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耦合思政的路径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孙安琪 李硕

(青岛科技大学 中德工程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耦合思政是当前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应有之义,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的三对典型矛盾关系,即自我认知与职业能力、职业理想与社会环境、个人规划与实际行动之间的不平衡,基于现状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耦合思政的内在逻辑,以生涯规划为切口,实现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念双提升,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个人规划与社会发展相匹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

职业生涯;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正文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上升的失业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拥有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择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才能充分实现高质量就业,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003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改革,强调各类课程中纳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放在首位,提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明确就业目标,在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个人规划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理想[3]。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学生的职业理想融入到国家建设,让个人规划与社会发展相匹配,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激发家国情怀,服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课题。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三对典型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慢就业、难就业、高失业”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

(一)自我认知与职业能力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初期,需要正确、清晰自我认知,以支撑他们在生涯规划时根据自己的职业能力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职业能力涉及完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品格等[4]。自我认知与职业能力相匹配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然而,当前很多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职业能力存在两种不平衡,从而产生偏差,一是自我认知高于职业能力,形成好高骛远的心理现象,在职业规划中设定过高的目标,盲目乐观,在求职中极易受挫,对工作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二是自我认知低于职业能力,缺乏自信心,在职业规划时较谨慎,目标设定通常不会太高,导致个人价值发展受限。大学生自我认知产生偏差极易影响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求职表现,进而造成心理困境。

(二)职业理想与社会环境

职业理想即对未来职业的期许,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发展。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应顺应社会环境,在职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当前的社会环境需求,与时俱进。新时代大学生总体上思想信念坚定,价值观积极向上,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在职业选择时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盲目追求“高收入、高待遇”,追求“机关、政府、事业单位”等工作,导致部分地区供求失衡,造成大企业、大城市人满为患,而基层地区岗位空缺现象。大学生职业理想与社会环境相匹配既有利于学生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又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三)个人规划与实际行动

随着各大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深入发展,大部分学生已充分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基于职业理论知识设定职业目标,基本具有清晰的个人规划,但大多停留在思想阶段,付出实际行动的较少,是典型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学生大多存在“躺平”心理,不想、不愿更不肯付诸行动,对待个人发展更是持消极、逃避的应对态度。除此以外,随着“学历崇拜”现象日益严重,大学里逐渐兴起“考研、考博”风,部分学生自我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从众心理严重,为了逃避工作而选择“跟风考研”的学生居多,缺乏合理的个人规划。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耦合思政的内在逻辑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的启蒙课,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思政内容是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最新着力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提升,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相融合,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相结合,构建思政大格局,形成协同效应[5]

(一)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念双提升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当代青年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重要法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即指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与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建设中,实现学生自我认知培养与价值观念的双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相融合

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就业规划的种子,不同的职业理想决定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思政对学生职业理想的萌芽起到方向性作用,应鼓励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相融合,通过就业榜样分享、基层就业楷模等思政元素的引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责任心与使命感,根植家国情怀,把理想信念、爱国精神、责任担当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向青年学子传递职业理想的正确导向,鼓励学生站上“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大舞台,让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三)个人规划与社会发展相匹配

大学生个人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的个人规划与社会整体发展同心同向,发挥合力。当学生的个人规划与社会发展同向时,一方面,个人规划会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为学生个人规划的落地提供了外部条件与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将个人规划的“小坐标”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将“青春梦”与“国家梦”相结合,在践行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断校准个人规划,推动思政工作与就业工作共同进步。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耦合思政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要素,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耦合思政可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规划与实践。

(一)更新教学理念,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进一步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理念,从不同维度入手,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宏观层面上,明确“家国情怀”思政主线,结合“五史”教育、国内外局势、当前社会环境等,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职业观的理解,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深刻理解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强化担当意识[6]。中观层面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增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水平,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乐业、敬业的心态,以便从容应对职业生涯中的挑战。微观层面上,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唤醒学生生涯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彰显奉献精神,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构建

一是实现生涯规划全程化。基于教育的连续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学生大学阶段全过程,构建全程化生涯教育体系,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与发展任务实行分段式教育,大一年级为生涯唤醒期,通过“入学教育、生涯访谈、就业规划月”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增强学生自主规划意识,播种职业生涯的种子,带领学生初步进行职业探索;大二阶段为生涯探索期,通过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职业环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提升职业素养,进行初步的生涯选择;大三阶段为生涯尝试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在实践校准生涯规划,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大四阶段为生涯实践期,强化学生获取、筛选就业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创新创业,提供一对一帮扶指导、一站式就业服务。

二是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耦合思政强调实践的落地,提倡将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在把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开拓课外实践第二阵地,将生涯大赛、榜样访谈、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等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中,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实现生涯教育的意义。

(三)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形式革新

课程思政改革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与时俱进,主动占领网上教育主阵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将课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慕课、雨课堂等网上教学平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初步获得职业规划方法,并将“个人困惑”通过平台留言至老师。课中进行集中讲授环节,课堂上,有针对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通过“个性辅导”的方式,对有困惑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咨询服务, 定制个性化职业规划,推动生涯规划行动的落实,确保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学生全覆盖。混合式教学方式拓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与空间,贯穿生涯规划的全过程,强调全方位陪伴学生成长。

(四)调整教学评价,塑造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应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多元主体、多元方式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学生自评、朋辈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形成立体式评价格局,将评价作为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一环,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发展等纳入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注重评价形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试卷型考试,还可以通过生涯规划书、调研报告、答辩演讲、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就业知识的掌握、就业规划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不仅阻碍学生个人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建构职业理想,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融入课堂,不断拓宽教学内容体系,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价,助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3-04-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0304/t20030425_80062.html.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 437.html.

[4] 王嘉男,陈燃.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4):40-42.

[5] 邵頔.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思政的意义、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3, (04): 36-41.

[6] 赵玉瑜.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理论探索与路径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5):83-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