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策略
正文
新时期新任务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是实现民族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努力,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落实落地。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缺乏责任感的人,他们唯我独尊,对他人、社会与自然好漠不关心。如果这样下去,他们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担负起民族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一个青少年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积极的情感信念,没有责任担当意识,就不可能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提高认识
当前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空前的重视,从习近平主席召开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到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吹响了思政课建设的集结号,而初中是学生“拔节”的成长阶段,此时的初中生生理逐渐成熟,思维能力也发生了变化,初中生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继力量,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在道法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更是势在必行。
二、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依托课标
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初中道法课堂课教学应依托课程本身的特性,肩负起责任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责任感意识是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
三、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具体措施
(一)了解责任的概念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对社会负责的认识、情感、信念,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界定在如何在道法课堂中对学生开展“责任意识的培养”。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初中道法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意在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后继力量。
(二)关注学生的行为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现学生存在的责任意识不足的问题,及时纠正并提供帮助。初中道法课堂课教学应依托课程本身的特性,肩负起责任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责任感意识是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的创新思路和成功做法,同时也是我们教研活动的生长点,抓住它、把握它,并就势解决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讲授式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法、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究知识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悟其中的深刻道理,达到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良好的道德观
通过教育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使他们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有正确的判断和行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立,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明确教学内容,更好地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整个思想价值系统的培养构建,以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人生,选择合理的方向为目标,课堂上法治与道德内容的传授,这个目标需要紧扣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课本最大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另外,知识是学生的力量,要保证学生充分汲取课堂的养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权利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作为身担重任的道法教师们很清楚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在感受到付出的艰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收获的幸福,当然更深刻的感受就是自己肩上的责任是多么的重要。用我们自己的责任心去感染他们,用执着去感动他们,用信念去感召他们,这样我们就会收获属于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真正享受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
(六)加强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孩子任务、要求孩子承担家务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意识。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理解责任的概念,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3]。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们要以此次收获为契机,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21世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时期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1]马云光:《初中生责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浅谈》[j]
吉林课改2011年一期90页
[2]刘建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吉林2010年2期79页[3]王晓红:《有效进行家庭教育的路径浅谈》[j]吉林教育增刊副本2008年1期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