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对初中学生控辍保学的有效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控辍保学;应对措施
正文
一、引言
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强制推行的适龄儿童教育基石,是党和国家教育战略的核心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确保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强化控辍保学机制,不仅是稳固义务教育成果的必要措施,更是拔除贫困根源、阻断贫困在代际间传递的有效路径。此举不仅关乎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与民族的复兴大计[1]。然而,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推进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现象已有所缓解,但初中阶段的“控辍保学”工作仍面临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其辍学问题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薄弱、学校管理缺失、师生关系紧张以及社会不良因素等多重影响而显得尤为突出。辍学不仅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剥夺,更是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巨大阻碍。因此,深入剖析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辍保学”措施,对于保障每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二、控辍保学的内涵
(一)辍学概念
“辍学”这一概念,其本质内涵在于教育过程中的非自然中断,即学生未能完成既定学业阶段而提前终止学习。“辍”字,原意指活动之中途暂停或废止,映射至教育领域,“辍学”则特指学生未经正规程序(比如毕业,升学,留级,转学,因病休学等等)而自行放弃继续在校学习的行为,正如《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中阐述的那样,教育脱离现象是非预期存在的[2]。从义务教育的视角来看,“辍学”不只是一个固定的结果标志,它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常常与学生的心理微妙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多重作用相伴随。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厌学情绪这一潜在退学先兆预示了学生有可能濒临退学。因此,“控辍保学”的核心任务不仅仅是控制表面上的辍学率以满足教育统计的要求,更应该深入到预防的层面,致力于对面临辍学风险的学生进行发现和干预,尤其要采取早期干预手段有效抑制他们可能产生的辍学想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稳定参与和完成义务教育,以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这一长期目标。
(二)控辍保学政策
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和挑战,国家及时推出了控辍保学政策,这被视为深化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一个关键步骤,其目的是要从根源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这一痼疾。尤其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控辍保学机制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成效的通知》中强调依法治理、质量导向、扶贫助力和全面保障的多元化控辍策略[3]。进入2020年后,全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加强,承诺建立更精准控辍长效机制和加大向未脱贫地区倾斜扶持。
控辍保学的理念来自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的现实需要,核心是要切实控制和减少失学、辍学,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青少年无障碍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教育体系把控辍保学作为确保义务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以创新的方式和策略积极防止和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流失现象,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享有完整和持续的义务教育。
(三)控辍保学现状
目前,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群体性和原因复杂多样性。经济拮据、学习动力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学业负担重、际关系紧张等都是导致学生选择退学的核心因素[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且较为缺乏,控辍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痛点。同时,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学生陷入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等虚拟漩涡中不能自拔,致使他们学习兴趣淡化、学业成绩滑坡,并最终加剧控辍现象泛滥,给教育公平和质量的保证带来新的难题。
三、当前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地区初中教育保障力度不足
教育资源匮乏和分配不均,已成为一些地区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实现的一大瓶颈。一些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步伐加快,许多农村教学点正面临着生源锐减和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尴尬局面。加之外部投资与援助相对有限,促使不少地区采取了“学校的合并和取消”的措施,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却无形中延长了农村学生的求学路途,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持续学习构成了实际障碍。更进一步地,我国农村地区初中教育阶段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呈现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硬件设施滞后、学习环境急需改善等多维问题[5]。这些不足不仅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深刻影响了家长与学生对于农村教育价值的认知,部分家庭因此产生“教育效果有限,上学与否差别不大”的误解,进而加剧了初中学生辍学的现象。
(二)家庭缺乏接受教育的意识
家庭是学生发展的第一堂课,其对于教育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儿童学业表现。在某些家庭里,受父母文化水平所限或者教育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于子女今后成长的意义可能不能完全被理解。一些父母更加注重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促使子女过早参加工作来贴补家用,却忽略了教育投资所带来的长期价值。另外,家庭内部可能存在的冲突、矛盾或经济问题也有可能妨碍孩子在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从而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
(三)学生缺乏学习的欲望或动力
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决定学生能否坚持学习的关键。初中阶段由于学习难度越来越大,课程内容也越来越多,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厌学情绪[6]。他们可能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另外,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同伴关系和学校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自卑和焦虑的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加退学的几率。
(四)部分学校教育观念落后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阵地。但在部分学校,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等现象仍然存在。这类学校也许过分强调应试成绩而忽略学生全面发展;可能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选择了一种“一刀切”的教学策略;也许是缺少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与指导,使得他们面对困难不能获得有效的帮助。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加大学生退学的几率。
(五)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社会环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互联网普及与社交媒体崛起的背景下,部分学生会遭受网络暴力、不良信息及其他不良因素冲击,从而造成其价值观扭曲与行为失范。另外,社会中某些不良风气,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都会腐蚀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厌学或者追逐短期利益弃学。与此同时,就业市场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会使学生及其父母开始质疑教育的价值,觉得提前步入社会打工更现实。
四、应对初中学生控辍保学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提倡质量控辍
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学生控辍问题,必须着力提高义务教育的巩固水平。这意味着在保证全体适龄儿童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着重提高教育质量,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过渡。政府要加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教育差距。另外,要建立和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采取定期监测、预警干预和责任追究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困难和学习障碍而失学。就质量控辍而言,应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重点,把学校办成学生肯留肯学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师作为第一教育资源,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兴趣。因此,强化教育队伍建设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成为控辍保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政府应该增加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支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专家讲座、教学研讨、观摩学习等,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同时建立与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与创造力,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来。另外,还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致力于教育事业。通过提升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来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和协作,塑造良好教育生态,协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三)完善新课程改革,促进初中普职教育融合
新课程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初中学生控辍这一难题,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强调课程的多样性与实用性,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成长的方向。与此同时,在初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应加强整合,给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发展。通过设置职业课程、建立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等,使学生既能学到文化知识,又能获得一定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这种普职融合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升学生自信心与责任感。同学们看到学业、事业等方面能够取得一定成绩后,就更加容易坚持完成学业,寻求更高的发展水平。
(四)妥善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加强政策宣传
政策工具是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教育资助等手段来支持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发展。同时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确保广大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政策内容和受益方式。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媒体平台等方式扩大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五)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创新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常会出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与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等,关注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发展。同时,应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不同学生学习特点与需要对其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与支持。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满意度。
(六)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发挥积极评价作用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做好控辍保学的重要保证。传统评价机制通常过多地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要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同时,也应重视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适时反馈,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明确努力方向。另外,还鼓励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去,营造家校社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五、总结
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旨在全面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为农村地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然而,我国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方面仍面临挑战,不少家庭和学生未能坚持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辍学现象依旧存在,这凸显了在这些区域推广和深化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因此,深入分析部分地区特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精准识别导致初中学生辍学的根源性因素,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这些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措施,对于我国有效实施“控辍保学”战略,确保每位适龄青少年都能完成初中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与迫切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韦礼.应对农村初中学生“控辍保学”的有效措施[J].才智,2020,(27):187-188.
[2]杨玉峰,孙文英.浅议应对农村初中学生“控辍保学”的有效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2):163.
[3]田菊梅.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控辍保学中的作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04):149-151.
[4]李彩莲.农村初中控辍保学初探[J].试题与研究,2019,(29):149.
[5]党考宁.农村小学阶段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的思路和对策[J].家长,2019,(05):22.
[6]封茵茵,欧贤才,黄志.“后脱贫时代”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及控辍保学工作展望[J].基础教育研究,2024,(07):1-4.
作者简介:林发安 1986.04.15 男 广西隆林 壮 本科 副校长 中小学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 初中化学 控辍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