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江磊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磊 邮编:300000

摘要

技术变革是形塑教育样态的重要因素,整合技术进行教学是教师的必备能力[1]。本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数字时代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具体内涵,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出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TDCM)。TDCM包含数字伦理和安全、数字化参与、促进学生数字胜任力、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评价、数字化学习过程管理七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伦理面、发展面和教学面的教师数字胜任力三维结构


关键词

数字胜任力 模型建构 扎根理论

正文


一、研究缘起

本世纪伊始数字技术迅速发展,近年来新一代数字技术如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更是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交流和学习方式。2020年欧盟颁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连接学校,赋能学生》。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整合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数字胜任力成为教师的关键能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多样的教学形式,混合式教学、个性化自主学习、智能化作业批改等新样态层出不穷,拓宽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可能。同时,数字技术的使用让教师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精准把握教学动态,基于证据改进教学并做出决策。由此,数字技术不仅为教师创设了丰富的教学路径,还为教师提供教学“导航”。数字胜任力帮助教师应对教学新情境,赋能教师创新教学。

2006年,欧盟颁布了第一版关键胜任力框架,其中数字胜任力是关键胜任力之一且有助于其他胜任力,如终身学习胜任力等的培养。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则通过教学中数字技术的使用影响学生数字胜任力的发展[2],学生不是学习使用数字技术,而是用数字技术来学习生活。了解和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有助于提高公民素养,帮助学生健康、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生活。

构建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了解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情况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

二、 研究设计

国际上一般采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和利益相关方审查修订的方式来构建数字胜任力框[3]。基于此,本研究以六份数字胜任力框架文本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的资料为对象进行质性分析。框架文本提供了专家意见,针对教师的访谈资料则提供了本土化数字胜任力元素,两类资料相互佐证,互为补充,采用探索性研究技术来挖掘教师数字胜任力的不同维度以构建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

(一) 访谈对象

      本研究于2022年11月至12月对初、高中教师、教研员、教育信息化企业中的学科教研员和教研老师进行访谈。访谈教师所在学校的每间教学用教室均配备了现代化的数字装备,如无线/有线网络、台式计算机、教师平板、学生移动设备、投影仪、电子白板、音箱等,并且教师都能够对这些设备进行常态化使用。访谈对象通过专家介绍以滚雪球的方式进行联系,这保证了受访者对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有一定的认识,从而确保访谈资料的质量。

(二) 数据收集和处理

本文的数据有两类来源,一是数字胜任力框架文本,二是通过访谈获得的一手资料。研究选取的六份框架文本都与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或信息技术标准直接相关。研究者在进行扎根理论提取概念和范畴之前,通读了所有六份框架资料,整理出184条文本资料和访谈内容作扎根理论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有哪些维度,进而由具体维度对数字胜任力模型进行理论构建。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框架文本和访谈资料进行逐步编码,立足资料挖掘数字胜任力的不同维度。研究中沿用科宾(Corbin)和斯特劳斯(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编码过程,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分类和编码来提炼概念并进行理论构建。

(四)研究过程

首先,研究者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问题编制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重点了解教师和教研人员对教师数字胜任力的认识和看法,访谈提纲如表1。在正式访谈开始前,研究者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研究遵循的实验伦理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录音。访谈时,研究者一方面参考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依次询问,另一方面也根据采访时受访者的答题情况灵活地做出调整。本研究中的访谈均为面谈或网络访谈(微信语音通话)并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访谈时长在30~60分钟。在对语音和转录文本作校验后,将访谈记录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以此文本材料作为运用扎根理论探索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原始数据。

1 教师访谈提纲

序号

问题

1

您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是否使用数字技术和设备?您会使用哪些数字设备和功能?

2

您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是如何使用这些数字技术和设备?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和工作来谈一谈吗?

3

数字应用技术和数字设备给您的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4

您如何理解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应包含哪些内容?

5

您在自己的教学和工作中是否会遇到与数字技术相关问题?能具体描述吗?

6

您认为该如何去克服这些数字困境?

 

三、数据编码和分析

运用扎根理论对框架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

(一)开放性编码提炼概念和范畴

本研究主要围绕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构成维度这个核心问题展开,主要目的是对收集到的框架文本资料进行有效的分类、比较和归纳,进而提取出概念和范畴。根据开放性编码的要求,本研究从框架文本资料入手进行开放式编码,访谈材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编码和田野调查同时进行。根据对资料的解读、判断和删减,从中整理出184条原始记录进行概念化处理。通过对原始语句、概念和副范畴进行持续比较、整合和筛选,参考不同概念出现的频次并讨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了涵盖框架文本资料的82个概念和24个副范畴。

(二)主轴编码确立主范畴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对副范畴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出主范畴的过程。在主轴编码阶段,研究者关注的是概念间的共性和相互关系,保持理论敏感性以识别不同类属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借助备忘录,对概念和范畴做进一步分析,调整文本资料的阅读顺序并仔细检查是否有新的概念出现,保证每个范畴的严谨性以及不同范畴之间的互斥性。在主轴编码后,我们将24个副范畴进一步提炼为7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

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主范畴

副范畴

范畴内含

数字安全与伦理

设备和网络安全

保护数字软硬件和数字内容,了解网络风险和安全措施,共享信息并管理信息访问权限。

数字身份

管理数字身份,了解数字版权和许可,保护个人和学生数据,尊重他人隐私。

数字伦理道德

注意网络礼仪,预防网络欺凌,针对数字欺凌在课堂展开教育工作。

数字健康

避免使用数字技术给身心健康带来的风险,保护学生健康,了解数字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数字化参与

数字化沟通

利用数字通信渠道,与学生、家长、同事及其他有关各方就信息、资源等进行互通互动。

数字化协作

建立数字技术增强学习能力的愿景,借助数字技术与同事、同行和专家团队协作。

数字问题解决

解决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数字能力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数字化专业发展

借助网络构建学习共同体,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持续化专业发展。

反思数字化实践

评估数字教材和资源,反思并不断创新数字化工作方法。

赋能学生

数字技能和素养

支持学生探索、使用数字技术,掌握搜索、管理等技能,批判性评估信息及其来源,解决技术问题并将技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

交流协作

引导学生发展数字身份,使用数字技术支持学生在线协作并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参与。

安全使用

帮助学生发展数字判断力,培育学生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管理数字风险,进行安全合法实践。

数字化资源

搜索选择

明确信息和资源需求,搜索资源并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资源。

分析评估

分析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评估资源和工具能否支持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整合创建

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整合并创建能有效支撑教学的数字资源。

管理共享

管理并分享数字信息、数据和内容,保护隐私并注意版权问题。

数字化教学

教学技能

掌握数字软硬件的操作,采用学科软件包,使用数字软件和资源支持教学。

教学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知识经验设计数字化教学,确定数字资源和软件的使用。

教学交互

使用数字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实现师生共享协作,促进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教学创新

反思数字化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数字化学习过程管理

个性化管理

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满足个性化技术和学习需求。

包容性管理

让学生平等获得数字设备、资源和机会,确保人人参与学习。

反思调节管理

使用数字技术记录学习情况,让学生能够计划、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实现自主学习。

协作管理

培育协作环境,使用技术促进学生协作,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交互。

数字化评价

数字化评价方案

创建评价方案,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采用档案袋、反思工具和同伴评价等方法。

数字化评价证据

利用技术手段持续收集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创建评价量表,评估学生理解。

数字化反馈

基于评价数据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家长及利益攸关方沟通,以利于决策。

计划和调整

根据学生过程信息指导教学和进度并调整教学策略。

 

(三)选择式编码对主范畴进行界定

选择式编码主要是针对主范畴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梳理出一条“故事线”,理清核心范畴和次要范畴,最大程度囊括和解释数据资料,形成与主题相关的理论框架。

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及系统分析,本文确立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是选择式编码的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形成了七个主范畴,依次是:数字伦理和安全、数字化参与、赋能学生、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评价、数字化学习过程管理。由此,可进一步形成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Teachers’ Digital Competence Model, TDCM),如图1所示。

 

1  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TDCM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当收集新数据不再能产生新的理论见解,也不再能揭示核心理论类属新的属性时,类属就饱和了”[4]本研究利用六份框架文本和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在收集访谈资料的同时对框架文本资料进行比较、分类和编码,不断抽提出概念。为保证扎根理论的科学性,本研究以访谈文本中是否有新概念、类属出现来判断数字胜任力模型的理论饱和度。研究者首先访谈里12位教师或教研员,访谈资料经过编码得到56个概念,分布于七个范畴,并且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出现,初步可以判定理论已经饱和。此时,研究者返回田野,继续收集数据,对6位受访者进行了访谈。编码结果再次表明,访谈资料概念维度饱和。进一步构建出教师数字胜任力的三维假设模型,如图2。

 

2 教师数字胜任力三维结构图

模型中的伦理面对应数字伦理和安全维度;教学面指的是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评价、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学习过程管理四个维度;发展面强调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和促进学生数字胜任力发展。

 

四、模型阐述

数字技术的使用必须要合乎伦理和道德要求[5],数字伦理和安全是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师首先要确保数字设备和数字内容的安全和健康使用;其次,教师要管理自身的数字身份、保护个人和学生隐私,并意识到该数字身份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最后,教师要发展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作用,注意网络礼仪和伦理,保护学生免受数字欺凌,在课堂上主动进行预防性教学干预。

数字化参与指的是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一方面,数字技术帮助教师与利益攸关方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沟通;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参与并构建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专业能力,反思数字化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实践来专门或附带教授参与数字实践的知识和规则,那么学生将从何处获取类似的经验呢?因此,考虑到教师的数字身份和所具备的教学影响力,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促进学生数字胜任力发展(赋能学生)是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容之一。教师需要创设数字化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设计在线任务,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在虚拟空间中交流协作,借此帮助学生发展数字身份和数字伦理道德,遵守网络礼仪。

数字化资源要求教师从使用传统的物理实体化教学资源迈向使用数字虚拟化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实体的资源不再适合于教学。数字化的优势之一就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选择,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资源,或者是对资源视频音频进行剪辑”)。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中的资源需求,然后借助搜索工具在网络上或者专业社区中进行资源搜索。继而评估获得的数字资源是否匹配教学需求,如果不完全匹配则要修改调整和再创作,完成之后需进行发布和分享。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数字版权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重心在课堂,数字化教学是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必备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了解不同数字技术软硬件的功能,熟练操作并主动将技术融入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水平并考虑技术的适用性来设计教学,创新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字化反馈数据和具体情境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机智灵活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字化评价一方面指评价方式数字化即借助数字技术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指评价数据数字化即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管理和使用评价的内容和证据。这要求教师创建评价方案,使用数字技术并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制定评价量规,基于证据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运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并与学生家长就结果数据进行交流沟通。

数字化学习过程管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追踪,学生能有效回顾、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这可以促进元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一方面需要设计数字化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工具交流协作解决问题并达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技术能力和需求,创造个性化、包容性的数字学习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卷入学习。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教师访谈资料和国际上已有的框架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编码,构建了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TDCM)。该模型包含数字伦理和安全、数字化参与、促进学生数字胜任力发展、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过程管理、数字化评价七个维度。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TDCM)七个维度可以进一步归纳出伦理面、教学面和发展面三维结构。伦理面是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基础,教学面是主体,发展面强调教师和学生数字胜任力的不断提升以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变化。

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教师数字化实践样态变迁,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很难清晰地呈现一个跨越时空情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本研究力图综合已有的数字胜任力框架构建一个统一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但由于每份框架文本有其数据来源或历史沿革,因此框架文本的相容性和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研究构建的模型。然而,并没有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评估各数字胜任力框架的“基因”。未来研究者可以开发相应的数字胜任力框架评估工具和方法,对已有数字胜任力框架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导新框架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范建丽, 张新平.大数据+智能时代的教师数智胜任力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22, 40 (04): 65-74.

[2] Sipilä K.Educational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eachers’ perspective[J].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2014, 23 (2): 225-241.

[3] Kelentrić M, Helland K, Arstorp A-T. Professional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teachers[R]. The Norwegian Centre for ICT in education,2017: 1-74.

[4] 凯西·卡麦兹著,边国英.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5] Novella-García C, Cloquell-Lozano A.The ethical dimension of digital competence in teacher training[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21, 26 (3): 3529-35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