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下高职院校音乐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何淑杭

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高职院校中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面临着培养全面发展、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的重要任务。音乐课程,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的教育形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策略与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美育浸润行动;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正文


一、引言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育浸润行动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更是对高职院校育人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美育浸润行动强调通过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素养以及创新思维。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它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气质,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美育浸润行动的内涵

美育浸润行动,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举措,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仅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下,我们将详细探讨美育浸润行动的内涵,并分析其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美育浸润行动,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美育”即是通过美的教育和艺术活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浸润”则意味着这种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灌输或强加,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具体来说,美育浸润行动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美育浸润行动强调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内容上的互补与提升。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其他学科的教育也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全方位的美育实施

美育浸润行动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融入美育元素。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要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和崇尚。这样,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时刻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

美育浸润行动倡导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直接教育方式,而是通过环境熏陶、情感感染等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方式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真正感受到美的魅力。

 

、高职院校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协同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与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优化课程设置,明确思政主题

为了实现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应首先优化课程设置。这意味着在设计音乐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确保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具体来说,可以将音乐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并在每个模块中明确融入思政主题。例如,在音乐欣赏模块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爱国情怀、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元素和思想内涵,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模块中,鼓励学生创作和表演具有正能量、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以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政教育。因此,为了实现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情境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是两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音乐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而体验式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表演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音乐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软件、音乐视频等辅助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美感。

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提升实效性

针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思政教育内容单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我们需要持续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性的思政教育活动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邀请思政领域的专家学者或音乐人进行讲座或授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政知识和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音乐节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手段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辅助音乐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开展。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音乐学习环境;使用智能教学软件进行个性化教学;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线上互动学习等。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还能促进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手段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结论

高职院校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更是对高职教育体系的一种创新与完善。通过前述的实施策略与建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正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如何找到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如何确保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而不显得突兀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信,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颢鑫.高校音乐类美育通识课课程思政构建与应用[J].民族音乐,  2024,(02): 99-101.  

[2]吴轩,陈菁菁.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美育发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实践应用 [J].天南, 2024,(02): 169-171.  

[3] 毛康.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实施路径    [J].  当代音乐,  2024,    (03):  19-21.  

[4] 张璐璐. 跨学科视阈下学校音乐美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J].  大众文艺,  2024, (04):  152-154.  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04.049.

[5]  程洁.  课程思政建设下高校钢琴课程美育教学模式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4,    (03):  175-177.  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03.058.

  

  

 

作者简介:何淑杭,讲师,声乐教师,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音乐教育教学、民族音乐、非遗传承。

 

 


...


阅读全文