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当前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深刻洞察。2023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能够引导学生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1]“大美育观”则主张将美的“形”“神”兼备,即:将美渗透到教育每一个细胞中,让教育本身成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的实践活动。[2]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亟须探索一种更加全面、深入的美育教育模式。“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美育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更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强调美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地方高校在美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定位,其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新美育教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式,为培养具有高尚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大美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它突破了传统美育的局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强调美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一、“思想引领”形成校内外多渠道铸魂育人模式
(一)强化思想引领,树立“大美育”育人理念
在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强化思想引领、树立“大美育”育人理念是核心任务。这一理念强调美育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审美情感、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全面培养。“大美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培养学生正确
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通过主题教育、课程思政,举办系列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我们引导师生深入理解“大美育”的内涵与价值,将美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生活之中。
以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为例,学院致力于探索“思想引领”校内外多渠道铸魂育人模式。美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实际行动回答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美育之“美”和思政之“德”共同指向“树人”,通过以美育德、以德涵美,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通互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学院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到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强化思想引领的重要性,组织教师按照时代需要和学校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要求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美术学院邀请音乐学院师生走进富平校区演出,以红色歌曲育人。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师魂影院”,以红色电影育人。学院邀请大师进课堂,带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通过实践探索“思想引领”校内外多渠道铸魂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通过实施“大美育”育人理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美术学院办学实力和学生综合素质逐年上升,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充分证明了强化思想引领、树立“大美育”育人理念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开展美育教育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切实推动美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4]地方高校在推进“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熟悉党的先进知识的内涵和价值,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和爱国情怀。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例如,渭南师范学院组织师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习仲勋纪念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习习仲勋的感人事迹,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举办“向美而行/美术学院美育浸润行动系列活动”,开展美育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在“向美而行”系列活动中,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包括绘画、书法、文创等多种形式的展览和竞赛。学生们通过创作和作品展示,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主题教育的目的。未来,地方高校应继续深化“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情操、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贡献力量。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育人作用
专业师资队伍是推动高校美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力量,高校要全力构建一支专业化的美育师资教育队伍。[5]在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育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打铁还需自身硬,地方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育人质量。因此,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制定严格的师德师风规范,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
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和交流活动,引导教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师德师风问题在评职评优中一票否决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师风水平。此外,渭南师范学院通过组织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如美术学院组织师生绘制廉政教育漫画,通过组织展览和在公众号宣传打造廉政漫画教育基地,形成了美术学院廉洁文化教育宣传特色品牌,进一步弘扬了清风正气,提升了师生的廉洁自律意识。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也为学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课堂推动”构建融合发展,链接互动,一体化建设的课程体系
(一) “课堂推动”课程体系设计与大美育理念融合策略
在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堂活动的育人价值。将大美育理念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各课程中融入美学、艺术、人文等美育元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6]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术课程给学生传递美术学科中特有的价值和内涵,帮助高校学生提高全面发展的素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7]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学院在“课堂推动”课程体系设计中,除了在全校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和音乐鉴赏课程,发挥课程美育功能,还将“美育”元素融入多门课程之中,提高课程的育人价值。
在融合策略上,我们采用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通过在课堂上引入经典案例、经典艺术作品、举办艺术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将课堂成果在“向美而行/美术学院美育浸润行动系列活动”平台进行宣传和展示,凝练出系列成果。
“课堂推动”课程体系设计与大美育理念融合策略是地方高校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体系,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 “链接互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
在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链接互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整合。例如,学院组织师生绘制廉政教育漫画作为夏季小学期的实践课程,学院筛选了美术学专业,书法学专业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各自发挥绘画,设计和书法的优势共同完成廉政漫画作品,取得显著成效。另外,学院注重服务地方,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了“实践育人/美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特色品牌。学院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链接互动课程,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及美术学专业的特长,通过规划乡村环境,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包装设计,为乡村绘制作品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将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纳入课程,通过课程作业和毕业创作等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带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通过“链接互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成功构建了一套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 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评价体系设计
在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高校在美育课程建设与实践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依据评价结果制定后续教学方案,以保证美育教育达到预期效果。[8]在评价体系设计方面,学院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关注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我们还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美术学院探索多课程融合发展,各专业、课程相互支撑,链接互动,一体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专业和课程的壁垒,将不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教学将不同专业知识链接互动,美术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形成了从理论学习到成果转化并服务社会的完整闭环,避免了在传统学科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在各个学科中学习各自独立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和应用能力。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如美术学专业《民间美术》课程获批渭南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传承陕西非遗民间美术,掌握了大量陕西非遗民间美术基础知识并创作了民间美术作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美术学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掌握的资料和作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进一步调研和创作实现了成果转化,完成了美术学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白水县仓颉庙文创产品开发,尧头窑文创产品开发助推澄城县乡村振兴项目,在渭南市博物馆举办了“匠心·清韵”——毕业设计文创作品展,美术学院“文创白水”与乡村振兴项目等。通过一体化建设,学生获得了从理论学习到成果转化并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
渭南师范学院在实施“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时,构建了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建立了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实施这一模式,学院依据OBE教育教学理念,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将学生平时表现纳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另外,学院就课程的分目标分别进行评价,计算分目标达成值,又计算总目标达成值。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不足和思考下一步的改进措施,经过一轮轮的评价,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充分证明了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体系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为地方高校的美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践带动”打造开放共享,利于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创新体系
(一)构建多元实践平台,强化美育实践育人效果
在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构建多元实践平台是强化美育实践育人效果的关键举措。我院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如建设渭南市科学普基地、秦东美术与设计艺术研究中心等,在渭师美院公众平台构建“美院美画”“实践育人/美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美术学院于2021年推出“美院美画”栏目,学生绘制红色经典故事,弘扬传统美德,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美育教育成果显著。
美术学院建立了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的长效链接机制,汇聚了校内外的优秀艺术家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此外,美术学院将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作为课程作业和毕业创作的主题,大量成果的落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在构建多元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学院还注重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与当地企业、文化机构等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美术学院与富平文联、富平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展览引起社会各界好评,美术学院规划设计新庄村改造项目,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构建多元实践平台是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搭建各类实践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强化美育实践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美术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打造“实践带动”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地方高校应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学院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们在参与课程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的魅力,提升创新能力。学院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团队项目,通过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逐步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美术学院积极探索打造“实践带动”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注重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将产学研项目和乡村振兴项目纳入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同时,也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
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是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地方高校可以了解市场新需求和新的行业动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产学研合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文化机构等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美育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我校成功将美育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文化产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术学院注重教学资源及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不断加大与实践基地的合作。美术学院注重社会实践创新,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以服务区域发展和服务乡村建设为目标,不断更新社会实践内容,注重成果的转化落地。目前,已有大量社会实践成果转化落地。如完成尧头窑文创产品开发助推澄城县乡村振兴研究项目成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白水县仓颉庙文创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在安仁镇龙门村开展校企合作、在大荔县城关镇开展创意设计推动乡村振兴、为齐村镇打造网红打卡“夏雨荷露营地”、为白水县普及推广“四圣”文化等。
以我校与尧头窑文化景区合作开发的“尧头窑文创产品开发助推澄县乡村振兴成果展”为例,该项目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通过创意设计、工艺制作和市场推广等环节,成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理念融入文化产品中,实现了美育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贡献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区域发展
地方高校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我校为例,该校依托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将当地文化资源纳入课程内容和毕业创作主题,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在景区和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学院助力乡村振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例如,我校与当地企业柿小染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新型环保染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环保性能,拓展了产品使用空间,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方高校还注重与地方政府、企业等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每年,美术学院派遣实习生到富平中小学实习,学生不仅得到了锻炼,还为中小学补充了师资力量。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通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加强产学研合作、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地方高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结语
地方高校“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持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地方政府、企业、文化机构等的紧密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将继续深化“大美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顾锋.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J]. 长江丛刊,2020(32):184,186.
[2]张鸿雨,刘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发展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4(05):141.
[3]王亚青.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4(04):69.
[4]殷石.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美育工作[J].绥化学院学报,2023(06):99.
[5]殷石.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美育工作[J].绥化学院学报,2023(06):101.
[6]电子文献: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7]张志强.学校美育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上的价值目标与践行路径[J]. 美术,2021( 3) : 134—135.
[8]范瑞芳.新文科下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24(11):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