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现实问题与提升路径
摘要
关键词
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困境;路径
正文
青少年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主干力量,是我国的未来,然而,“低头族”、近视眼、肥胖、体质逐年下降等问题令人担忧。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思想引领,秉承“以体育人,健康第一”的理念,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强化和完善“健康第一,多维健康”理念,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使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实问题
1.1学校体育发展目标难以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
从七次全国性调查数据统计显示:青少年体质健康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近年来青少年近视、肥胖、超重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担忧[1]。2023年10月15日起全国禁止补课,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现象略有减少,家长因孩子沉迷游戏、短视频、学习内驱力不大而焦虑,与孩子产生激烈冲突并未减少,重文化轻体育,被动的应付考试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和家长的体育锻炼认同和主动参与不明显。
1.2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
有关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开足率不到20%,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率高达60%,有70% 以上的学生不去参加户外体育锻炼[2],课下在没有老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很少自主参加体育锻炼,截止2021年9月,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体育活动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自行选择,对“体教融合”的开展虽有积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的身体健康促进也是冰山一角。反映了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滞后性、结构不完善问题。
1.3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
1986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从那时起“体教结合”提出并实施到现在,形成国家、省市和各级体校为主的三级训练网络体系、“集中生活、集中训练、集中学习”的三集中管理模式,呈现出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3]。北京奥运会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不断积极推动“体教结合”,但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学训矛盾”、竞技体育人才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及竞技体育人才断层等问题仍存在。教育和体育两个独立系统,双方职能没有相互制约因素,未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导致各自为政,两者的竞赛体系、训练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未真正融合,体教融合实施起来较为困难[4]。
1.4优秀体育人才就业并不乐观
中国每年平均约有12500名退役运动员进入再就业市场,按平均25%的淘汰率算,在重要赛事年,大约有40%的运动员退役,有80%退役运动员在社会中面临失业、找不到工作[5]。事实证明,体育人才如果没有实用的职业技能,运动员很难跳出自己的专业,适应其他行业激烈的社会竞争。优秀体育人才没有好的归途,好的人才很难选择这项运动项目,形成不了良好的正循环。
2 “体教融合”视域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路径
2.1强化体育价值观的现实体现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文化宣传,鼓励影视剧的体育励志故事的创作于推广,如:《热辣滚烫》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样例,通过一年四季的不懈努力,减掉100多斤的女主角贾玲,让我们体验到酣畅淋漓减肥的整个过程;《夺冠》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改编自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和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另外,包括体育明星成长历程、育儿教育等,倡导“运动是良药”“运动是疫苗”“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快乐一辈子”的主动健康观,改变社会、家长对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创造体育健康发展空间。
2.2动员社会各界促进“体教融合”
“体教融合”需要体育与教育部门在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破除“体教”壁垒,积极互动、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体教融合”长效发展。首先,构建教育和体育部门沟通机制,以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体育资源共享;其次,从学校、家庭、社区中构建全面的健康促进机制,形成闭合环路,动员全员参与、多元联动的社会氛围与政策保障机制[6];第三,对高水平运动队给予充足支持,对运动员注册、参赛资格等方面共同认证,分级、分类、分区域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构建两者融合的机制渠道[7]。
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根基,是塑造和培养学生运动员在学业、健康、公平精神“体脑平衡”的重要载体[8]。学生在校时间最长,落实各项政策最有效,学校应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战略基地,根据不同阶段,培养不同层次体育活动形式;引进社会参与“体教融合”,严格落实学校体育的各类标准,为青少年体育培养提供必要力量,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青少年体育教育体制的健康发展。
家庭作为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培养的第一场所,学校和教师还要积极与家长做好沟通,家长确保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定量的体育活动,组织或参与多种体育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体育生活,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氛围向着体育健康的方向转变。
2.3促进“一体化”统筹机制与“参与”“体验”过程并举
在体教融合战略背景下,消除各阶段学校体、教各部门之间的体制和思想壁垒 [9],树立合作共融理念。一方面,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推进体育课程小学、初中、高中项目普及与衔接的一体化教程,内容由简到繁、由趣味到专业,逐渐分项、分类、分层,以学生身心特点为中心,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另一方面,竞赛上,体、教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教、体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减少重复注册程序等问题。
2.4保障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和完善体育教育的空间条件
学校作为体育教学主体,应充分落实其主体责任,保证体育课足时足量开展。学校应全面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中规定的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 [10],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我国储备高质量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奠定基础。在空间上,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锻炼场地器材提供保障,真正实现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3 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国家发展之未来,在体教融合视域下,审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现实问题,为我国体教融合进一步发展提出发展的路径,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曙光,李德芹,王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12):105-111.
[2]马德浩,季浏.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9(3):3-12.
[3]刘宇佳.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6):621-625.
[4]布特,段红艳,诺日布斯仁.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从资源耦合向制度耦合创新发展[J].2021,44(9):33-44.
[5]翟丰,张艳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 (10):54-56.
[6]杨国庆,刘宇佳.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6):621-625.
[7]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 : 1-6.
[8]纪成龙,杨国庆.文化治理与政策实践:竞技运动项目组织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19-25.
[9]李国华,卞辉,李艳茹.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5):633-640.
[10]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2018版) 》发布[EB/OL].(2018 -09-25)[2020-09-23]http://chuzhong.eol.cn/news/201809/t20180925_1626508_1.shtml.
项目来源:河北省体育局体育科技研究项目(编号:2024QS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