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小学学校体操发展策略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姜玉环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嘉定 201800)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学校体操的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调查与研究,对体教融合的改革方向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结论为:我国中小学学校体操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缺少刚性要求;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指导体系;场地器械限制。发展策略:建立学校体操教材体系;强化体操传统特色校人才体系;贯通双向流动的竞赛选拔机制。


关键词

体教融合;体操;发展策略

正文


1 前言

体操被称为“运动之父”,不仅对发展青少年儿童的平衡、柔韧、灵敏、协调等多种运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国外研究显示,即使在结束体操运动10年后,儿童的身体各项基础指标也能优于同龄儿童[],因此在诸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体操一直被列为在校学生的必学项目之一。

20204月,为了推动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和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基于当前学校体操的发展现状与困境,结合体教融合的改革方向与发展经验,为我国体育强国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法

对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的负责领导、部分体育局教育局领导、中小学校长、体教融合学校体操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二是中小学体育教师、高参小学校体操项目参与教师、体校教练、体操俱乐部负责人进行访谈。

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发放,最终问卷共发放113份,有效回收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92.92%,其中68份问卷来自城市学校教师,28份问卷来自县级学校教师,9份问卷来自乡镇学校教师,涉及省份共20

2.3 实地考察法

实地走访了山东省济南市、云南省、四川省、上海市、北京市部分学校少体校、各体操俱乐部,掌握各地学校体操开展的现状主要困境。

3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操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缺少刚性要求

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的,各地根据条件进行适宜安排,但由于体操缺少进一步的细化与刚性要求的相关文件,因此教师对标准的解读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在执行程度上缺乏深入。

调查显示70%的教师开展了体操教学,但基本是简单的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开展器械体操教学的学校仅占6.67%,而体操的独创性价值与功能其实更多地是在器械体操中,通过与器械的接触,从攀爬、倒置、翻转等动作中增强基础能力

3.2 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指导体系

体操内容广泛而丰富,需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阶段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式学习。自由的选择空间让教师在实际过程中难以对整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缺乏系统,没有发挥出体操在培养儿童身体素养方面真正的价值。

我国此前各机构发布的运动等级标准主要是为竞技体育服务,难以直接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实施,非体操专项毕业的体育教师们对此也没有相应的了解。在调查中,95%的教师表示希望有统一制定的教学内容指导体系或教材来帮助开展教学。体操的内容难度较大,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那么在安全因素的威胁下,体操在体育课堂上的教学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3.3 场地和器械的限制

场地和器械是发挥体操功能和价值的基本载体,但目前一方面学校的体操场地和器械配置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场地器械并不适宜开展班级常规课堂教学。结果显示,57%的学校没有体操教学的场地,场地不足在我国的许多学校,尤其是市区的部分老学校问题尤为严重,部分学校为了扩大场地面积早已拆除了体操固定器械,现有的器械也主要是在室外角落,而且为了美观也将地面做了硬化处理。

从器械的调查来看,各学校开展器械体操教学的首选内容是垫上、单杠、双杠和跳跃,开展轻器械体操教学的首选内容是跳绳和花球。

4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操的发展策略

4.1 建立学校体操教材体系

制定基于学校体育现实状况,以分学段、有重点进行衔接的教材内容体系和具体评定标准,是推动学校体操普及的基础性环节从体操的项目特点来讲,教学重点主要是低段儿童,在低段为身体运动能力打下基础,进入高段后体操以选项形式进行拔高。

以上海为例,小学的体育课程按照统一的教材进行授课,学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体操器械游戏在低段中占有较大比重,3-5年级开始单杠、垫上、跳跃、双杠等器械的简单动作教学,进入中学后球类成为主要教学内容,但器械体操也是中考的平时必考内容之一,学生也可将体操做为中考的专项考试。授课老师有校内教师,也有聘请的校外俱乐部教师、专业运动员等进行授课,从调查中显示,上海市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器械体操课均开展较好。

奔跑、跳跃、投掷、滚翻、攀爬、钻越、支撑、悬垂、旋转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运动技能[],因此,从体操项目来说,要将器械体操做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学习,按照动作发展的序列性,从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建立全国体操教学训练资源库,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发高质量、有创新的线上教学资源上传,形成目标与内容、线上与线下相衔接的配套教学资源

4.2 强化体操传统特色校人才体系

传统特色校的系统性建立既是保证运动项目以点带面、促进普及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是保证运动技术人才纵向持续培养的有力措施,体操传统特色校是中国式体教融合改革下学校体育领域内的主要抓手,也是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实施的着力点。

通过常规化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扶持建立传统特色校,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进行逐步全面提升,以传统特色校为切入口,贯通人才培养通道,促进俱乐部、体校和中小学采取不同形式的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定期组织有潜力的学生运动员在课余、周末和寒暑假等时间段进行集训,不断促进学生技术水平提高,实现区域内的梯队发展,同时为区域内的教师、教练员提供教学、训练、竞赛、裁判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形成“学校体操特色示范校-训练营-集训队-国家级训练营-U系列青少年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通道。

4.3 贯通双向流动的竞赛选拔机制

竞赛是推进体教融合的关键一环。学校体操要发挥全国体操等级比赛现有的竞赛体系优势,积极吸引学校为单位参与。通过设立分专业、分年龄比赛的方式,形成四级竞赛体系,让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内的学生均能参与其中,打破沟通的壁垒,实现青少年参赛对象的广泛性。

为不断提高竞赛的技术水平,在设立双选拔机制的基础上,要建立各年龄组国家训练营,推选每年在省级体操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参加国家集训,名额分至普通学校组和专业运动队组组别,不仅将入选集训做为对运动员的一种奖励方式,也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运动水平。完善体操传统示范校与体校或职业俱乐部运动员的流动机制,鼓励退役运动员、优秀教练员兼职学校体操教练。

5 结语

学校体育的直接目的并非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也不是成为竞技体育的蓄水池,而是服务于教育,而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的发源地主要是因为其作为青少年接触体育、感受体育最密切的场所,自然也就成为了涌现体育人才的源泉,竞技体育发展并非是学校体育的目的,而是其必然结果,学生运动员的第一身份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

 

参考文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