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德育与美育融合途径分析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侯心玉

(肥城市桃花源小学山东肥城271600)

摘要

随着新课改教学目标的不断普及与落实,我国教育改革也逐步发展,教学环境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的教育部分。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德育与美育进行有效融合,促进双项并行,保证小学美术教育质量,使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德育教育。小学美术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创新意识、鉴赏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和德育教学素材,助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关键词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与美育融合;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正文


引言: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标准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美术学科和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产生感悟,对文化特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无形中提高美术学科教学质量,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两部分进行有效融合,促进两者相辅相成,加深两者之间的联系,双向齐驱,对提升美术学科教学质量和小学德育教育效果有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

一、德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

探寻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从教学目标入手,德育和美育都是在精神层面对学生加以影响和引导,促进学生在学习实际案例或是经典艺术作品过程中,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从而达成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双重教育目标。而从教育功能角度来看,德育是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对学生自身行为举止和思想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促使学生在其框架下自由发展,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在养成良好品质的同时,保留个人特色和独立自我人格;美育则是教师通过讲授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景,对学生产生艺术熏陶,从而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如最常见的美育教学手段:绘画创作主题活动、美术艺术鉴赏、经典作品赏析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他人优秀创作思维和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通过临摹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美术综合水平。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和德育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两者教学目标有一定重合,但教师在实际开展德育与美育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两者应用的教学方法。美育是以经典作品引发学生探讨热情,促进学生逐步深入分析学习,而德育则是通过与其他内容绑定,渗透式对学生产生思想引导,加强学生积极正确观念,潜移默化是影响学生形成自觉性规则意识,对自我行为和品质进行约束。所以,教师可通过开展美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德育引导,在课堂活动主题的升华和总结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

二、德育与美育融合教育途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促进德育美育融合

教师想要使得小学德育与美育融合,并有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教育素材进行充分挖掘,以教材为本,选择在美育教学背后蕴含着德育教育内容的教学部分,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生活规则意识、思想品德教育等都属于德育教育范围。教师要对美术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围绕重点知识点提炼德育内容,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出德育与美育融合教学的优势。

在学习“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知识点时,教师可通过增加教材和生活中一些颜色跳跃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不同色彩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它们之间奇妙的融合。例如,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解我国国旗——五星红旗的绘画方式,让学生感受红国旗底色——红色带给人蓬勃的力量,国旗上的五颗星星带给人指明方向的心安感受,既能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又能通过此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拓展教学范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融合教育,首先需要保证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才能在此基础上加深课程活动的主题和思想,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偏好,对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拓展课程教育涉及范围。

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考虑其审美鉴赏能力处于基础发展阶段、动手能力较弱等特点,为学生设定基础生活化主题,开展绘画活动,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绘画积极性上,如“画一画你眼中的秋天”、“画一画你最爱的小动物朋友”等。教师可通过以绘画主题为户外环境的课程活动,教育学生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通过绘画主题为动物或朋友的课程活动,教育学生与自己的朋友相处时,要做到尊重对方、和谐共处、关怀友爱。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在其审美能力和个人思想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性表达和绘画技巧,增加一些关于经典绘画作品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包容和多元。

(三)多样教学方式,开展德育渗透美育

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阶段的德育与美育融合教育,需要考虑到现阶段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个人思想没有完整形成的基础特点,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文字等基础表述,应结合具体的图片或是更加生动形象的视频形式,使得教学方法和教育素材更加有趣多元,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真正理解课堂内容和经典作品的核心思想,将抽象美育转化为具象榜样引导,既符合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又有益于德育渗透教育的有效开展。

教师可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民族服饰这一知识点时,运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播放多个民族的经典服饰,如男性头戴白色帽子的回族、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的高山族、身着繁琐复杂的银饰品的苗族等,通过对民族服饰中颜色的多样和美学分析,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我国民族发展历史和民族的多样性,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促进美育与德育的双项开展。

(四)增设主题活动,感恩教育融合美育

教师可通过结合我国传统节日背景,从学生了解较多的纯洁、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课堂话题引入,鼓励学生自由探讨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创作自己印象中的中国节日画作。以传统节日为课程活动主题和德育教育切入点,组织学生参与课后实践,打造节日民俗教学板块,加强美育教学过程中的感恩教育。

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在父亲节或母亲节的时候,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与家长进行角色互换游戏,让学生感受在一天的时间里,母亲或父亲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在绘画“我心中的妈妈形象”时,勾起学生的回忆,回顾妈妈对自己的帮助和付出,触发学生的感恩情绪,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孝道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提高自我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结束语:在本文中,对德育教育目标和美育教学根本进行探寻,思考德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明确德育与美育之间可共同进行和开展教学工作的根本,在于教学目标与教育功能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两者应用的教学方法却有所不同,开展美育更多的是通过经典作品的鉴赏和分析,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创作意识和实践,而德育多是采用渗透式引导或是主题升华环节,让学生在思想的引导下,制定自我约束的范围和框架。所以,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侧重点应放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和经典作品涉及范围的扩大,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不同类型的作品,才能有益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创作意识形成;在开展德育时,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想法的引导,树立榜样,让学生向他人学习,逐步提升自我,完善自身。两者都提出应重视学生本身,贯彻以生为本教学思想,推动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英. 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合德育与美育的实践探讨[J]. 教育界,2022,(30):98-100.

[2]赵晓琴. 小学教学工作中的美育融合与德育提升[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三亚论坛论文集(一)[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162-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