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文化浸润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与价值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舞蹈美育;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
正文
引 言
诗者,依节而诵;乐者,应节而歌;舞者,因节而动。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以其语言之精炼、意境之优美、韵律之和谐,独步世界文学之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便与古诗词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舞蹈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信息都需要学生在对老师舞蹈动作的模仿与感受中获得即——口传身授。很难像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采取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后对学习内容的复习也会受到影响。数字技术的融入将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很大程度上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古诗内容的加入对舞蹈美育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模式也进行一定的丰富与拓展。
一、中国古诗词文化与舞蹈美育的“古”“今”融合
(一)古诗词文化与舞蹈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诗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与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古代,诗与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上带有曲调、节奏的“乐”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形态。正如《墨子•公孟》所言:“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充分说明了在古代,诗、乐、舞三者是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进一步指出:“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除此之外,《礼记•乐记》、《毛诗序》中也可以看到相应的表述。整体来看,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诗为内涵,乐为形式,舞为表达意蕴的形象动作。三者互相联系,各善其长,共同构成了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舞蹈,作为一种独特且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自其诞生之初便承载着深厚的美育意义。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更是政治意识与社会风尚的传递者。自周代伊始,便有专门的学者负责教授国子们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并随之舞《云门》、《大濩》《大韶》等。这一传统彰显出祖先们对舞蹈在育人中作用的深刻洞见。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诗、乐、舞”三者逐渐分化,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学科。这一变化使得艺术门类的划分愈发细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艺术人才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和均衡的发展,存在着“擅长歌唱者未必能随着音乐自由舞动,热爱舞蹈者也可能对音乐一窍不通或者无法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的现象。
(二)舞蹈美育的“新时代风貌”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与加强、改进美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1]中明确指出要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加强课程综合,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2]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通知》中也提及“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传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艺术体验。这些都为新时代美育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指明方向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而舞蹈作为艺术门类中一种以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类情感、思维等状态的动态造型艺术,它能够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舞蹈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滋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并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政策的支持不仅对舞蹈学科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舞蹈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广大艺术工作者、舞蹈工作者应该结合时代背景,选择性依托现有的科学技术、媒体平台,创作出与当今观众和学生审美需求相符合的艺术作品,并且在课堂上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思想性,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做到与时俱进。
二、中国古诗词文化浸润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的实施融合路径
在舞蹈美育课堂中融入古诗词文化,首先需要精选适合的诗词作品。应选择那些意境优美、情感丰富、易于舞蹈表现的诗词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这样既可以保证舞蹈作品的艺术质量,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创作适合不同学段的学习作品,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和难度梯度,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将古诗词融入舞蹈美育课程,提出一下几种路径:
(一)古诗词套曲新创
古代诗词历经几千年大浪淘沙式的筛选,依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是传统文化宝冠上闪耀的明珠。如今,我们可以对古诗词进行谱曲,以作舞词,营造出神入化、华丽多彩的种种意象,将观众引入视、听、动觉一体的世界。如影视作品《甄嬛传》中“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菩萨蛮》一曲,再如舞剧《孔子》中的“杨柳依依”的《采薇》,甚至近日云南玉溪一学校师生共同合唱的《小雅•鹿鸣》,都经过别具一格的精心编曲,将现代电子设备与乐器(管弦乐与民乐元素)巧妙融合,为古典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将中国古代古诗词推向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
古诗词中的情感、意境和韵律,为舞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而舞蹈的肢体语言,则可以成为古诗词情感表达的生动载体。结合舞蹈的肢体语言表现力,将其与较为难懂的古诗词歌赋加以融合,以“乐舞”方式来呈现,使人可以更直接的感受到晦涩难懂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容。
(二)技术赋能
1.虚拟现实技术(VR)
所说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计算机领域中新兴的一种人机交互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等各种数字技术创造出一个与真实世界相似的三维虚拟世界,学员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舞蹈场景中。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特点。例如,使用者在佩戴VR眼镜后看到在《关雎》诗乐演奏将要结束时,堂下钟鼓齐鸣,琴瑟大作,堂上舞女们一边唱着“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一边踏足为节,执袖为舞。使人仿佛置身周朝的大殿之上,亲眼目睹庞大的乐舞队在隆重地演奏《关雎》之乐。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4I特性,即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和智能化(Intelligence)。强化学习情感体验,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更为多元的感官来参与到艺术欣赏中,使得艺术欣赏的真实感、沉浸感更为凸显。
2.数字人(Mata Human)
虚拟数字人教师等角色的添加,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互动,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和风格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场景,组成一个数字化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原本难以触及的事物本质,让学习成为更加美好的体验。通过把视觉、听觉、时间、空间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弥补传统教育场景交互形式的不足,缺乏互动的不足。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投入度,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其他路径
除了以上两个不同方面的融合路径外,我们还应完善课程设置,通过设置专门的教学模块以诗歌朗诵、音乐欣赏、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感受“古乐舞”的艺术魅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加快教材建设,编写或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美育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丰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对舞蹈美育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与发展。
三、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的价值意义
(一)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心
古诗词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将古诗词文化融入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不仅是对舞蹈课程内容上的补充与丰富,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多学科的跨界融合,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乐舞”三者的结合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节奏与动律,理解课本上诗歌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意蕴。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传承。
(二)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诗作舞”,将古诗词的意境与舞蹈的肢体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深刻的艺术效果,拓展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跨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还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独特的艺术享受,更能打破传统艺术之间的隔阂让各种艺术形式交融共舞。促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品味艺术之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课程综合性增强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创新教学设计与内容整合,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探索欲。将诗歌融入舞蹈课堂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还能培养其形象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结 论
中国古诗词文化浸润舞蹈美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素养的综合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探索古诗词文化在舞蹈美育中的应用路径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舞蹈美育提供新的支持和保障,推进“美育智能教育赋能行动”进程。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让他们在欣赏和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美育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我国美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S].2023
[3] 张利群,黄小明.试论诗乐舞三位一体说[J].广西:民族艺术,1994.
[4] 李荀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维度[J].湖南:中国文学研究,2009
[5] 刘炼,孙慧佳.虚拟现实技术在舞蹈美育中的应用现状及设计要求[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14
[6] 王歆婷.VR在职业教育技能实训中的应用研究——以摄影技能实训为例VR在职业教育技能实训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