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模式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敏 范婧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273100

摘要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和学业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把微课融入心理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可以为他们的心灵提供慰藉,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品质,提升其个人的心理素养,从而推动他们身心发展。本文针对微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运用做了分析,期望能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微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正文


一、微课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优势分析

(一)微课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与传统授课模式有所区别。这种教学方法因其简短的时间和长度、丰富的教学环境、灵动的教学氛围及明确的学习目标,而广受师生喜爱,尤其适用于有针对性地处理学科的关键问题或难题,因此近年来,其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实际教学场景中。微课的特点如清晰的目标导向、高度的针对性等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微课,能满足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成长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有效运用微课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二)微课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利用信息化手段教授心理健康的课业内容,可使教师借助网络搜索工具寻找和小学心理相关的最新资讯;同时,也能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丰富授课内容的广度、深度。而微课的使用,则能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录制方式替代传统的大规模公开讲授模式,让每个主题知识都能被浓缩到一个小节里去,关注学生的需求,而不是时间限制,用5~10分钟的小短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深层次情感感受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将微课引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具有极大的实用性。

2.动态化教学过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微课借助网络科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辅资料,并成功地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黑板+粉笔”。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具有智能化特性,同时也能提供实时互动功能,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用他们的移动设备访问线上课堂,并在网上向教师提问或回答问题。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形成清晰有序的逻辑结构。此外,教师还采用演示法,以实现在线授课的动态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技能熟练度,并且也调动了他们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热情。

二、微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微课主题

为了有效把微课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师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并创建适合他们学习的微课内容。在开始微课授课前,小学心理咨询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挑选那些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题,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课堂环境。选择合适的微课主题时,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生活经验,全面掌握整体趋势,抓住具体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微课的效果更佳。

以微课为例,教师可通过设计“我的学习我选择”这个主题,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设计微课。鼓励学生为自己布置每日小任务,包括观看电视、使用计算机、阅读书籍及锻炼身体等,并将这些活动分配到特定时段内完成。对于语言、数学与外语的学习,他们应先自行预习和自修,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课堂内容。如在预习语文时,可从书写课本上的生字入手,确保发音准确无误,明确其含义,同时圈画包含新词汇的部分,并对未完全理解的地方做好笔记,如此一来,便能在教师授课时全神贯注于笔记部分的解释。基于教师积极心理学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掌控者、时间的管理者以及自我管理的领导者。教导他们用有效的方法开展独立学习,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忧虑。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心理健康的教导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知识体系,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探索能力。为了优化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要首先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组别,并让他们围绕微课的话题展开协同研究。同时,教师要调动他们高度参与的热情。此外,教师可以创建“小课堂”的形式,解释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概念,利用实事事件启发学生珍惜生命、尊敬他人,并在微课中鼓励他们共同思考问题,以此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终实现“人性至上”“全人发展”的目标。

(三)反观微课,促进小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提升

个体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遵循从直观感知到实际应用,再到深入反思和提升的普遍规律。基于这一认知模式,教师可在与小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后,再次观赏微课。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形式,无法有效帮助小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运用微课辅助教学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不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区别,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了解程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观看心理微课,并对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反馈做好记录,通过微课中教学的案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运用心理微课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构建科学和高效的心理学教育环境,并且能增加教师授课的灵活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果。此外,通过运用心理微课,可加强课堂交流,培育出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形成优秀的学风,进而推动他们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查癸森.基于微课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读与写(上,下旬),2021,018(12):19.

[2] 吴俏.“互联网+”视域下的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共享平台构建探析[J].新作文:教研,2021(01):1.

[3] 徐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J].新作文:教研,2021(04):293. 

[4] 孙秋萍.“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31):105-107.

[5] 王宇.小学心理健康学科与小学科的融合[J].中外交流,2021,028(04):980-9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