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初中思政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郭丽

银川市第十七中学 750004

摘要

在当今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育国家的未来栋梁至关重要。为了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思政教学必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相融合。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开展思政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意识,可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提升其国家意识和使命感。因此,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初中思政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文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初中,大力推进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稳定,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初中思政教学的融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初中思政教学的融合意义

首先,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初中思政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深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成就和宝贵财富,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1]

其次,这种融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共同体意识强调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弘扬大我精神。在初中思政教学中,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团体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懂得只有融入集体、奉献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能引导他们塑造正面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最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初中思政教学融合,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坚定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精髓、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珍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新时代公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初中思政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生还处于见识增长、精神成长的初级阶段,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充实初中生的精神世界。在民族团结教育视域下,爱我中华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还处于待萌发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给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其生根发芽[2]

维护国家安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土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获得一些精神感悟,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环节开展知识抢答游戏,帮助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在有趣味的师生互动游戏中,掌握相关内容。比如,在知识抢答游戏中,教师可以问学生我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大,我国有哪四大海域,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有多少个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这些问题能够考查学生对我国国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可基于此继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问学生:请你谈谈祖国的疆域,与大家交流分享祖国的疆域构成。这一互动环节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好,从而在内心生发对祖国的热爱情感。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深化学生对祖国疆域组成部分、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认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祖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从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结合本土资源,凝聚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家乡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在课堂上,将本土资源融入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带着兴趣思考、体悟,容易达成共情,课堂有氛围感,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教师展示外地游客来宁夏吃宁夏美食辣糊糊的视频,各地游客来宁夏旅行游玩、体验民族风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观看能够体会到游客的宁夏之行更好地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展示了相关材料后,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宁夏本地的文化特色,比如,学生会谈及到巍巍屹立的贺兰山,充满文化底蕴的西部影视城,历史悠久的水洞沟,沙坡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美景,享誉全国的特色美食滩羊肉、八宝茶、羊杂碎、枸杞、早茶等等。通过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依托合作学习,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合作学习与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政课程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更要注重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合理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浓郁的合作探究氛围中掌握知识。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可以包括以下几项:(1)让学生自主观看《开国大典》纪录片,并自主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些重要事件,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其在促进多民族国家团结发展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国旗、国徽的样子,并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分享关于它们的故事。(3)要求学生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们的生活面貌,说一说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哪里。(4)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说一说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教育建设的人物故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仰之情[3]

在这一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既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体会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又可以根据我国实际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在祖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融入故事资源,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通过故事教学法来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激发初中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思政教学中,教师更要借助故事资源来解决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而在思政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哪些民族团结共进的故事。教师要积极开发这样的故事资源,用这些故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佩维护了民族团结与安定的英雄人物,从而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一家亲这节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听《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鼓励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民族。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教师可以融入合适的故事资源,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故事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彝海结盟等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昭君、文成公主、刘伯承和小叶丹等历史人物是如何推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新时期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一家亲的各种真实故事,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中将相关故事分享出来。学生可以对这样真实的事例展开深入的讨论,分析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是一种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样有助于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结语:

综上所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初中思政教学融合,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新时代的美好篇章[5]

参考文献

1. 李郡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经验与启示——以大理州漾濞县平坡镇为例[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 29(1):5.

2. 高国富, 张舒满, 潘忠宇.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契合,互嵌与走向——基于宁夏吴忠市XX乡的经验研究[J]. 民族论坛, 2021(4):11.

3. 刘本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与培育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0(3):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