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案例分析
正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地理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等方面。其中,地理实践力作为连接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当前地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失衡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常常陷入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怪圈,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和黑板,将大量的地理知识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们则忙于记忆和背诵这些知识点。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导致学生虽然在课堂上积累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但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时,却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的失衡,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它限制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资源限制瓶颈,实践机会与设施条件不足
资源限制瓶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显著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效果。实践机会和设施条件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面临着严重的资源限制。资金不足是制约实践机会和设施条件完善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设施的购买与维护。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如野外考察、地理实验等,这些活动都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场地限制也是影响学生实践机会的重要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校园面积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场地供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即便有资金购买先进的地理实践设备,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场地,这些设备也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三)评价体系滞后,实践成果与学业评价脱节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评价体系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滞后性已成为制约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一大障碍。传统的学业评价模式往往过分倚重笔试成绩,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地理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导致学生即使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难以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实践活动的成果往往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这些成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这些成果往往被忽视或低估,学生的努力和实践成果无法得到公正的体现,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他们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策略
(一)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克服资源限制,教师应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实践资源,丰富地理实践教学内容。以教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册《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例,为了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并克服资源限制,教师应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实践资源。利用学校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比如,如果学校附近有山川、湖泊或农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地球的自然景观,感受地球的壮丽与浩渺。通过实地测量、观察记录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形态、地貌及其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与科研机构、社区组织等合作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些机构通常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实践资源,可以为学校提供宝贵的支持。例如,可以邀请天文学专家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工作坊,与学生分享关于宇宙环境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现。此外,还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如夜间观星、天文摄影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宇宙的奥秘[1]。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搜集与“地球上的水”相关的真实案例,如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洪水灾害等,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水的循环、分布、利用及保护等实际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地球上的水”相关的地理项目,如“家乡水资源调查”、“校园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等,让学生自主组队、分工合作,进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地理实践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实践成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克服传统评价体系对实践成果评价的滞后性,构建一个多元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聚焦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还高度重视其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践成果应被正式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并赋予适当的权重。这意味着学生的实践活动、实验报告、地理调查、模型制作等成果,将作为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与笔试成绩共同形成学生的综合评价。这种调整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实践热情,同时也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成果。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时,应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3]。这包括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记录、评分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准确评价,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这种评价方式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力。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资源限制以及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通过整合实践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展望未来,应该持续探索和实践,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永鑫.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设计[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 (12): 69-71.
[2]段玉山, 姚泽阳. 高考地理实践力考查:挑战、导向与启示——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分析[J]. 基础教育课程, 2023, (Z1): 47-53.
[3]王太文. 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策略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14): 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