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应用于大班幼儿深度阅读的实践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支艳丹 杨秋玲

北京市朝阳区华洋紫竹幼儿园 100024

摘要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书籍是幼儿获取知识的源头,是幼儿通往世界之路的钥匙。在幼儿即将入小学阶段,我们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阅读机会,通过适宜的教学路径,帮助幼儿实现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过渡,从简单的口头语言到规范的书面语言过渡,为幼儿一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思维导图 阅读 深度阅读

正文


[正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学习准备中,也具体的教育建议“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这也为我们开展幼儿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但是在幼儿园组织阅读活动的实践效果上来看,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幼儿的阅读效果参差不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集体阅读活动相较于幼儿自主阅读幼儿在倾听、理解和讲述方面效果更好这归功于教师富有经验的教学模式和适宜幼儿开展自主阅读的方法。基于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不少的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搜索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思维导图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且有着实质的教学效果。并且在应用于幼儿的阅读方面,思维导图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价值。

一、概念界定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指的是教师和幼儿利用结构化的教学设计,依托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幼儿利用线条、色彩、图形、符号、文字等形成有一定关联的图,呈现幼儿对读本关键信息的理解,实现大班幼儿的思维过程的可视化。

2.阅读

 指的是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深度阅读是相较于浅阅读、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而言,指的是大班幼儿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实现一种更为深刻的阅读模式,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深度阅读能力聚焦在五个重要方面:

1)阅读理解:能够对读本的情节线索、关键信息进行提取。

2)阅读分析:深刻分析读本中的时间、人物、地点、故事画面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的分析视角。

3)阅读反思:在阅读后能利用思维导图对整个读本进行概括讲述,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同伴的评价,反思自己的讲述效果。

4)阅读猜想:在深度阅读活动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大胆预测故事的走向和发展可能,并愿意将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5)阅读表达:依照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大胆地进行故事的复述、讲述、创编、续编等,逐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问卷访谈,从教师和幼儿角度调研教师困惑需求,分析班级幼儿阅读水平

调研内容

调研结果

班级阅读活动开展情况

班级多以集体阅读、小组阅读、角色扮演阅读、演绎故事等方式开展阅读活动,表达较多,记录较少,较少使用思维导图

教师对深度阅读的理解

深度阅读就是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完整讲述故事,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学方式是结合班级早期阅读课程支持幼儿的阅读;面向集体为主,较少有幼儿个性化的支持;缺少对幼儿深度阅读的观察和分析

教师的教学困惑和需求

如何引导幼儿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表征;不同类别的阅读活动如何形成有效的教学实施路径;幼儿阅读中教师的支持策略等

幼儿阅读水平现状

幼儿喜欢阅读,开展阅读分析、理解和表达类活动较多,但是对阅读质疑和反思等活动组织相对较少。幼儿完整讲述的能力较弱,讲述中常常缺失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在续编故事和创编故事方面有一定想象力,但是往往天马行空,与故事的主要情节背离。

 

三、围绕五大阅读能力设计评价量表,追踪大班幼儿深度阅读的能力发展

指标1:阅读理解:

能认真倾听,理解讲述的内容(评价方式:观察讲述)。

理解阅读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情感、道理等(评价方式:交流)。

理解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借助画面更深刻地理解文字含义(评价方式:交流)。

指标2:阅读分析:

观赏和学习不同类型的绘本故事,在理解作品寓意的基础上感受作品的情感(评价方式:交流、讲述)。

在参与阅读和活动中能有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愿意与大家分享(评价方式:交流、讲述)。

能够参与梳理绘本的线索,进行推理、推测、归纳和总结(评价方式:交流、讲述、绘图)。

指标3:阅读反思

能将阅读内容与生活进行经验迁移,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常识、伦理等(评价方式:交流、讲述)。

指标4:阅读质疑

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反问、追问,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评价方式:观察、讲述)。

能主动与同伴交流、讨论,并转述他人的观点看法(评价方式:交流、讲述)。

指标5:阅读表达

用恰当的词汇、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讲述(评价方式:交流)。

尝试续编、创编故事,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评价方式:讲述)。

为了便于捕捉幼儿在阅读能力方面的发展变化,可以通过评价量表,以观察、讲述、交流、绘图等不同方式对幼儿的阅读水平展开观察分析。

    、总结思维导图在集体阅读活动中的结构化实施路径

1)阅读分析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信息解读(关注故事主要画面、解读重要故事情节),此部分需重点解读;

以导图形式呈现故事发展逻辑,架构绘本的结构(外在逻辑:图画、文字前后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内在逻辑:原因、共性特点、异同等),此部分重点要整体解读;

故事评价、表征(评价表征人物的品质、美德、优良的习惯等。还要理解故事隐含的教育意义),此部分重点在于理解主旨。

2)阅读理解教学实施路径

认识思维导图的类型: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桥接图、鱼骨图、复流图等;

分析封面、扉页,进行故事猜测,激发阅读期待(过程包括:猜想故事内容、分析主要角色、预测故事结局、感知绘本风格、分析作者);

分析图文线索,理清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分析词汇特点、分析语句特点、分析画面风格、分析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特点);

理解故事主旨(感受故事情绪、分析现象和行为原因、回归生活经验等)。

3)阅读质疑、反思的教学实施路径

整体回顾绘本故事,完整讲述故事内容(师幼共同讲述过渡为幼儿独立讲述),此部分重点在于整体回顾,调动幼儿经验;

关键提问,激发幼儿思考形成不同观点(教师提问,抛出争议性话题;捕捉幼儿发现的问题,再抛出争议性话题),此部分重点在于问题聚焦,阐述观点;

针对不同观点,引发辩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想法(倾听对方观点、提出问题辩论、总结不同观点),此部分重点在于陈词立论,辩证思考;

回归自身,开展反思(反思围绕自身行为、习惯和态度等),此部分重点在于通过反思形成感悟。

五、梳理思维导图在幼儿深度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1)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入导图

思维导图这种具体形象的表征方式完全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方式,但是导图类型多样、难易程度有差异,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渗透,如初期的思维导图要以颜色鲜艳的图画为主,后期可在图画的基础上侧重文字的描述。另外幼儿在初期阶段容易出现抓不到故事的主要线索、提取信息凌乱等问题,但是随着幼儿阅读的深入,呈现的导图也越来越完整和细致。

2)不以导图美观、复杂为目的,重视幼儿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

导图作为一种阅读工具,有助于提升幼儿五大阅读能力,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系统思维,促进阅读能力发展。在幼儿绘制导图的过程中,教师不以图的美观和复杂为评判标准,而是关注幼儿逻辑思维的呈现,鼓励幼儿多归纳、多总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尊重幼儿的想法,激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

不同类型的导图有其固定的呈现模式,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往往善于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样,如幼儿在阅读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后,幼儿巧妙地将气泡之间增加连线,不仅能呈现蚕宝宝不同时期的样态,更体现了成长的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开展,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迭代,绘制的导图越来越具有实用性和逻辑性。

 

[课题项目: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以思维导图促大班幼儿深度阅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CY2022-0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