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中政治;小组合作;教学;学习
正文
引言:小组合作模式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观之后,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搭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式学习。小组内部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自行安排分工,选择任务进度进行任务的解答和解决。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小组合作模式虽然有着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相对粗放的管理,小组合作有时候会沦为同学间闲聊甚至爆发矛盾冲突的场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合理进行教学组织安排,对小组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升级。
一、高中政治学科的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在政治教学当中主要是以任务探究为基本形态出现在课堂之中,学生需要根据政治学科教学进度,进行某些具体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文化生活的话题讨论,以完成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和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小组内的激烈讨论、资料收集,形成共同研究,彼此互助,同步分析的良好学习环境。
(一)常规学习任务
常规学习任务是当前政治学科教学当中小组合作最为常见的教学任务,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都是有着十分明确清晰的答案,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学科知识,调动解题手段等来完成任务题目。这类任务从属于政治学科当中的客观题目,例如法律法规的定义,对于某些违法犯罪问题的解读;或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出发,对某一个具体国家的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等,这类任务通常拥有标准答案,任务设置给定了学生以具体的学科知识为已知条件,同时给定了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学生在小组当中仅需要通过资料的收集和简单的内部讨论便能够相对青松地完成这部分学习任务。
(二)观念学习任务
相比于常规学习任务当中任务内容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答案解答,观念类学习任务更加强调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起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思维能力。因此任务设置通常没有具体的解读答案。这类学习任务更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内容,组织学生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盲点问题、其中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等精神等进行体会。例如教师会给出一个社会新闻、社会时事的场景,由学生对这个事件基于政治学习给出评论,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当中,这样的问题讨论没有设置标准答案,学生就必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解答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视角,再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不足,实现观念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二、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组内分工不够明确
小组学习讨论需要明确各个学生在组内的分工,通常组内学生都需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当中来,但是在进行内容整理和新知识学习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分工。高中阶段政治学习小组常见的组内岗位有汇报员、记录员、检查员等,但是在实际的小组讨论当中,这些岗位功能本身的职责不清,学生权威程度不够,无法做到尽职尽责,部分岗位由于长期处于空闲状态,导致学生在组内活动中相对懒散,无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动力。
(二)偶见负面冲突现象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年轻气盛时期,组内成员之间通常会因为意见不合或生活的昂中的小事爆发冲突。常见的组内冲突包括部分分工工作无法落实,导致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承担了本不该属于起承担的工作;在一些内容问题讨论当中未能建立求同存异的观念,导致出现观念冲突;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个性问题难以融入集体遭到组内其他同学排斥等。矛盾冲突问题对于组内和谐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阻碍了小组学习氛围的形成。
(三)学习讨论任务难以完成
部分教学小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负面情绪,部分学生发现未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并没有承担后果,因此出现了懒散、放松的心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于子任务之间关系的把握,导致部分任务设置不明确,学生无法对任务需求进行理解,导致难以完成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学习效率。
三、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效率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调整小组内部人数编制,形成公平公正的角色分工
高中阶段政治学科教学当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应当停留在形式层面,教师需要形成对于小组合作模式的重视,认识到合理编配、积极引导对于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具有关键性因素。首先,在进行小组内部编制方面,应适当控制人数,单个小组人数以三至六人为宜,尽量不超过六人,避免小组内部混乱矛盾冲突加剧。其次,在小组内部任选的确定方面,应当尝试将拥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之内,强调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特征,使拥有良好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通过分享学习经验,帮助后进学生。其三,应当对职能分工进行重新调配,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组内轮岗机制,由学生根据时间轮流担任不同岗位,同时在岗中,教师应当口头告诫学生岗位工作情况,对于不了解的工作内容,可以向上一任岗位同学进行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小组内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在学习任务当中进行讨论发言,其中观念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应当表达不同的观点,同时要给出解释,展开讨论,不能出现没有人发言或个别学生不发言的情况。
(二)通过干预协调解决内部矛盾
学生在小组间爆发的内部矛盾问题的根源在于小组环境中缺少教师的关注,教师失位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扩大,最终到不可调和。政治教师在小组内部管理当中需要强化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能力,通过协调、干预等内部管理手段,帮助学生化解矛盾,同时将矛盾扼杀于“摇篮”当中。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对组内环境进行观察,当察觉到组内讨论氛围不对时,必须参与到组内环境当中,采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针对存在的矛盾进行第一时间调和。
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出现的矛盾问题,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组内干预。常见的干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促进式干预,这种干预方式是一种基于现有情况的引领纾解式干预,在组内讨论陷入僵局,部分矛盾问题争锋不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建议、提供思路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避免学生的学习思维陷入到偏激当中;另一种是权威式干预,在促进式干预无法奏效或因其他生活琐事、性格不合等问题出现内部矛盾时,教师应当采用权威式干预。教师选取中立位置,对组内矛盾冲突产生过程、引发矛盾的关键点和制造矛盾的主要责任人进行分析,采用证据法,对制造矛盾、激化矛盾的学生进行批评,并指明其在组内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思想认知层面认识到错误,并在后续的学习当中积极进行问题改正。
(三)运用多能力任务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之间由于学习基础不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有所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眼光,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国际新闻,了解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情况,因此在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相关的问题或讨论任务中,他们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分析能力,可以运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参与讨论,更加客观真实地对具体的任务问题作出判断;也有部分学生对于文化生活很感兴趣,能够从中外文化发展历史的差异中,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对于各类文化现象如数家珍。因此在涉及到地域文化、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则能够更好地完成对于问题的解答。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从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出发,搭建一个多能力解决任务的小组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的优势,引导学生能够在小组当中发挥自身价值,成为某些较为困难的任务的小组讨论引领者,带领小组更好地解决难题任务,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引弟.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优化策略探析[J].家长,2021(26):76-77.
[2]沈边境.在故事中培养核心素养——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56.
[3]何为. 基于问题驱动和小组学习的化学整合教学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1.
[4]裴莉琪.通过大单元设计叩启实用类文本之门——以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J].新教育,2021(07):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