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文化发展视域下红色资源传承路径研究——以汕尾红色革命旧址为例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王珏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300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汕尾作为中国重要红色革命地区之一,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更是存有厚重的红色文化。伴随着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赋予了青年人更重的历史责任。2023年7月3日起,经彩实践团深入汕尾进行走访、参观、学习、调研等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红色革命旧址宣传、发展模式,大力传承弘扬汕尾红色文化。


关键词

红色文化;实践团;革命旧址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对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有着重要保护与开发作用,而红色旅游在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结合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的理念,组建一支实践团队,以汕尾为载体,深入挖掘汕尾红色故事、先进人物、红色资源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盘活当地的红色文化,助力汕尾革命旧址高质量发展。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誉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也是中国第一个镇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片红色革命热土上坐落彭湃烈士故居、红宫红场旧址、海丰总农会旧址、陆丰县总农会旧址、周恩来活动旧址、沁园等革命遗址,涌现出彭湃、郑重、陈炯明、彭士禄等先进人物。由此可见,汕尾红色资源丰富、景色优美,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一、深入红色革命旧址传承红色文化的意义

(一)探访革命旧址,追溯红色记忆汕尾有红色故居、旧址、博物馆十几处,例如沁园、彭湃故居、得趣书屋等。重温红色革命之路,深挖郑重、彭湃、周恩来在汕尾的红色经典事迹、故事,深刻感受“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海陆丰精神,加深对汕尾这片热土的认知和了解。

(二)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团学习融入当地的红色文化,观看图片、视频、纪录片,以第一视角了解、感受革命前辈所经历的战火纷飞、枪林弹雨、斗智斗勇的场景,感受现在和平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三)深入实地调研,挖掘红色印迹。走访街头巷尾,与当地市民沟通交谈,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激发当代青年的使命感、责任感,结合专业特长,将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中,围绕汕尾红色文化发展特点,制定“红色+旅游”模式,助力汕尾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

二、红色革命旧址融入红色传播与发展的调查分析

(一)红色革命旧址发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汕尾积极响应党史教育,积极动员政府单位、事业单位、中小学借助当地文化的优势,定期组织前往红色革命旧址、故居,充分当地的红色资源,采用实地走访形式,结合馆内讲解员的声情并茂的讲解,有效激发来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在参观红色革命旧址中,46%为政府工作人员,27%为事业单位人员,15%为学校老师学生,12%为其他人员。可以看出当地对红色革命旧址的宣传,多是以党员为主,用党员带动群众,加深红色文化教育。

(二)当地人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

红色革命旧址一直存在于汕尾,也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当地各行业人员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覆盖面,对红色文化认同等,具体如下。

1.了解红色文化的基本了解及其分布情况。为深入了解当地人对红色革命旧址、故事的熟悉度、认同感,从问卷结果发现,“非常了解”的受访者占3.06%,“比较了解”的受访者占10.64%,“了解一点”的受访者占65.00%,“几乎不了解”的受访者占21.30%。由此可见受访者在参观学习效率不高,对红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

为进一步了解受访者对红色革命旧址的了解情况,问卷罗列了汕尾10个代表性革命旧址,(海丰红宫红场旧址51.03%,彭湃故居43.56%、得趣书屋40.47%、沁园10.11%、陆丰县总农会旧址17.19%、周恩来渡海纪念碑5.73%、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9.38%、海丰烈士林园3.14%、东尾村13.15%。)从结果可以看出,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彭湃故居、得趣书屋有40%以上的人了解,其余7个革命旧址了解都在20%以下,受访者对红色革命旧址走访较少。

2.主动了解红色旧址、红色文化的意愿。在走访过程中,一是问及“你会去主动宣传汕尾红色资源吗?”67.28%受访者表示“会”,23.69%受访者表示“看情况”,9.03%受访者表示“不会”,可见大家还是非常认同家乡的文化,想吸引更多人了解汕尾,了解汕尾文化。二是问及“如果将红色革命旧址拍成宣传片、电影,是否有兴趣观看?”53.63%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21.86%受访者表示意愿一般,24.84%受访者表示没有兴趣,可见大部分人对动态宣传感兴趣。三是问及“休假时间会前往红色革命景点吗?”,57.3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31.48%受访者表示一般,11.16%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结果表明大家前往参观红色景区的意愿较高。

3.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一是问及“你觉得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对你自己成长有意义吗?”46.56%受访者表示非常有意义,39.16%受访者表示一般意义,0.64%受访者表示无意义,13.64%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这反映出大部分人认同红色文化的价值。问及“你认为现在有必要宣传弘扬海陆丰精神吗?”91.03%受访者表示非常有必要,5.39%受访者表示一般,0.85%受访者表示没必要,2.37%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大家对于海陆丰精神高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汕尾红色文化价值有一定理解,海陆丰精神促进受访者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

(三)当地人获取红色资源的途径及关注度

1.获取红色文化资源的途径。46.18%走访参观革命遗址,68.96%公众号推文、视频号,70.39%红色文化系列活动,5.62%自主学习。可见受访者获取文化资源形式多样,范围广。

2.影响受访者接受红色文化资源的因素。如图所示,“对红色文化喜爱程度”占78.03%,“对红色文化认同度”占63.87%,“工作、学业、生活压力度”占42.17%,“对汕尾的热爱度”占38.23%。由此可见受访者对于红色文化具有一定吸引度,若设计制定喜闻乐见的方式能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3.有效的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如图6所示,在受访者日常工作、学习中,红歌比赛占67.32%,红色文艺汇演52.39%,红色主题演讲占35.82%,红色知识问答占36.64%,由此可见受访者更倾向于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红色文化。实践团询问“对参加红色文化活动意愿”,56.46%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3.54%受访者表示一般。由此可见大多数人有意愿参加红色文化学习活动。

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形式较为单一

红色文化的渗入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汕尾的红色景点多为旧址、博物馆等形式,里面呈现内容多为文字、图片、物件摆放等形式。馆内以讲解员讲授、受访者聆听的形式为主,讲解员讲解历史文化事件、故事,缺乏互动性、参与性,较难吸引大部分受访者的注意力,导致参观、学习馆内红色文化多为走马观花,难以达到入脑更入心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效果。红色文化精神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受访者在参观馆内红色文化事迹后,在生活实践中较少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合,未将红色文化精神渗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

(二)宣传力度薄弱

现在科技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在汕尾这片红土地上,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未打造成一个城市的红色文化宣传品牌,互联网的宣传也较为缺乏,多为红色革命旧址、博物馆官网宣传,公众号相关推送,推广方式种类较为单一,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推广和发展。说到汕尾,大家最先想到海陆丰精神,联想到彭湃故居、红宫红场这些知名度较高的红色景点,而沁园、陆丰县总农会旧址、周恩来渡海纪念碑、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景点就缺少关注和了解。有效打造推广红色文化、抢救红色文化旧址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汕尾有十几处经典红色革命旧址都经历了百年丰富,见证了时代变迁,更见证了汕尾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红色资源文化,因保护意识薄落,部分红色文化建筑未进行合理保护、修复,保护责任不明确,导致一些珍贵的遗迹损坏,相对应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海丰县附城镇荣港村委河厝溪后港村的革命遗址,见证了海陆丰农民运动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但遗址现存破坏严重,如果不进行及时修复,将会面临消失。

(四)红色文化旅游模式较为传统

汕尾相较于江西、陕西、河南等地,红色旅游模式开发较晚,景点的运营模式较为单一,都是遗址、遗物、图片,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感染力,在呈现上多为“教科书”式的传统方式展示。景点讲解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达到专业解读历史内容,设施呈现需丰富化、多元化、生动化,增强访客吸引力、好奇心。

(五)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够

汕尾在中国红色旅游方面是后起之秀,整体发展不够完善。从地理位置可以发现红色革命旧址分布不均,缺乏科学统一联动管理,造成部分红色旧址人流量较少利用率较低。一是红色经典较为分散,未进行有效联动,让汕尾红色零星散落在各个地方,缺乏完整性、统一性、联动性,影响了景点的利用率。二是红色品牌没有鲜明特色,参观多个红色旧址,发现里面宣传形式、内容较为相似,未凸显汕尾与其他省份红色经典的独特性、经典性,未体现明显的记忆点、亮点。三是红色周围设施、产品融合度不高,红色经典延伸的周边文创产品较少,参观者游玩后几乎没有带走的文创产品,导致较快遗忘红色旧址内容,同时旧址周围的环境氛围反差较大,商业气息浓厚,让参观者很难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精神。

四、红色文化资源传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指出:“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汕尾的红色文化精神具有历史性、时代感,深挖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有效提升汕尾人民的文化自信,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强化思想理论知识根基,让汕尾红色文化“动”起来

汕尾政府统筹规划,制定理论学习的方案,有效动员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学习汕尾红色文化,有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让本土群众掌握汕尾的红色文化理论。

汕尾红色文化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经受住革命、战争的考验,保留了中国最宝贵、最优秀的文化,如何将汕尾红色文化精神渗入到人们心中,需要各行业党员带头学习、强化汕尾红色精神,在学习中入脑更入心,认真领悟汕尾海陆丰的革命精神,用红色文化精神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厚植爱国主义,强化理想信念。

(二)拓展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让汕尾红色文化“活”起来

红色文化旧址是汕尾宝贵的文化资源,现经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审定的革命遗址就有600余处,在广东位居首位。汕尾红色文化精神代表就是“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涌现出了彭湃、郑重、陈炯明等革命人物,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要重视红色文化保护与宣传。

红色文字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它更是见证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有效的传播方式才能将红色文化“火”起来。一是加强红色文化故事挖掘和保护,有效将红色文化与现在科技相融合,制作系列微电影、影视作品,渗入到人们碎片化的生活中。二是将红色文化故事制作成书,投放至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单位图书角,让人们在休息时阅读红色故事。三是在旧址周边、街道巷尾定期在宣传栏展示不同类别的红色故事、红色知识,从而更好让人们讲好中国故事,有效进行传播。

(三)设计红色文化旅游模式,让汕尾红色文化“热”起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大家更多追求精神生活。在休息期间进行周边游也是常态,作为具有红色文化的汕尾,通过旅游展示红色文化品牌是最合适的方式。在党史学习浓厚的氛围下,紧扣“红色主题”,大力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旅游”模式,一是制作一系列红色主题沉浸式课堂,加强理论学习,二是设计红色剧本杀游戏,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融入感,感同身受革命先辈恶劣环境下的生活,与敌人正锋相对宁死不屈的精神,感受现在和平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三是设计vr展厅、影视作品播放,沉浸式把自己融入到革命年代,近距离感受革命精神。四是设计周边文创产品,在参观学习红色景点后,在标志性打卡点进行拍照留念,购买周边产品加深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理解。五是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将多个红色景点串联,递进式了解、学习汕尾红色文化,有效提升红色旅游景点的效果。运用多形式、多维度的理念和手段,在现在全国旅游的热潮下,有效让红色文化“热”起来。

(四)提高红色文化宣传力度,让汕尾红色文化“火”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的场合多次强调,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赋能地方文化,让红色文化真正地“火”起来。

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宣传和传承,地方政府需加强资金投入,一来增强旧址工作人员的培训,让服务品质从量变到质变,有声有色有质量介绍宣传红色文化。二来是结合互联网技术、数字科技结合,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馆内搭建数字化屏幕,融合红色文化内容的特色互动展示区,另一方面加大线上宣传的力度,以视频号、公众号、b站等载体渗入到青年喜爱的app中,通过与青年互动可以有免费现在线下体验的机会。要想让红色文化“火”起来,需要多方联动,定期跟进成效,才能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凝结了地方最优秀的文化,不仅承载历史,更能给现在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承保护红色文化落在青年的肩上,有效结合青年所长,与互联网、数字科技相碰撞,用多维度、多元化、多视角传承好发展红色文化,发挥其时代价值,促进汕尾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柳柳.《关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效的调研报告——以厦门某高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22,8(17).73-76.

[2]李春红.《海陆丰红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才智. 2023(21).141-144.

[3]张迪、徐娇慧、林俊颖、李旖涵、王泽轩.《海陆丰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23,44(13).31-33.

[4]曾学清、汪珊.《新时代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湖南平江县红色文化调研报告》[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35(03).121-123.

王珏,女,汉族,籍贯江西,生于1991年8月13日,职称: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党团建工作。

基金项目(编号):2019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2019GZ009);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编号:教思政厅函【2022】4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