”。
1. 拓展直道骑行区环境
模拟真实场景,通过绘制与马路1:1的真实道路,帮助幼儿更容易投入到游戏中去,让游戏更具有真实体验。增设坡道、障碍物等具有挑战性和情景性的环境和物材。这里既能满足小骑手们练车技、炫车技的需要,又可以引发孩子设想游戏、创玩骑行的兴趣。
2. 丰富弯道接入区内容
这里主要打造的是行驶安全、交通设备、指令指示等环境的打造,如供幼儿骑车的路线图,投放交通信号灯、交警值岗亭、停车场、加油站以及直行、左拐、右拐、掉头等交通指示牌的设置,可满足新司机(骑手)探索安全行驶的需要。
3. 适运园区情境通道链接
在幼儿园也有为幼儿提供情境游戏的区域,在角游廊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送快递送外卖等时下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游戏情境。在室内区域中我们着重于让幼儿体验“交付”的社会交往过程,而打通角游廊与骑行区环境,以综合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为主线,组成骑行游戏场景通道,我们的重点则落在“骑行”满足孩子们乐骑乐游的需要。
★角色明确化,衣着加持
在游戏中幼儿对于自我角色的认同感很重要,当幼儿戴上美团标志的小黄帽子,很自然的赋予幼儿游戏角色将其带入游戏情境中。
★路程丰富化,路中添堵
我们将角游廊中的美团外卖链接到骑行区,重点在“骑行”,将骑丰富化趣味化把骑行的的路程有效的“处理”,幼儿自主的增设路障。
(二)骑行区游戏内容的共商与预设
“骑行区”不应以材料为主,也不应以技能为主,而是应该以发展为内核。利用材料和技能练习是促进发展的手段。通过定“材料、技能和主题”让幼儿发散玩法。在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意志力、社会交往、情绪情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
1. 选主题,多元涵盖
在主题游戏中,情境创设是帮助幼儿获得真实体验的良好途径,一切基于幼儿的兴趣出发,师幼既是游戏情境的组织者又是游戏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通过普通情境的创设到主题活动的延伸。
★情境主题:情境游戏能促使幼儿沉浸在游戏体验中。将情境故事的迁移等,幼儿提炼主题设计游戏玩法并体验游戏。
★竞技主题:在骑行区加入竞技主题的游戏。融入竞争能更加激发幼儿游戏的潜能,不断的挑战自己,通过个人和团体两种不同的形式的游戏项目的开发,从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团队合作两大方面。
2. 涉领域,多方融合
运动是主轴,是抓手,但发展目标一定包含五大能力(健康、社会、语言、数学、艺术),通过运动这条主旋律联动五大领域,在渗透各领域的同时丰富“骑行区”的形式。
★社会情境,骑行中融“情”
我们有很多生活中的情境会被“搬”到我们的“骑行区”,这些社会情境是幼儿熟悉的。如车子开久了,需要去洗车店清洗,我们的驾驶员和洗车人之间也存在社会性的交往交流。这不仅增加了游戏的情境,也让骑行区各种各样的社会性角色更加的丰满,更的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幼儿建立起一个小型社会情境。
★故事情境,骑行中渗“言”
加入故事情境,受故事情节的熏陶,幼儿在游戏中重温故事情节,产生对角色的认同感,无形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如绘本《鸭子骑车记》,讲述了一只鸭子和一群小动物骑自行车的故事,在故事中又有骑行的元素也有很多动物与鸭子之间的对话。通过融入绘本故事,让原本单一的骑行游戏增设了语言情境。
★数学情境,骑行中加“数”
数学认知是基于情境的,脱离情境的数字在幼儿眼里是枯燥无趣没有意义的,我们通过类似《老鼠笼》的游戏,幼儿通过骑行的方式将偷到的“粮食”不断放入“家中”,最后数一数偷了多少,比较谁多谁少。通过这样的形式给孩子数学认知的内驱力。
★律动情境,骑行中伴“谣”
“音乐”作为游戏中“指挥官”,为原本的运动游戏添砖加瓦。如在游戏中加入儿歌《小汽车》,小汽车,滴滴滴;我当司机把门开;红灯亮了停下来,绿灯亮了向前开。儿歌在无形中让幼儿理解了道路上基本的交通规则,让幼儿更好的开展。
3. 互联通,多重参与
在面对同一个“骑行区”,不同的班级都有其不同的班本特色的大背景。所以在创玩“骑行区”游戏时,都有其班级特色游戏。通过班内循环、班班联动,赋予“骑行区”游戏持久的生命力。
(1)班内循环,添自主。
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玩家与游戏内容的双循环,在玩自己与玩他人设计的运动中实现多形式的自主与互动。
★玩家循环,多项发展。幼儿作为玩家,不仅能够玩自己设计的骑行区游戏也能尝试其他幼儿设计的。通过不断循环的不同的运动,不同的搭档,不同的形式中收获多项的发展。
★内容循环,促陈更新。幼儿进行骑行区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将游戏体验是游戏设计的呈现,在体验中收获游戏经验,而获得的经验能够优化下一次的游戏设计中,以此循环促进游戏持续发挥生命力。
(2)班班联动,增互动。
打破班级边界,搭建游戏平台。不同班级的融合班本特色的骑行游戏互玩,提供幼儿间相互合作游戏与学习的机会,实现跨越班级的幼儿联盟。让更多好玩的游戏“流动”起来,让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起来。
(三)骑行区三维评价的聚焦与落实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了解教育的适合性、 有效性,调剂和改进工作,增进每个幼儿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1. “一边玩一边思”自我评价。分享式自我评价是整个游戏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即采取自我分享的方式,将自己的过程分享给其他的幼儿。
2. “你一言我一语”同伴评价。交互式同伴评价即幼儿相互讨论,此评价可以存在于幼儿游戏始终。既可以在游戏前讨论评价,也可以是针对在游戏中或游戏后对于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全体孩子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
3. “勤观察善分析”教师评价。剖析式教师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评价贯穿真个游戏的前期中期后期。教师的评价在游戏前对游戏前期工作的评价,也可以是游戏过程中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适时介入使游戏目的得以实现。
四、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秦元东 《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