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模式构建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黄磊 吴朝彦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三类课程体系的协同是提升高校专创融合效果的关键,本文基于实证调查分析和总结了当前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三螺旋模式提供的理念与方法,结合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趋势,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联动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提升高校专创融合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三螺旋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数字化

正文


随着创新创业活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已经引起高度关注,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议题[1]。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具有积极贡献,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专业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成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前沿阵地。为实现上述目标,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高校应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相互嵌入、深度融合,既要关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不同层面知识与能力的影响,又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独立课程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这样才能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渗透到所有专业课程领域中[2]。基于此,本文首先关注当前我国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融合现状,再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具体的优化思路,最后为推动三种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方法

为系统掌握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融合具体情况,本研究从20236-20239月间,依托研究者可利用的高校资源,对重庆市4所地方本科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学生开展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内容涉及创新课程内容评价、创新课程教学效果认可度、创业课程内容评价、创业课程教学效果认可度、创新创业对专业教育的作用以及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的效果等几个维度,共由15个问项构成,每个问题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借助问卷星平台,共回收374份问卷,经过对填答有效性进行甄别,最终保留33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

2、调查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被访者对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等评价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总体上来看,学生对创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均值最高,对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均值低于创业课程,而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评价均值最低(各维度具体分值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各维度的评价中,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的评价均值并无太大差异。该结果表明,两个年级的被访者均对自己所在高校的创新课程体系不满意,且认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

 

1 被访者对各维度的评价均值

3、现存关键问题总结

1)忽视创新教育课程建设

从所调研的4所高校课程设置情况看,所有高校均能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32学时的创业类课程,但对于创新课程的设置则体现出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高校并未专门开设创新类课程,而是将创新作为创业课程的一个章节穿插其中,缺少关于创新管理的系统化内容。

2)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支撑不足

受到各高校创新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的影响,相关创新类课程还是以局部知识构建为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较为匮乏,也没有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设较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课程资源,更没有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持较为有限。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

通过对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关联度的问项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往往脱离专业课程,例如在被问及“创新创业对专业教育的作用”相关问题时,无论是大二还是大三的学生,对该维度评价均值都低于3.0分,这表明当前高校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时还存在不足,滞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实需求。

4)“专创融合”教学效果不佳

被访者在对“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的效果”维度进行评价时,评分均值也仅略高于3.0分,评分较低反映出目前各高校在“专创融合”方面未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背后的原因可能包括内容质量不高、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吸引力不强等,或是没有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导致学生对不同课程体系知识获取相互脱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思路设计

1、三螺旋模式理论的启示

三螺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而后有学者应用该模型来解读创新创业研究领域多方合作的复杂现象[3]。基于三螺旋模式,研究者认为知识社会中创新和创业所驱动的经济发展潜力来自于大学、企业和政府共同发挥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机理不在于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三种力量的相互交融、相互提升,类似于“三螺旋”向上攀升的轨迹[4]。随着三螺旋模型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大量应用,基于三种力量主体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协同作用在多个领域得到扩展和应用,其中部分学者借鉴三螺旋模式探索由政校企合力引发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三螺旋”教育融合路径[5],并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构建由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模式[6]。基于已有观点,本文认为依托三螺旋模式的思路和机理,探索性地对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整合,将有助于解决提升三者教学要素整合程度低的现存问题,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一环提供支撑。

2、数字化赋能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诸如社交媒体、物联网、慕课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多个领域的知识获取及分享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7]。同时,数字化产物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重视数字化赋能于传授知识和改变学习模式的机遇与挑战。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数字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赋能体现在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向知识协同者)、重塑教学体系(传统课堂转向智慧课堂)、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方式(提供慕课和微课等在线学习课程)以及优化实训环节和社会实践方式等[8]。基于已有观点可以看出,数字化发展不仅形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变革,也有助于将技术进步的理念和成果贯穿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而为高校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框架性工具。

三、“数字化赋能、三螺旋推进”的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构建

1、课程目标的优化与调整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在于三门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存在差距。因此,要打通三门课程体系的壁垒,对不同属性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进行优化与调整,找到对人才培养支撑作用的共同点是新模式构建的起点。根据三螺旋模式的观点,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当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在职业胜任力中挖掘创新思维的作用和体现创业精神与技能。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和工具偏重于知识传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螺旋模式的可行性;但在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上述融合模式有了更迫切的实际需求,体现为不同行业对特定岗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新零售、大数据和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渠道和沟通模式,这就为市场营销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数智营销、新零售管理和新媒体营销等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目标的改变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课程”,而是要以数字化为纽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2、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整合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得以深度融合需的载体,借鉴三螺旋的思维模式,三类课程体系的融合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课程体系的整合可以通过设置新课程来实现,例如重庆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营销数据挖掘》,既在课程中引入数字营销数据平台作为工具和手段,又通过对企业营销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资源整合创新、市场价值挖掘和新业务开辟等内容进行讲授和探讨,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创新创业认识。另一方面,课程体系应当对接产业实际需求,通过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实践平台,尤其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技术搭建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形成企业、高校和学生多方间知识共享的载体。

3、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发展

与普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同,专创融合需要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支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主动融入创新意识、方法以及讲透创业过程的规律和要求,以及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层级目标。因此,为了实现三螺旋模式所带来的融合效应,不仅需要围绕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也需要不同背景的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形成适合专创融合教育的知识系统。此外,帮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为教师团队购置数字化教学的工具,也能在三螺旋模式落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重庆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教学团队均参加了国际创业资格证培训,其中两名教师已获得国际创业高级教练资格证书,其余教师获得国际创业总计教练资格证书,不仅丰富了专创融合教师队伍的丰富性,也为推动专创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4、联动机制的构建与保障

以专创融合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成为高校开展研究的热点,三门课程从目标到体系,再到效果评估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真正推动三螺旋模式落地的重要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出台鼓励专创融合的制度保障措施,例如将专创融合课程设立为专项课题研究、开展专创融合典型案例评选、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指导等,并将这一系列措施系统化和制度化。从三螺旋模式的视角出发,三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取决于三门课程体系的联动机制,制度层面的保障能构建机制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各个专业、各门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与目标,达到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四、总结

三螺旋模式为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方法论工具,不仅持续关注三门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同与提升,也为破除三门课程的固有壁垒提供了创新思维和理念。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变革也能为三螺旋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实效赋能,因此积极主动地应用数字化工具和方法,依托三螺旋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专创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革新,将有助于实现具有创新创业品格的专业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01):53-56.

[2]赵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0,(06):83-88.

[3]余潇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5):111-115.

[4]周倩,胡志霞,石耀月.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反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06):54-60+126.

[5]罗昆,张廷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路径与实践——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103-108.

[6]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6):100-104.

[7]谢易,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185-188.

[8]鲍明旭.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31-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