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生态文明;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正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需帮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理念。对此,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能够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融入,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能够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充足的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因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正确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相应的评价标准也不完善,致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相对随意,无法给学生带来有效的影响。另外,还有的教师对教材中的生态文明素材认知不足,没有进行合理应用。因此,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使生态文明教育得到充分渗透,教师需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其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为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就需要在备课环节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分析,挖掘其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素材,如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等,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等知识整合至教学内容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进而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愈发普遍,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VR技术为例,教师可在该技术的支持下生成模拟环境,将现实场景中的虚拟信息融入其中,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应用此类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带领学生在室内体验户外场景,并与虚拟对象进行实时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1]。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水循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进而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性,树立起节水、护水的生态文明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结合实际情况拓展教学资源
为使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得到充分体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与自身生活间的紧密关系。具体来说,在备课环节,教师不仅要从宏观的视角出发,还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以此帮助学生体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也不尽相同。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本地区有代表性的地表形态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介绍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探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此,通过分析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表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以重视,结合实际需求完善教学计划,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由此,本文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研究,基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实际情况拓展教学资源等教学策略,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效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J]. 教育艺术, 2023, (03): 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