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夏真 张清海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摘要

在“双减”政策和2022年修订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非同小可。本文基于教育政策与标准的双重背景,分析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在数量、内容、维度、目标上的不足,从作业认知、作业价值、设计目的、作业内容探寻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案例提出政策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应对措施,旨在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作业设计的质量,为新时代的语文作业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正文


20217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强调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要求作业设计重质轻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在“双减”与新课标的双重推进下,语文作业设计迫切需要实施新一轮的改革优化,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理念。

“双减”背景下重构小学语文作业及设计,既利于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育背景与政策的要求,也提升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度、作业设计的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业的类型、比例、可选择性、生活化及社会性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性、创造性。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作业设计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问题:八花九裂,间见层出

作业设计问题之于具体情境中,之于教学认知中,反映于教学实践中。《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正如蝴蝶效应,小事可能引发大变化。教学情境中,明问题、定方向是“破茧成蝶”之首要。

(一)车载斗量,机械重复

作业数量过大如恒河沙数,内容千篇一律如复读机机械重复,如此问题是近年来热点话题。作业设计时常出现类似现象:把语文的“工具性”理解为“文字的书写”“书面语言的运用”;把语文的“开放性”理解为不同作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复与简单变式;把重“双基”界定为“无意义的抄写与默写”“全篇背诵”和“机械记忆文后习语或经典句子”等。如此“又臭又长”“呆板无趣”“忽视差异”的作业会给学生造成时间、精力和心理上的负担,形成思维惰性或固化、作业倦怠心理和个性化丧失。

(二)偏安一隅,纸上谈兵

语文作业设计应源于而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减负”精神,可适当减少书面形式的作业,而多数教师以完成学校教学计划和检查任务为目标,受固于教材及配套练习被动地布置作业,没有结合生活主动地思考与设计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作业。这违背了语文课程的理念,忽视实践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和思想性。没有足够的语文时间实践机会,小学时期孩子的天性也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通常表现为学生没有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眼界。学习者过于理性,缺乏感性的认识,也变相缺少了对语文学科感悟与体会的深层次理解。浮于表面而未深入核心。再者,过多的纸质作业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书本知识,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孤立作战,各自为政

2022年版课程标准重视内容整合,按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设置学习任务群。很多教师设计作业时,常忽视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将语文置于“绝缘”环境下,未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度、跨学科的横向联系以及热点问题的思辨性,这种“语文就是语文,作业中也只有语文知识”观念必然导致语文知识性作业简单重复与叠加、作业类型单调乏味和作业形式呆板无趣等现象。于学生而言,单一化、绝缘性、无趣味的作业只会造成累赘和短视。

(四)窒碍难行,背离初心

作业设计时,很多教师本着“趣味性”“生活化”的原则,但对作业程序、难度认知不全面。如教学《竹节人》后,有的教师设计了“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制作竹节人”的作业,而学生完成时需借助竹子、线绳、电钻等工具,这难免让学生束手无策,甚至苦不堪言;第二天上课,教师若不检查、不分享作业“制作竹节人”的完成过程和结果。此类作业违背了“趣味性”“生活化”“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初心,违背了“有布置必检查”的要求,使学生失去课业的内外驱力。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问题:究本溯源,回归本位

由表及里探究作业设计问题本原是客观必要的,是寻求对策的重要环节,正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一)失枝脱节:不明政策目标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业负担,尤其反映在作业上。有些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敏锐度不够,按照惯性思维设计和布置作业。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接受既符合“双减”政策的精神,也反映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实际上,有些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凭借个人的主观看法设计目标不当、重点不明、脱离学生实际的作业。比如课文《竹节人》有3个阅读任务,老师们往往注重“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忽略“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三个任务体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忽略“任务三”名义上为了减负,实际上错失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的培养。

(二)等量齐观:弱化作业价值

教师倾向于布置较多甚至超量的作业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比较盲目地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通过大量练习和反复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掌握”。此外,教师大行“抄写、默写等作业”之道,为作业评价制定一套公式化的批改方式,以适应其快节奏的教学。如此,教师忽视了学生中心观和建构观,弱化了作业的生成生、固化了学生的思想模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部分教师转而布置大量难度较高的练习,意图快速促进学生心智的开发,并将学习与功利相挂钩。如此“揠苗助长”的作风不免“过满则亏”。随着如今形式的变化,学生之间“内卷”情况严重,学生、家庭、教师、学校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恶循环。

(三)急攻近利:服务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抗仍然存在。学业评价体系决定了以书面形式的呈现作业和结果,实质是更多地服务于应试教育,教师设计的作业通常紧密围绕考试内容,注重书本知识和应试技巧。由此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隔绝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而实践学习是一个时间跨度极大的任务,部分地区没有条件开展过多实践活动,无法完成场地、设施、经费等硬性条件。不仅如此,大部分教师缺乏经验,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活动发挥其最大价值。实际上,许多教育家倡导在实践中创新,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四)捭阖不调:固化纵横度数

知识储备、学科经历、生活阅历和教学视野等诸多因素限定了作业设计的开放与闭合,增加了跨学科类型作业设计的难度系数。许多教师思维固化、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学科融合作业的认识;在质与量上,许多师生更关注作业的量而非质,变通知识的纵横关系,缺乏跨学科、跨时空的作业探索精神;语文学科考试的评价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科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缺乏对学生广度和深度的思维与实践的训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作业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主观性和情境性,重视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建构性,这说明语文作业要体现开放性、纵横性。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顺时施宜,应权通变

明代思想家洪应明说过,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问题的解决才是探寻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

(一)优化作业结构,注重作业质量

“意见”指出:“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语文作业结构要体现渐进性、层次性、知识性、生活化等特点。教师需加强专业培训,注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将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思考性作业取代没必要的重复性作业,在减少数量的同时从各方面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如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作业设计的关键点在于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可设计作业“是谁的做法导致了巨人的变化?”作为课后的思考题,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不应过于强调巨人的态度,引导学生从“仅仅是巨人吗?”的突破点出发来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并鼓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作业质量方面,制定个性化作业设计。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应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新作业形式,注重能力发展

“意见”指出:“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教师应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把创新型作业和能力发展放在首位,寓学于乐,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实践的机会。作业的设计应扩大社会实践学习的比重,达到扩展学生思维,丰富作业内容的目标,增强自主性。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中,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爬山虎的外形、颜色、特性等生物学知识对爬山虎进行细致的了解,并且配套观察学校中有哪些和爬山虎相似的植物,让学生观察有攀援茎特性的植物,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学校也应加强对硬件设施的经费支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确保学生有一定数量的实践经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三)打破内容壁垒,融合分科知识

“意见”指出:“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增强趣味性和实践性。如在教学《琥珀》中,可以设计关于“琥珀”的调查研究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询问科学老师、上网查阅等方式理解“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琥珀里还会有什么东西”等问题并展开讨论,将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需要将融合作业与考试配套,呈现在日常测试中。教师要提前了解融合学科的相关内容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出最适宜的融合性作业。学科融合作业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由简到难,让学生对待融合性作业的态度从习惯到突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

(四)紧抓课文目标,配套课堂教学

“意见”指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教师应紧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前尝试作业,判断是否易操作、有可行性,并能清晰地、明确地表述作业要求。以《竹节人》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如:“奇妙玩具博物馆”最近正在收集民间传统手工玩具,要求为“竹节人”这个玩具设计一张介绍小卡片,在课堂上进行玩具“材料”“步骤”“玩法”等内容的查找,以此配套设计课后作业:上网搜索还有哪些传统手工小玩具,制作一张介绍小卡片。这样,学生不仅提升了网络搜索资源的能力,也能增强对制作指南的写作逻辑的认识。在布置小卡片的作业时,教师需仔细说明小卡片的设计要求,精确到每个版块、细节。对于“制作竹节人”这种难度相对较大的作业,教师可以设计成个性化选做作业;或是延长作业提交期限,给予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时间。

四、结语

习近平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作业是课堂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双减”政策如今正有序展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结合新课标背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符合新素养新理念,也需要从各方面高质量地进行展开,合理减轻作业量,为学生实践和心理的发展创造空间。总而言之,教师应做到开放思想,融会贯通,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方案,以学生为本位,以实践创新为手段,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朱国忠.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样态[J].教学与管理,2022(20):5-9.

[4]卢雪,谢继红.“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4):52-57.

[5]田铮.“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路径[J].林区教学,2023(03):108-112.

作者简介:

(1)夏真(2003.01-),女,江苏无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2)张清海(1969-),男,安徽肥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