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美学与功能性探讨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玉峰 马兵 刘焕强

山东金旭钢构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风景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不仅要满足美学需求,还需兼顾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传统园林设计常忽略功能性与美学的平衡,导致生态效益不足和资源浪费。基于此,文章研究风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美学与功能性,探讨如何通过科学配置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文章阐述植物配置中的美学原则,包括色彩搭配、空间层次和季节变化等;分析植物配置在微气候调节、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功能性;结合国内实际案例,展示美学与功能性的综合应用效果。文章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园林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美学原则

正文


一、引言

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的功能,还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植物配置的美学与功能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学方面的考虑包括色彩、形态、质感以及空间布局等,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风景园林的视觉和感官体验;而功能性则侧重于生态效益、环境保护及社会效益,如生物多样性维护、空气净化、噪音控制及休闲娱乐功能的实现。文章将深入探讨风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美学原则与功能性考量,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展示美学与功能性在植物配置中的综合应用。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优化。

二、植物配置中的美学原则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美学原则是实现视觉和感官美感的关键。这些原则不仅强调植物本身的美学属性,如形态、色彩和质感,还包括植物在空间中的布局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色彩搭配是植物配置中的基本美学原则之一。色彩不仅能影响景观的视觉效果,还能调节观赏者的情绪和感受。设计师通过选择和搭配不同色彩的植物,如冷暖色调的平衡、明暗对比等手法,可以创造出和谐而富有层次的视觉效果。形态和质感的多样性也是重要的美学考量。不同的植物形态——如垂直、弯曲、蔓延等,以及不同的叶型和花型,都可以用来强化设计主题或增强空间感。设计师通过巧妙地利用植物的自然形态,如高大挺拔的树木与低矮的灌木丛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层次和动态的空间效果。植物在空间中的组合和布局是实现美学目标的另一重要方面。有效的空间布局不仅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季节变化,还应考虑到观赏角度和游览路径。合理的布局可以引导视线流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景观动线。例如,在公园或庭院中设置植物群落,不仅考虑单个植物的美观,也构思整个群落在四季中的变化效果,从而增强整体的观赏价值[1]

通过这些美学原则的应用,植物配置不仅仅是简单地种植,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使风景园林成为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观赏的需求,也体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深层次文化和美学追求。

三、植物配置中的功能性考量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不仅仅追求美学效果,更需要注重其功能性。这些功能性考量包括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空间分隔和使用效率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达到生态效益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植物配置在生态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提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例如,在中国一些城市公园中,设计师通过配置本土植物,恢复和保护了本地的生态环境。这些植物不仅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还能吸引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植物配置在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植被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降低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2]。在一些大型公共绿地中,通过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可以形成多层次的绿化带,显著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空气质量和小气候。植物配置在空间分隔和导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不同高度、密度和形态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分隔空间,组织游览动线,提供视觉屏障或开放视野。植物配置还需要考虑到使用效率。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养护需求,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以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和资源消耗。在一些城市绿地和公共场所,通过选择耐旱、抗病虫害的植物,可以大大降低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频率,提高绿地的可持续性和管理效率[3]

通过这些功能性考量,植物配置不仅能创造出美观的景观效果,还能提升环境的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真正实现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效益。

四、美学与功能性的综合应用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成功的植物配置不仅需要考虑美学效果,还必须兼顾功能性,以实现整体环境的优化。通过将美学与功能性相结合,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园林景观,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价值和使用体验。

美学与功能性的结合在空间布局上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分隔空间,创造不同的景观视角和使用功能。比如,在上海的世纪公园中,设计师运用了高低错落的植被配置,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层次,又实现了对不同活动区域的功能分隔。高大的乔木提供了阴凉的休息区域,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则构成了开阔的活动场地和游览路径。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美学与功能性的结合表现得尤为突出。植物配置不仅要美观,还应具备净化空气、降温降噪等功能。在北京的朝阳公园中,大面积的草坪和成片的乔木林带,既营造了美丽的景观效果,又通过蒸腾作用调节了空气湿度,吸附了大量的灰尘和污染物,提高了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了城市小气候[4]。在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美学与功能性的结合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设计师不仅能恢复和保护原有生态系统,还能提升景观的美学价值。在广东省的南沙湿地公园,设计师通过种植本地的红树林和芦苇,既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又创造了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这种美学与功能性的融合,使得公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成为了重要的生态教育基地。在节约资源与降低维护成本方面,美学与功能性的结合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选择耐旱、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可以大大减少灌溉和施肥的需求,降低园林的维护成本。在宁波的月湖公园,设计师选用了大量的本地耐旱植物,通过合理配置,不仅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景观,还有效降低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5]

美学与功能性的综合应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能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景观效果,还能提升环境的生态价值和使用效率,为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美学与功能性的探讨,可以发现,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创造了美丽的景观效果,还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学与功能性的有机结合,使园林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还提升了城市绿地的生态价值。实际案例表明,这种综合应用在多个城市的园林设计中已取得显著成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应继续深化美学与功能性的融合,探索创新的设计理念,以实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莎玮. 基于点云数据基础的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J]. 现代园艺, 2024, 47 (12): 195-197.

[2] 舒蓓. 浙江农业生产性景观类型与应用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3]文怡.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施人性化提质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4]唐彬. 韶山红色旅游景区植物景观研究与分析[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5]王文华. 城市绿地设计的地域文化性[D]. 青岛大学, 20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