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的发现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韩仪菲

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

摘要

仔细研究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就会发现,部分知识点呈现出零碎状态,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基于以上学情,教师要研究结构化发现式教学理念并将其渗透于初中生物教学中,此举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助力大家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本文将围绕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结构化发现式教学的措施”展开详细论述和介绍,希望能给同行们教学带去一定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结构化;发现式教学;初中生物课程;应用措施与方法

正文


初中生物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很广,如生物、生态、进化、结构、功能等都属于生物学科探索的范围,由于知识点多且较为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陷入困境,无法快速完成消化和吸收。事实上,在初中生物教材内涉及的知识点往往并非完全孤立的,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能以隐线被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结构。如果教师能结合教材这一特点向学生提供引导,让大家展开发现式的探索学习,应该就能大幅提高大家的学习质量。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关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切忌盲目、随意,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当下年龄的知识水平能力,进一步设定大家“跳一跳”后可回答的题型。充分利用学生想要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对知识的渴求状态设定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在科学上已经解决的某个问题、将其作为未知问题向学生提出,以此作为学生探索的目标。在课上的提问应该具有针对性,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要确保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探索、实验活动的操作可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渠道,也可以直接将以上几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发现,确保学生将科学研究浸润于各类丰富的活动中,最终实现更尽快速的进步。如在围绕《植物细胞这一章节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能力、课标要求、教材核心内容等诸多方面设定如下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有怎样的共性特征吗?不同类型植物细胞在显微镜下有哪些细节不同?由于在学习知识点前,学生难以站在科学角度出发给出正确答案,所以大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被激发出来,以更认真投入的态度参与后续的讨论和研究。

二、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假设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相对薄弱,对问题的分析、目标的发现极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所以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点拨,引导大家结合现有知识储备,将问题分成若干个需要解决的疑点,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大胆可能猜想,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目标方向。如在围绕种子植物这一课展开教学时教师发现,在小组探讨关于到底该如何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个话题学生会提出一些大胆假设,一些学生会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但是被子植物表面有果皮,一些学生会说裸子植物没有花和果实两种器官,但是被子植物有。到底哪种方法的区分效率更高?在明确实验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后,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探究、投入发现。

三、设计与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点拨,让他们在小组内分别说一说关于实践的想法和意见、设定发现的计划,并且在确定计划后罗列出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选出变量,在此期间学生必须要手、脑、眼并用,积极参与探索才能解决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并且逐步产生新认知,做好理论的充分消化和吸收。教师应该结合大家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提供有利于发现的材料,比如说标本、模型、画图、视频等等,特别是对于有条件的情况,建议结合着第二课堂活动推进“发现”:学生要结合着现有教材和教师的点拨,通过个人当下能力展开深度的观察、阅读、讨论,实现自我新知识的快速发现,不断生成。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分组实验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步骤、规规矩矩地操作,对学生提高基本实操技能有帮助,但却会打击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展质疑、探究、创新的精神。为解决“到底该如何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已经被证实过是裸子或被子的一些植物材料,让大家做好各类植物外表面、花朵、果实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用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来验证一开始设定的猜测,保留更快速有效的区分方式。

四、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实验是初中生物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引导,让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操作,此举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强化科学观察、分析等多方能力,形成严谨、辩证式的思维态度。不论实验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由于学生在此期间都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所以在结束实验后教师还应该留出足够量的时间,让大家认真地分析此前失败的原因,成功实验的优势部分,让他们结合做实验的结果进行探讨和交流,从而得出实验的结论。另外,部分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显得分散,这时教师要引导众人将分散的知识点上升到规律、原理的程度,做好真正有效的发现。

五、练习和反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在此期间推荐教师要结合学生探索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表现、学习的成效设定一些课堂练习,特别是结合学生此前研究中存在的突出不足,必须多设计几道开放性的题目,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让他们形成结构化的认知体系,并对理论做好灵活应用,实现对知识的再理解。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持结构化理念向学生提供点拨,让大家在自主探索发现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有效掌握。本文围绕着基于结构化发现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措施展开了详细论述,如果在未来教师能贴合以上所说的五大角度作为切入点并做好进一步的设定和安排,应该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助力众人在更短时间内了解生物学科的价值与魅力,逐步爱上生物,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个人良好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世玲.初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数码设计(上)201908):237.

[2]李士杰.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初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0376-78.

[3]万树岩.议培养初中生的生物课探究能力[J].华夏教师,201836):13.

 

 

备注:红色且下划线的部分有问题,人教版教材并没有这一课内容,需要重新调整换课节,木本、草本植物,韧皮部木质部人教版教材均没有提到过。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