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小学心理教师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构建与实施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建构的背景
(一)回应时代要求
2012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2019年十二部委《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2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2023年十七部委《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二)赋能心理教师促其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质量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化的中小学心理教师。本区域内小学心理教师以兼职为主,中学心理教师专职为主,但他们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心理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20%,拥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只有25.6%,他们对专业能力提升非常渴望,调研数据显示:100%的心理教师有强烈或较强的意愿参加区域研修活动,在选择需要提升哪方面能力上,100%教师选择提升课堂教学能力、82.4%教师选择提升心理辅导能力、75.8%的教师选择提升科研能力,可见,中小学心理教师对区域心理研修提升其专业能力抱有高期待。
(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指导需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打基础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挑战。心理学科教研员通过对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进行调研发现:
1.学生调研方面:2020-2022年区域非毕业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数据分析,学生中存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上学恐惧感、人际关系矛盾、学习技术策略、厌学体验等方面的比例均比较高。连续三年的调研数据显示80%以上学生对生涯发展指导需求迫切。
2.教师访谈方面:后疫情时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据各学科教师反馈,学生在学习态度、听课习惯、规则意识、厌学情绪、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高质量指导。
专业化的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可以更有效指导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方法,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做有理想的时代青少年。
二、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建构
(一)理论背景
教师学习是复杂性的“活动系统”,活动理论可以有效指导建构中小学心理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整体、系统建构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优化。恩格斯托姆在前两代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第三代活动理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活动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分工六大要素,它们之间互为媒介,形成多个子系统。活动理论将学习纳入活动系统中,学习主体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将学习根植于情境中,通过中介与客体展开互动,创建一个中小学心理教师之间、与培训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学习活动系统,建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心理教师教育教学赋能,提
升专业能力。
(二)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
图1: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
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构建旨在以区域中小学心理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心理辅导问题为客体,以学习者与教研员、科研员、培训专家等助力者建立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助力者的指导、协调、凝聚的作用,为心理教师提供新理念、新方法,引导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中提升教学知识和技能。
学习工具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与学习任务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其中包括电子设备、计算机、学习任务单、优秀课例设计、观摩课、课题相关材料等有形资源,还包括课题申请策略、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心理辅导技术等无形资源。学习共同体成员根据学习规则,根据学习任务需要与教师个体特质形成合理的分工,智慧众筹,相互协作,产出优秀成果。
三、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实施
(一)研修机制
近年来,区域教研室在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中投入很大精力,建构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研修机制逐步完善。通过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活动机制,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深度契合。通过研修共同体组建、制定研修机制、组织丰富的研修活动开展研究,产出课程指导手册、论文、优秀课例等多项成果,在全区域范围内推广使用,促进学校进行校本化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提升。
图2:研修机制
(二)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组织调研。通过组织非毕业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和中小学心理教师访谈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需求。
2.组织论证。区域邀请市区级专家对初步构建的以活动理论为指导的区域心理教师研修模式进行论证,结合专家的建议进行了调整、细化和完善。
3.组织实施机制研讨。邀请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进行研讨,确定研修机制。
第二阶段:研修阶段
1.组建研修共同体。区域内稳定参与研修的中小学心理教师60余人为研修大组,以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组长分为三个研修小组,通过破冰互动提升小组合作意识和建立共同学习目标。
2.组织学习。教研员将教科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研修机制向参研教师进行说明,共同研讨并完善。分小组组织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政策文件,深入领会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内容深度分析,把握大局。
3.研修课程实施。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教师研讨、专家论证,区域教研室设计教研、科研指导、教育教学培训课程,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三阶段:成果产出阶段
1.梳理研修成果。组织中小学心理教师从调研分析、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策略、心理辅导、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论文、教学设计、辅导案例、育人故事等成果梳理。
2.开展课堂教学评优等实践活动。
3.召开课题研究展示活动。指导做课题研究教师对课题研究效果、研究反思、研究成果推广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与总结,在区域内召开推广与展示活动。
4.形成区域心理课程建设指导用书、心理辅导案例集、课题研究资源包等有形资源
(三)校本化实践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成果需要在实践层面实现校本化过程,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实际问题为导向,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因此在校本化实践方面,教研室引导心理教师在分析学校发展、学生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研修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心理辅导长效机制以及开展五育并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等,使研修成果真正落地,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